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水淹层测井评价之产水率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综合含水越来越高,利用常规测井解释方法进行水淹层评价越来越难。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确定泥浆滤液电阻率、残余油饱和度和油、水相对渗透率来计算水淹层产水率的方法。把渗流理论引入到测井评价中来;对自然电位曲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校正,利用校正后的泥浆电阻率来求泥浆滤液电阻率;对储集层的电阻率影响因素进行校正,建立精度较高的含水饱和度与束缚水饱和度综合解释模型。建立新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图版,并可利用测井资料求出方程中的有关参数(例如残余油饱和度),为利用测井资料求准产水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研究区域530井区八4+5层油藏为典型一类油藏,综合含水73.4%,中高含水井比例达到84%。此次研究利用岩石电阻率测井与其它测井参数相结合,采用井间电阻率对比法、径向电阻率对比法、交会图版法、自然电位偏移法对水淹层进行定量识别,以此揭示油藏水淹层岩石物理响应机理及响应特征,为水淹层判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油层被水淹后,油层的自然电位、电阻率、声波特征、核物理性质都会发生变化。同时不同的注水量,注水矿化度、地层性质都会使储层测井参数发生变化。本文对水淹机理实验研究,并结合测井静态和动态资料,寻找反映水淹层敏感的测井曲线,建立不同水淹程度的标准,定性,定量识别划分油水层和水淹层,从而找到适合鄯善油田的水淹层识别方法,并在油田二次开发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弱胶结储层在开发后,其孔隙结构与岩性发生变化,用于计算饱和度的Archie公式已不适用。为了识别注水稠油油藏的水淹层,对N油田2010年以后完钻的320口采油井的测井曲线开展测井响应研究:综合使用自然电位(SP)泥岩基线偏移、强水淹段储层的SP幅度变小,新井的深电阻率比老井的明显降低,以及2次脉冲中子-中子(PNN)测井的热中子衰减时间(TNDT)的明显幅度差等识别水淹层;利用老井/新井的深电阻率比值,结合周边注入水/边水供应情况定性判别水淹程度。  相似文献   

5.
以胜坨油田发育的典型复杂断块油藏为例,利用密闭取芯井资料建立判别关系和测井解释模型,进行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复杂断块油藏水淹层测井解释。首先介绍了该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接着应用多项式趋势面分析方法对测井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选择测井资料齐全、质量可靠、有钻井取芯和录井、试油资料的井为关键井,结合试油试采、岩芯分析资料建立测井解释模型。结果表明:胜坨油田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复杂断块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水淹层发生明显的自然电位曲线基线偏移、地层电阻率降低、自然伽马降低、声波时差增大等现象;选择沙二段顶部的高阻白云岩段(厚度为8~12m)作为标准层进行标准化处理;声波时差三次趋势面分析效果较好,拟合度达到22.6%,平均校正量为14μs/m;T4j17、T2-121井取芯井段较长且收获率较高,分析化验资料较丰富,测井资料齐全且质量较好,能够反映沙二段1-3砂组复杂断块油藏储层特征,被选为关键井;建立泥质体积分数、粒度中值、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等解释模型。最后,通过对水淹层的测井资料进行逐井处理、计算机逐点或按层输出主要储层参数等3个方面检验解释模型,定量评价了测井解释模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测井解释结果与岩芯物性和生产数据吻合较好,获得了较为可靠的地区储层地质分析结果,可为注水开发调整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用测井资料研究沈84块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测井资料和神经网络方法技术,研究沈84块同含水开发后期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采用过渡电位校正后的自然电位及水样分析资料计算地层混合液电阻率,并与相应地层孔隙度,泥质含量,深探测电阻率组合,研究出参数分析方法和解释模型,经共块开发后期20多口井主要的层段水淹层计算和评价处理,反映出该区块东部主河道砂体为主要含油砂体,储层厚度大;物性好,含油饱和度高,油层单位面积储量及单井控制储量比较大,致使这部分  相似文献   

7.
轮南油田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采油期,为了配合油田的高效开发及挖潜工作,对轮南油田水淹层的测井响应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水淹层在电阻率、自然电位及核物理性质等方面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岩心分析及生产动态资料,建立了评价轮南油田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的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的剩余油饱和度结合含水率,对该油田水淹级别与标准进行了合理的划分,通过实际资料的分析与处理,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较为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王场油田不同储层水淹特征不一致。采用电阻率下降法、交会图版法、可动流体分析法定性识别水淹层,王场油田油层水淹后,以自然伽马曲线数值变低、声波时差增大、电阻率测井值降低、含油饱和度下降为主要特征。通过计算孔隙度、渗透率、剩余油饱和度等参数实现水淹层的定量解释与评价,对王场油田新钻7口井中的14层进行试油跟踪,经投产验证,解释符合率87.5%。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井下自然电场的成因、自然电位测井工艺过程以及模拟实验的相似理论,得到了部分空间物理模型的理论依据,按该理论设计制作了模拟实验装置,并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最后得到了自然电位与地层电阻率、侵入半径、地层的水淹程度等因素的关系,还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和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对苏里格气田已投产气井的静态测井解释、试气生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声波时差-自然电位重叠图、径向电阻率比值-自然电位重叠图、深侧向电阻率-声波时差曲线重叠图、等效弹性模量曲线能够放大气、水层差异幅度,便于快速直观地识别气水层。对多口新井的储层进行二次解释,预测储层产水情况,预测结果与动态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MW油田多口井的测井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油田水淹层的定性判别模式,并利用关键井分析技术建立了多种地质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依据模型编制了水淹层解释应用软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MW地区的水淹层评价新方法.对该区近20口井水淹层段测井资料进行解释处理,解释评价结果与生产测试结果吻合较好,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为油田的增储挖储工作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含水饱和度分布场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油井在该层的水淹情况,但是应用单一指标评价水淹级别对含水饱和度场的准确性依赖程度较大。基于此提出了结合含水饱和度分级,建立能够有效识别井层水淹级别的评价指标参数体系、权重体系和指标分级标准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以杏北开发区408口油井各层实际数据为例,应用该水淹级别识别体系对各层水淹级别进行判断。结果表明,基础、一次井网水淹程度较重,二次、三次井网水淹级别较低,为下步挖潜剩余油和堵水治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B区块主力油层经过水驱和聚合物驱开发以后,仍有一定程度的剩余油未采出,需要进一步挖潜.通过数值模拟、密闭取心井资料及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分析,对区块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状况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聚集在分流线附近,其含油饱和度高于主流线2.35%;纵向上主要分布在葡Ⅰ2和葡Ⅰ3单元.为此,开展了变流线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直罗油田东北部长8油层主要是受岩性控制的构造-岩性油藏,该区油水同层较为发育。针对本区这 一特点,本文在采用密闭取心法、毛管压力资料解释法(压汞法)和测井资料解释法等常规方法的基础上,依据前人 研究成果,尝试运用相渗资料分析法对该区的原始含油饱和度进行解释校正。利用这四种方法对直罗油田东北部 长8油层的原始含油饱和度进行计算,并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从而确定符合本区长8油层实际情况的原始含油 饱和度,进而提高储量计算的精度。结果表明,相渗资料分析法是适用于本区原始含油饱和度计算的最优方法,最 终确定原始含油饱和度取值为45.6%。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的油气田开发中,水平井的数量逐渐增多,水平井正作为一种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用来提高生产率和油层价值。由于重力分异作用,对直井的解释技术通常不适用于水平井,因而给生产测井解释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最优化方法用于水平井生产测井资料解释当中,对水平井的定量解释做出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计算粘土束缚水含量和阳离子交换容量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准确地计算粘土束缚水含量和阳离子交换容量,依据现代核磁共振测井的基本原理,对孔隙度解释模型予以改进,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核磁共振测井和常规孔隙度测井资料计算粘土束缚水含量和阳离子交换容量的新方法。经过编程计算,并对实际井的测井曲线进行逐点解释处理,该方法效果良好,完全优于常测井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八面河油田注水开发多年,地下情况和剩余油分布变得十分复杂,利用油藏水淹机理和现场的地质、岩芯、测井资料,用测井曲线面积法来综合评判水淹层的含水率,为油藏水淹层定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认真收集整理了大庆油田萨中地区三个典型的已经完成注聚区块的历年开发及调整方案、检查井资料、水淹层解释资料,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基础上详细解剖了三个区块井网井距对储层的控制程度,全面跟踪分析了注聚全过程区块及完善中心井聚合物驱开采动态及受效特征,利用驱替特征曲线法、流管法与归一化三种方法对三个工业注聚区块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进行了整体评价;利用吸水剖面、数值模拟及聚驱后检查井和水淹层解释资料,分析了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潜力和分布.本文全面系统地评价与分析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旨在指导后续注聚区块的合理有效开发,以及为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