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主机入侵防御是基于操作系统API监控的一种主动性安全防御技术,是面向客户端的安全解决方案.简要介绍该课题相关的技术背景和研究目标;系统论述主机入侵防御系统的防御思想、技术框架和基本特征;重点探讨Windows系统的API H(OK技术、基于API的行为监控和几种典型的异常行为分析技术,讨论各种行为分析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最后指出该课题当前研究的技术瓶颈,并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入侵检测系统的定义与分类,分析了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两种入侵检测技术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混合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将模块化思想和多线程技术应用到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并详细介绍了系统各模块的组成、各线程的引入过程以及各线程的具体功能.其中,控制管理中心模块完成主要的业务逻辑,负责协调管理和统一调度系统其它各模块的工作,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使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两种入侵检测技术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电力信息网相对互联网较为封闭,信息安全隐患和威胁更多的来自网络内部,内网终端面临着身份认证安全性不高、主机非法外联、主机非法操作审计不足等安全问题.针对传统的电力信息网安全防护体系没有针对性对内网终端进行管控.本文提出了电力信息内网终端可信管控平台的安全解决方案,将用户登录认证、违规监控管理、日志审计及用户管理集成,并对集成后的可信管控平台的应用功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平台实现了基于USB Key的Windows登录认证、内部涉密主机违规外联监控等功能,同时方案中的程序保护模块增强系统安全性,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入侵检测系统不能有效检测未知入侵行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入侵检测系统.在结构上采用分布式结构,各个检测器不但具有针对主机的检测功能,还可以联合起来检测大规模的分布式网络入侵行为.对网络数据的检测根据遗传算法在动态环境中的鲁棒性、自适应性强的特点,采取了将遗传算法为主,并借鉴人工免疫系统的思想,给出了一种基于网络性能的异常检测算法.经实验证明,此算法实时性强,能有效地检测未知的入侵行为.  相似文献   

5.
浅谈入侵检测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入侵检测技术是新一代集检测、记录、报警、响应于一体的动态安全防范技术,通过采用特征检测和异常检测两种手段来检测入侵行为。其工作模式主要分为基于网络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主机的主机入侵检测系统,目前入侵检测技术的技术难点是检测精确度、检测速度和入侵 检测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力监控系统的入侵证据获取耗时长、查全率低、错误率高的问题,提出基于动态网络的入侵证据获取系统.系统框架包括采集层、处理分析层以及显示层,根据每层需要设计系统模块,包括监控采集模块、预处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中心分析模块以及显示模块.根据拉格朗日方程及非局部均值滤波算法完成冗余数据滤除,得出缺失数据,完成数据清洗过...  相似文献   

7.
对学生机房在上实验课过程中利用网络进行偷玩游戏及上网聊天等浪费资源和降低工作效率的现象,开发了基于TCP/IP协议的C/S结构模式的学生机房监控系统。本文介绍了监控原理及系统组成,对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剖析,讨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各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法。该软件也能应用到公司内的主机行为监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网络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一般局限于单一的主机或网络结构,对异构系统及大规模网络的检测明显不足。本文主要针对分布式两层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进行研究,应用两种不同层次的入侵行为检测,层与层之间可以共享检测信息,相互通信,协同工作。适用于异构系统及大规模网络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入侵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许多入侵行为都具备反检测的能力,这些行为会模仿被入侵体系的正常用户行为或通过多台主机联合攻破被入侵系统。针对较复杂的入侵行为,仅靠一个传感器来提供信息很难与正常用户行为进行识别,必须通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方法来提高对入侵的识别能力,同时降低误判率。  相似文献   

10.
由于无线传输的固有特性及IEEE802.11标准的安全漏洞,无线网络很容易受到攻击,而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在用于无线网络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针对无线攻击的特殊性,提出并实现了一个无线入侵检测系统。该系统在LINUX操作系统下运行,对无线传输的原始数据进行捕获,并根据IEEE802.11MAC层的特性,对无线传输进行分析,从而对WARDRIVING入侵、非法AP、DOS攻击及MAC地址欺骗等攻击行为进行检测。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无线网络入侵能进行有效的检测和监控。采用该系统并加上其它安全策略,可对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提供基本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解决皖江城市带发展土地保障与监管技术系统6个关键业务分析模块的集成问题。采用宿主平台+插件的软件架构,设计了宿主程序和业务分析模块集成的接口标准,基于.NET和ArcGIS Engine开发宿主程序和各个业务分析模块插件,实现业务模块的"即插即用",满足皖江城市带发展土地保障与监管技术系统业务模块集成需求。  相似文献   

12.
微机、PLC与LED屏分布式监控系统在旅游景点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由微机,PLC与LED屏组成的主从分布式监控系统在旅游景点中的应用。系统下位机为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由PLC进行各景点灯光等控制,上位机为一台个人计算机,它们联成一个RS-422通讯网络,通过该网游览动态信息发送到上位机和LDE显示屏上同步显示,洞内灯光的开关及变化等由PLC内部定时器产生的定时或节拍信号控制;灯光的强弱由PLC调节可控硅导通角控制,景点PLC间的通讯通过识别接收到的脉冲宽度实现;整个系统由上位机的经过二次开发的组态王5.0软件来监控管理。  相似文献   

13.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意蕴、现状及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我国监督体系中,民主监督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新的历史时期里,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加大民主监督力度,应做好如下工作:强化民主监督意识;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探索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拓宽民主监督范围;推进横向合作,形成民主监督与其它形式监督的“合力”。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教学督导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在原有的单一教学督导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两级教学督导的新概念.高校的两级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一级督导(校级督导)和二级督导(院级督导).一级督导的主要范围是教学管理,二级督导的主要范围是教学.二级督导是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和创新,由一级督导和二级督导组成的两级教学督导模式将是高校未来教学督导模式的发展趋势,该模式对于拓展教学督导理论、指导日常教学督导工作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完善会计监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指出会计监管体系由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单位内部监管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构成,分析了当前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管体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6.
推行质量监督巡查制度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文章阐述了工程质量监督推行巡查制度的时代必然性及其5大优势,并重点论述了推行质量监督巡查制度的前期基础性建设,最后建议当前宜以"定人定工程与小组巡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模式"作为"定人定工程的监督模式"向"巡查模式"转变的"过渡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电子化的发展已成必然,与此相适应,金融监管也必须加强。完善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是加强金融监管的基础和保障,该体系具有监管机构的统一性、监管手段的完备性、监管法制的协调性和监管理念的国际性等特征。建立我国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应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制。我国虽然制定了《人民银行法》等法律及一些相关的法规,但有些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加入WTO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足以构成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法制基础。因而必须进一步修改、完善和制定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以构建我国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对政府电力市场监管能力提出了挑战,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是电力工业和电力市场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现代监管制度建设要着重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益,促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电力市场监管能力的现状需要尽快提高监管能力建设,探索有效监管的途径。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加强监管效率评估,构建新的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借鉴国际工程管理经验出发,提出在我国推行建设监理的必要性,必然性;结合建设监理试行七年的实践及本人的监理体会,对如何提高建设监理单位及建设监理队伍的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良好的建设监理行业形象,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可供建设监理单位及监理工程师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项目监理主要包括软件开发监理和硬件系统集成监理,与信息化工程建设阶段相对应的各监理阶段,分别有具体的监理手段和监理内容。从工程建设不同阶段着手,结合工程建设内容,从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方面,讨论了招投标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的具体监理内容和监理检查要点,阐述了监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