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仙桃市域城镇体系的现状、发展历史和发展机制,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布规划及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海伦市现状和社会背景的调查研究,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从等级规模结构规划、空间结构规划、产业结构规划、职能结构规划等方面提出了符合农业城市实际的解决方案,形成了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农业城市城镇体系规划模式,对海伦及周边农业城市的城镇体系规划有着重要意义,也为中国现有农业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个理论方向。  相似文献   

3.
加速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作为城镇化之根本的城镇体系建设,其职能类型、规模等级、空间布局三大结构,对引导生产要素流动、资源合理配置、城镇协调发展等影响城镇化的基本因素产生了直接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城镇体系因结构不合理对城镇化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调整重庆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进重庆城镇化发展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以快速城镇化地区的阶段性问题,以宿迁市为例,基于城镇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协调、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等发展要求,对市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职能结构等进行了优化,以期促进宿迁市的快速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5.
杨建辉 《安徽建筑》2000,7(1):34-35
一、城镇体系规划目标与城镇现代化目标比较 城镇体系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以一个区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组织  相似文献   

6.
一、城镇体系规划的产生与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以结构的形式首先在英国提出并在规划法规中被明确规定。当时由于西方国家城市蓬勃发展,带来了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关系的复杂化和矛盾化。于是,便有了区域整体发展的迫切要求。规划的产生就是为了协调区域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现在对城镇体系的一般理解为“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我国对城镇体系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城镇体系规划是与城镇…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着大规模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既大幅度提升了城镇化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城镇体系结构.在这一背景下,对我国的城镇化研究不能因循西方的既有理论和经验.文章以实证数据为基础,从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两个方面,考察人口流动对于我国城镇化的作用.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在各类城镇中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也不仅是指向大城市,而是大致向“首末两端”集聚;②在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作用下,主要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城镇体系发展并没有进入相同的发展阶段,而是进一步展现出显著的“对偶性差异”;③迄今的人口流动未能将我国的城镇体系推向一个合理分工的城镇职能结构体系,而是形成了一个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的就业结构趋同的格局.这些特征的背后是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动力机制,这隐含着对人口流动的新古典主义理论分析的修正;在应用层面,可引申至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路径的认识及城镇发展的分类治理策略探讨.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16,(1)
传统城镇体系规划过于关注物质空间布局,忽略了人的发展诉求,并且指导范围往往局限于城镇自身,忽视了对乡村地区发展的指导,使其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生态问题。研究采用社会生态学视角,通过探索劳动力产需平衡等规律,构建以城镇化区域分类引导为核心、以小城镇发展和非农就业指引为重点、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创新配置为保障的城镇体系规划的社会生态学理论框架,并以日照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进行实践,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体系规划理论的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杭州正经历由投资和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型,并且这种转型已经对城市体系与城乡空间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表现为创新空间正在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扩散,边缘集聚、廊道集聚特征明显;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加强,人口分布格局趋于扁平和均衡;城乡空间职能体系趋于扁平化、网络化等等.在此背景下,结合新一轮杭州市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提出了基于网络空间和创新驱动视角下市域发展转型的规划战略思考.其基本判断是,未来应更加关注城市在全球网络中的特色作用、更加关注城镇空间发展的扁平化与网络化趋势、更加关注创新活动的空间组织及未来需求,以及更加关注区域生态环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一、我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取得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与全国其他省一样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历程,成就斐然。——城市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广西基本建成由"四群四带"为主要构成的职能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等级有序的城镇体系。北部湾城市群、西江干流城镇群规划建设加快,南宁、柳州、桂林等区域中心城市在广西社会经济及城镇发展中龙头  相似文献   

11.
于洪丽  林松 《城市规划》2000,24(2):37-37
长春市市域含六区、三市(县级)、一县,1997年末总人口675万人,城市化水平41%。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方法上,我们力求跳出传统模式,针对市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解决市域城镇发展与布局上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把区域一体化思想引入规划中即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市化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从而使市域城镇发展与布局,在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实现高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整体最大合力参与区域经济循环。 1 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长春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粮食人均占有量、商品率和出口量…  相似文献   

12.
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体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依据城市首位度理论对新泰市的城镇体系结构中存在的城市首位度发展不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重点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等优化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处于经济转型期区域经济和城乡的发展需要更系统、更全面并覆盖整个区域城乡的规划控制体系。城市规划必须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规划控制体系中各层面规划本身必须上下更协调一致并环环紧扣。本文结合湖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区①城镇群总体规划、镇域规划的实践,探讨建立保证水网平原地区城镇之间、城乡之间整体协同发展的规划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4.
邵俊  周均清 《华中建筑》2014,(1):103-106
该文探讨了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及意义,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从经济产业发展质量(经济规模、经济活跃度、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城镇规模、设施供给、公共服务)和城乡公平发展质量(公共福利、城乡收入及服务差距、生态环境)三方面,构建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城镇化发展差异大,质量普遍不高;部分县市区经济产业发展、城市公共服务和城乡公平发展欠平衡;城市公共产品供给赶不上城镇人口聚集速度;城乡差距明显,阻碍城乡社会公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苏甦 《规划师》2004,20(6):61-63
浙江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呼应产业集群的要求,其新思路为:运用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城镇体系,合理定位城市在网络中的等级,突破行政边界以协调城镇职能,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试论区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的主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城镇体系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由具有一定专业化职能分工,具有不同数量和规模等级、不同地域空间分布和布局形式,相互协作、联系、影响和作用的若干城镇居民点组成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同其他系统的本质特征一样,具有平稳、均衡、有序的结构。正是这一结构决定着体系的性质、功能、构成形式,并反映其外部特征。因而,无论在城镇体系的理论研究还是规划实践中,城镇体系结构的分析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和重要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勤  王丽萍 《规划师》1999,15(4):4-6
开展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区域的人口、产业、城镇和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和布局,协调区域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1994年9月1日建设部颁布和实施了《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办法的颁布和实施,推动了各地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三年来,全国有将近一半以上的省(自治区)正在编制新时期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各城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也分别编制了中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规划,及时地指导了各地人口、产业、城镇和区域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促进了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各地动态     
《小城镇建设》2010,(9):18-19
济南——科学构建四级城镇结构体系 按照统筹城乡、以强带弱、轴线集聚、网络发展的原则,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科学构建中心城市一次中心城市-中心镇——般镇四级城镇结构体系,形成层次分明、规模序列完善、职能分工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发展网络。  相似文献   

19.
一.迁安市村镇体系规划原则 1、坚持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适合迁安实际的区域村镇发展战略。 2、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探讨合理的村镇发展规模,选择适合迁安特点的村镇发展模式,促进村镇社会健康发展。 3、坚持村镇体系规划与其它行业规划协调统一的原则,努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4、以全市村镇化水平为基础,量化人口和村镇建设  相似文献   

20.
3月中旬,《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针对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包括五大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此次《规划》强调"以人为核心",表明今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将从以往注重速度增长、规模扩张,切切实实向城乡一体、宜业宜居的内涵和质量提升方向转变。《规划》对于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如何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以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促进城市群格局优化、完善城市规模结构,如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从而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