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铁地下街作为重要都市商业空间的延伸,特别是在商业密集型都市中,有计画的经营地铁地下街应能够创造巨大的商机.我国在近年来大规模开发地铁,同时也形成大量的地铁地下街空间,因此如何能够有效经营地铁地下街,并创造商业利益,已是我国地铁地下街所面对之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日本地下街的崛起与发展经验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地下街在经过七十余年的持续发展后,已经成为日本城市建设一个很独特与重要的商业公共空间,同时在地下街的经营管理、开发规模与法制规定发展上,也取得世界领先的地位.本文回顾了日本地下街的发展过程,同时以日本地下街在管理、开发与营运、内部环境与城市关系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分析日本地下街发展而成的特色,以期能够对我国城市管理与地下街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日本地下街在经过七十余年的持续发展后,已经成为日本城市建设一个很独特与重要的商业公共空间,同时在地下街的经营管理、开发规模与法制规定发展上,也取得世界领先的地位,本文回顾了日本地下街的发展过程,同时以日本地下街在管理、开发与营运、内部环境与城市关系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分析日本地下街发展而成的特色,以期能够对我国城市管理与地下街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探讨受到经营条件与城市发展限制的两个主要影响力时,地下街是如何结合城市场所精神的方式,包括藉由认同的方式改变地下街的功能与性质,进而重塑人们对于地下街的印象,及以定位的方式将地下街空间重组,创造新空间结构、秩序与结构特征.进而改变对地下街空间的感知与辨析.并以此逐渐改变地下街原有性质,使地下街能够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与延伸.同时,文章还提出了地下街发展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两个主要策略,及引入策略后对地下街可能会产生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有序进行。地下街作为一种兼具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形式,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伴随着地下街建设的普遍化、大型化以及利用人流的密集化,地下街在经营和防灾等方面的隐患也越来越突显。针对我国地下街建设法规方面的不足,借鉴日本、台湾地区以及欧美国家的地下街建设经验,提出我国地下街建设标准体系,旨在为地下街的规划建设提供规范化保障。  相似文献   

6.
具有主题的地铁地下街广场是目前处理地铁地下街的一种设计手法,规划者利用在地下不同位置设置广场空间,使原本沉闷的地铁地下街空间,产生有趣的空间变化,有效的延长人们在地下街消费的步行距离,并吸引人潮在地下街聚集,对于地铁地下街的经营有重大的帮助.透过对上海市与台北市的地铁地下街广场进行观察并进行分析,讨论主题式地下街广场对于地铁地下街经营与对消费者的影响,并归纳出目前在地铁地下街所采用的主题式广场设计手法,以期作为未来规划者在进行地铁地下街规划工作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蚌埠市淮河路地下街设计项目的背景与概况、设计思路与设计原则与手法的总结与分析,探索了在城市核心区的地下街规划过程中,如何在藉由地上地下一体化的设计方式,确保地下街的空间环境、人流、景观与城市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地下街的开发,让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能够扩大城市便利性、重新定义场所精神、发掘土地潜力、结合低碳技术、人防工程与城市防灾,谋求地上地下商业的共同发展,并创造出城市核心区中舒适与宜人的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介绍日本地下街的概况后,初步概括和总结日本地下街建设的基本经验,包括:地下街是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产物,是城市再发展的结果,也是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组成部分;地下街的主要作用是治理城市交通,同时起到对地上商业的补充和对环境的改善等作用。文章进一步阐明地下街建设取得成功的保证是高水平的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同时指出防灾问题在日本地下街建设中受到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李翔宇  梅洪元 《华中建筑》2010,28(2):182-185
当代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消费型生产的要求日益提高,消费文化正在从大众消费向充满审美和文化意义要求的消费过渡。该文籍城市商业空间这一要素,以消费文化为视角,结合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理论,从消费文化与城市商业空间的深度关联、城市商业空间的消费文化表征、城市商业空间的建构策略4个层面阐释在消费社会,城市商业空间环境的和谐建构。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地上可利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严重阻碍了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形态已从过去简单的地下街、过街通道和地下停车场等单项功能,逐渐发展成为承载城市综合功能,呈现地下和地上空间立体化协同发展的趋势。例如交通枢纽与地下空间开发一体化规划与建设,解决了交通拥堵、停车难等城市问题,通过不同连通方式,有效提高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率;在地下商业空间设计方面,商业业态及  相似文献   

11.
茶亭街地下配套交通工程为福州市地铁1号线的前期工程,文中介绍了茶亭街地下配套交通工程变形监测的实施方案,为福州市地铁站变形监测提供了实施参照。  相似文献   

12.
王莹  庞弘  李臣 《中外建筑》2012,(7):33-34
现代步行商业街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个特殊分支,它从属于城市的人行步道系统,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河汉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交流、购物、娱乐、休闲的场所而被人们誉为“中国第一个水岸城市步行街”。就现在的楚河汉街来看,在建筑的形式和室外空间的处理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因此,本文从研究步行街空间形态特征及商业街中人的行为心理需求着手,对建立符合人的使用需求的步行商业空间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从各个角度品评了楚河汉街的设计。同时也对步行商业街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美好的展望,借以说明创造理想步行商业街环境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吴晨  郑天 《建筑创作》2011,(6):164-171
本文通过对北京旧城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大栅栏西街规划设计与改造整治实施过程的简要分析与归纳,试图探索出适合北京旧城传统商业街区的所谓引导与缓释为主的"西街模式",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采用MidasGTS软件对深圳丰盛町阳光地下街深基坑工程的排桩支护体系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计算了各种开挖工况下的支护体系受力和变形情况。围绕分步开挖过程中深基坑支护体系与土体应力和变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将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成果和测试数据基本吻合,说明文中研究成果是合理的,起到了施工超前预测、预报的效果,为基坑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有助于提高深基坑设计水平和安全性,并为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史永高 《华中建筑》2006,24(2):103-106
该文通过对淮安幸福路步行街这一规划设计实例的介绍.从步行范围和空间特征两个层面上,分析了“街”的概念在当代设计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探讨了在此双重含义上向着步行“域”转化的可能性及其意义。基于这种空间结构的探讨,并进一步展示了这一概念转化所带来的对于人的行为方式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在人的“聚”与“流”之间达成一种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李婧 《中外建筑》2009,(11):83-86
西安西大街是西安东、西、南、北四条轴线之中重要的一条商业大街。西大街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西安的商业重地。在古城保护和更新改造的要求下,2001年西大街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造,然而改造的成果并没有与投入的资金和预期的结果成正比。本文就西大街的形态演进和新一轮的改造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于基本文脉的商业空间形态设计进行一些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肌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建造、成长起来的。生活的状态与城市的肌理紧密结合,作为地方的独特气质存在,一旦破坏,很难复原。本文站在城市建设的角度,能过对苏州山塘街和观前街的修复进行研究,从城市肌理、人类行为和心理等层面对古城的保护与修复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对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既要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保留传统建筑特色,新建筑应融于整体城市风貌之中。泉州北门街改造工程是一个较成功的实例,整体街区的外部空间塑造和建筑单体的形式特征是泉州北门街改造设计中最为精彩的两个片断。  相似文献   

19.
北院门街地处西安市古城区中心地段 ,是西安市发展旅游业的重点地区。通过对北院门街的现状调研 ,从街道的尺度及氛围、物质环境的改善、街区风貌的整体保护等方面提出将其改造为商业步行街 ;并对改造时应注意的以及改造后会出现的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力图使改造后的北院门商业步行街能够更加体现出其历史文化特色及民族特色 ,吸引更多的游客 ,缓解城市中心地段的交通压力 ,增加古城西安的特色及活力。  相似文献   

20.
陈阳 《规划师》2011,27(7):48-5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是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提升城市空间容量,解决城市土地紧缺、环境污染、交通阻塞、能源浪费、防灾安全等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哈尔滨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将哈尔滨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分为两个层次,即以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功能、解决严重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问题为目标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