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为了研究旋风分离器内部颗粒浓度场的分布规律,采用RSM模型和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旋风分离器进行气 固两相流动数值模拟,并从浓度分布和停留时间两方面对顶灰环及壁面磨损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壁面处的颗粒浓度呈螺旋状灰带分布,灰带的宽度和螺距不同;从径向看,除壁面附近浓度较高外,其他部位浓度较低;从轴向上看,在分离空间下部,螺旋灰带的宽度加大,螺距减小,颗粒浓度增大。在环形空间顶板下方有大量颗粒聚集,存在顶灰环现象,而且顶灰环分布不均匀,具有一定的准周期脱落特性。这不仅造成颗粒的逃逸,降低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而且也会对壁面造成冲蚀磨损,严重时能够使分离壁面磨穿,造成设备失效。  相似文献   

2.
旋风分离器的入口气流颗粒浓度对旋风分离器的压力降有重要影响。在入口气流颗粒质量浓度5~550 g/m3范围内,对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压力降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入口颗粒浓度的增加,旋风分离器的压力降逐渐降低,尤其是开始阶段,降幅明显。除旋风分离器的入口部分压力损失外,旋风分离器的压力降主要由气、固两相流与器壁之间的摩擦损失和气、固两相流的旋转损失两部分构成,前者与入口气流速度有关,后者与旋转速度有关。随着入口颗粒浓度的增加,摩擦损失部分增加,但旋风分离器内的气、固两相流的旋转速度降低,旋转损失部分降低,综合结果是旋风分离器的总压力降降低。旋风分离器的压力降变化也使管路系统压力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入口流量发生变化,加入颗粒后通过旋风分离器的流量相对纯气相时的流量明显增加。最后,给出了入口气流颗粒浓度对旋风分离器压力降影响的计算方法。计算中考虑了加入颗粒后对切向速度的衰减作用,适用于高入口颗粒浓度的工况。  相似文献   

3.
旋风分离器粒级效率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相似与模化理论指导下,将影响旋风分离性能的各个参数用无因次准数或量纲为1的数表示,形成一种新的旋风分离器粒级效率计算方法。此方法与现有粒级效率计算公式相比,具有包含参数全和计算精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PV型旋风分离器内颗粒轨迹计算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随机轨道模型计算了PV型旋风分离器中不同粒径的颗粒从入口不同位置进入旋风分离器的轨迹及灰斗与排尘口返混颗粒的运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粒级效率,与实测值较为吻合,但计算精度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选取粉煤灰、硅微粉、滑石粉与重晶石粉4种物性不同的颗粒物,分别用激光粒度仪与离心沉降粒度仪对颗粒物进行测量并比较基于不同等效原理的粒度分布;用粉煤灰与硅微粉在直径为300 mm的标准PV型旋风分离器上进行性能实验,测得基于不同等效粒径的粒级效率;参考颗粒物大小、密度和形状等影响分离的物理性质提出等效沉降速度粒径的概念,并用其作为基准来表征粒级效率。结果表明:相同的操作条件下,颗粒的等效沉降速度粒径相同,则其分离效率相等。最后用滑石粉与重晶石粉进行实验,验证了以上结果,说明颗粒的等效沉降速度粒径可以准确表征颗粒的旋风分离能力,为旋风分离器的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RNG k-ε湍流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常数和近壁面处理方法加以改进,并将其应用于旋风分离器内强旋流动的数值模拟。将计算结果与RNG k-ε模型、Reynolds应力输运模型(RSM)的计算结果及实验数据进行比较。随后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湍流模型为RSM)和欧拉-欧拉模型(湍流模型为改进的RNG k-ε模型)分别对旋风分离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计算,考察了旋风分离器内的颗粒浓度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改进的RNG k-ε模型和RSM对旋风分离器内流场分布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 并且前者所需计算时间却大大缩短,更适合工业应用。使用改进的RNG k-ε湍流模型的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可以重现旋风分离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动特点,并应用于旋风分离器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行设计的旋风分离器试验装置,通过循环加料的方法验证了旋风分离器内颗粒碰撞与团聚现象的存在,研究了入口含尘质量浓度、入口气速、操作温度等操作条件改变而导致的颗粒碰撞与团聚现象的变化对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颗粒团聚有利于细颗粒的分离;旋风分离器气固分离主要由离心力和颗粒团聚双重因素控制,对粗颗粒主要考虑离心力作用分离,对细颗粒主要考虑团聚作用分离。在研究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包含离心力作用和颗粒碰撞与团聚作用的新的气固分离模型。  相似文献   

8.
PV型旋风分离器内三维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Reynolds stress model,简称RSM),在三维贴体坐标系下采用SIMPLE算法求解控制方程,应用Fluent程序数值模拟PV型旋风分离器内三维流场。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相吻合,轴向速率在中心处有滞流、回流,环形空间顶部有二次流,排气管末端有短路流。随着排气管直径的减小,切向速率增大。  相似文献   

9.
在RNG k-ε湍流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常数和近壁面处理方法加以改进,并将其应用于旋风分离器内强旋流动的数值模拟。将计算结果与标准的k-ε模型、RNG k-ε模型、Reynolds应力输运模型和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用改进的RNG k-ε湍流模型得到的数值结果与标准的k-ε模型、 模型相比准确性具有显著的提高。改进的RNG k-ε湍流模型和Reynolds应力输运模型对旋风分离器内流场分布的预测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并且前者所需计算时间却大大缩短,更适合工业上应用。随后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湍流模型为:Reynolds应力输运模型)和欧拉-欧拉模型(湍流模型为:改进的RNG k-ε模型)分别对旋风分离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计算,考察了旋风分离器内的颗粒浓度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使用改进的RNG k-ε湍流模型的欧拉多相流模型也可以较好的重现旋风分离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动特点,并应用于旋风分离器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旋风分离器内三维紊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一种单蜗入口旋风分离器内的紊流过程,对紊流的处理分别采用了标准的k-ε二方程模型和Reynolds应力输运模型。与实测速度分布对比结果表明:Reynolds应力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k-ε二方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差,可以将Reynolds应力模型作为研究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能量损耗的工具,这主要由于旋风分离器内部的流动是三维强旋流,而在k-ε二方程模型中作了紊流各向同性的假设,因此,适当选用紊流模型后,数值模拟方法对强旋流或大曲率流动可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卧式三旋内多管间窜流返混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采用Reynolds应力输运模型和随机轨道模型,对一种卧式第三级旋风分离器实验装置内的湍流气粒两相流动进行了全尺寸的数值模拟,主要考察了不同的泄气率、各旋风单管等压力降和不等压力降对装置集尘室内排尘口附近的流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旋风单管的工作状态并不相同,并导致窜流返混的发生,影响了三旋的分离效率;此外,计算结果还表明,适度提高泄气率有助于抑制三旋单管间的窜流返混,为三旋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PDC型旋风管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流场测试的基础上 ,采用等动采样的原理 ,对PDC型旋风管内的颗粒浓度分布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测试。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 ,得到了旋风管内颗粒浓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并提出了灰斗内排尘口处返混夹带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粗旋风分离器内气相流场研究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FX软件提供的DSM模型对催化裂化沉降器内粗旋风分离器中的气相流动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用五孔探针测试的流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网格系统和边界条件等,DSM模型对粗旋风分离器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对实验和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粗旋风分离器内流场与常规旋风分离器的流场不同,升气管和料腿均存在回流区,升气管回流区最大可波及分离空间,对分离空间流场有很大干扰。料腿直径的减小以及灰斗的存在使升气管排出的气量增大并使升气管、料腿回流区大幅减小,从而在宏观上保证了气固分离效率和较小的气相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4.
流化床内旋风分离器下口无约束的料腿中的气固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型冷模流化床(■710mm/■870mm)实验装置上,对外置式旋风分离器下口无约束的料腿中的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不同工况的实验。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维持料腿稳定操作所需要的最小固体质量流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出了计算料腿稳定操作时空隙率的经验关联式,从气固两相流动机理出发,推导了稳定操作时料腿中气速的计算公式,通过与实验测定值比较,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流化床内旋风分离器下口有约束料腿中的气固流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型冷模流化床(Φ710mm/Φ870mm)实验装置上,对外置式旋风分离器下口有约束的料腿中的气固两相流动规律进行了不同工况的实验,并作了理论分析。应用流态化理论,给出了在本实验操作范围内维持下口有约束的料腿正常下料所需的最小充气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采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对1.40 Mt/a催化裂化装置沉降器内部空间的油气流动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湍流模型是Reynolds应力输运模型,重点考察内部压力场的分布规律。沉降器计算几何模型是沉降器原型尺寸,包括内部的两级旋风分离器、内置提升管等。计算结果表明沉降器空间的压力按数值大小划分为三个区,一级旋风分离器(粗旋)和提升管反应器内的高压区,沉降器空间的中压区和二级旋风分离器(顶旋)内的低压区。其中提升管出口的压力最高,而顶旋料腿内部压力是整个沉降器压力的最低部分。沉降器内部的压力分布决定了各部分油气和蒸汽的流动路线、速度,以及料腿的料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试验在吸风状态下进行,选用直径为400mm的旋风分离器为模型,试验用煤飞灰。试验的目的是研究入口含尘浓度对旋风分离器效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分离器结构参数相同及同一入口气速条件下,分离器的总效率随入口含尘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随着入口含尘浓度的不同,总效率增加的幅度不同;在分离器结构参数及试验粉尘粒径分布不同时,入口含尘浓度对分离器效率的影响规律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PV型旋风分离器内流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五孔球探针与热线风速仪测定了不同结构参数的PV型旋风分离器全空间内的三维速度分布,总结了入口气速与主要结构参数变化后对流场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相似放大的办法。结果表明,在旋风分离器的蜗壳顶部存在纵向二次流,在芯管下口附近存在短路流,在排尘口处有较强的灰斗返气,这些均不利于气固分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化学成分、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断口和能谱分析,对某催化裂化装置S30409翼阀导流锥断裂事故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翼阀长期高温运行,基体组织和焊缝中形成了大量σ相;σ相的析出导致材料塑性和韧性下降;装置切换风机运行时,工况波动导致旋风分离系统产生振动,冲击翼阀,使得承受较大应力集中的导流锥焊缝处累积损伤,形成微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