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广州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及对居民出行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周素红  闫小培 《城市规划》2006,30(5):13-18,26
分别从广州市居住-就业空间均衡性和宏观空间组织模式的转化等出发,分析广州的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其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认为近年来广州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在外拓和多核心化的同时,二者的空间均衡性增强,从而促使居民出行空间趋向均衡;居住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日渐突出,对居民出行空间和出行方式的选择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的城市扩张,就业地与居住地的失衡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传统的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采取的种种举措只能短期缓解交通拥堵的现状.收效不大。因此,必须摒弃“就交通论交通”的单一思维,另辟蹊径一通过促进就业与居住均衡来改善城市交通。本文分别在空间结构层面、用地层面、规划层面提出促进均衡的措施,从交通产生的源头出发减轻拥堵。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3):51-53
现在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让每天在每个城市都会有新城区的建立,这些新城区在妆点了城市的环境的基础上更加加大了这个城市的人口容量,让城市的发展更加高速稳定。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中扎根发展,带动了城市的人口发展和就业,也扩大了城市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的居住于就业成正比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珠江三角地、深圳等沿海城市的发展导致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城市居住,越来越多的人口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新城区居住空间对就业的影响。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从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规划理论两方面来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讲述的是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四部分以珠江华发新城为例就人文、地理、居住空间与就业关系几方面来进行叙述介绍一下研究的环境。第五部分则是就居住空间和就业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第六部分作为一个总结性的发言,简述对居住空间和就业之间存在问题的对策。根据本文的浅显论述来总结新城区居住空间对就业的影响,从交通、配套设施、空间结构、就业结构等多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有助于缓解新城区居住空间对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消费者出行特征与商业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王德  张晋庆 《城市规划》2001,25(10):6-14
运用上海市第二次交通调查的相关数据 ,从上海市消费者购物出行角度对商业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上海市商业空间结构具有等级序列明确、空间分布不均和强中心线型结构的特征。一级商业中心 (市级商业中心 )南京东路 ,二级商业中心(准市级商业中心 )四川北路 ,三级商业中心 (次商业中心 )静安寺、人民广场、淮海中路 ,四级商业中心 (区商业中心 )沪西体育场、国际展览中心、上海电视台、豫园、杨浦体育场、虹口体育场、和平公园、徐家汇、五角场构成等级结构清晰的四级商业体系。研究还揭示了徐家汇地区有成为准市级商业中心的可能 ,在浦东、彭浦与闸北地区交界区域、杨浦地区有潜力形成次市级商业中心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秦岩 《上海住宅》2005,(5):88-91
改革开放至今,国家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房地产业,成为拉动上海GDP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产业转移、房价和收入等因素,迫使居住选择不能真实反映购房意愿,导致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的严重分离。这里的就业空间主要指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的就业空间;居住空间指的是自有住房所形成的空间。就业空间和居住空间如果分离过大,势必造成就业的通勤时间过长,增加工作的疲劳感,降低了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据抽样调查,上海市区近25%的居民每天上下班的出行时间在4小时以上,有相当一部分在5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6.
居住空间构成与居住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行为学、心理学的方法,对人类居住行为进行分析,指出由于人类的各种居住行为的需求,决定了相应的功能空间的作用和大小。同时,各种功能空间的存在,保证了行为内容的明确性和单纯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规划》2020,(2):87-94
基于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洛伦兹曲线和恩格尔系数分析广州市不同行业居民的就业-居住均衡性,继而采用引力模型测度不同行业就业-居住的相互作用关系,解释其居住-就业相互吸引的空间格局,并分析基于该相互吸引强度的城市交通需求在路网上的分配情况。分析表明,五大类行业居民的就业-居住均衡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工业行业均衡性最强,建筑行业均衡性最弱;不同行业的路网交通需求差异较明显,工业行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围;消费性服务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和核心区;其他行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分布在中心城区。就业-居住均衡水平与路网交通需求格局的形成与不同产业用地空间布局和不同行业人口住房选择偏好有关,也受到历史上体制因素的惯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选择世界范围内已拥有较好公交体系的城市,借助统计分析工具,比较研究空间环境差异对交通出行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间环境因素中,道路密度、车站密度、人均CBD距离,公交廊道面积占比、建成区密度、中心性程度对于公交出行比例有更强的影响力。相较于公交都市,中国城市呈现出建成区面积更大,但建成区密度更小;大容量交通长度更长,但车站密度和公交走廊面积占比更小;道路长度更长,但道路密度更小的问题。这反映了中国城市趋于蔓延扩张的事实,也反映了城市大运量公共交通的布局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城市的特征,探讨建构起适合中国可持续宜居城市发展的TOD城市空间设计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9.
10.
对居住外部空间的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在回顾居住外部空间形态演变的基础上,对住区的外部空间形成进行解剖、分析和比较,总结各种居住外部空间的特点,并对居住区外部空间的优化提出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实证的问题导向研究方法,选取武汉市水果湖、珞瑜路、南湖花园三个街区为例,定量对比各街区物质空间特征,统计样本通勤出行方式、出行距离。认为用地混合程度、渗透度与公交设施对通勤出行特征有深刻影响,最终总结出抑制私人小汽车通勤出行空间单元的相关模式。  相似文献   

12.
路面冷铣刨机履带行走机构设计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曼川  彭福人 《工程机械》2005,36(11):29-31
在分析路面冷铣刨机履带行走机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履带行走机构牵引力及输入功率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驱动链轮、支重轮及导向轮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提倡低碳绿色出行的背景下,合理评价并优化自行车出行环境对于健全城市慢行系统至关重要.旨在构建一套评价城市道路自行车出行环境的方法并加以应用.通过可视化SP法进行问卷设计并收集骑行路径选择行为数据,基于离散选择模型建构城市道路要素影响骑行者环境评价的数学模型.发现路段要素对于骑行环境评价的影响大于路径要素,骑行者将骑行环境的安全性相对于舒适性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采用考虑环境要素以及综合时间要素的两种评价指标,分别以路段和行政街道为尺度对骑行环境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3个优先等级的改善措施.结果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的骑行环境优化重点是保障自行车骑行者的路权.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细介绍用于合成氨的φ1980半水煤气炉的热平衡及(火用)平衡数据,并指出该炉的能量分配情况及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在县域城乡融合地区的流动特征是认识城乡关系的重要基础。以山东省高唐县、邹平县和诸城市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基于空间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民工的职住分布特征和通勤交通特征。研究发现:县域城乡职住空间关系具有差异化特征,存在以县城为核心的单中心模式、以乡镇为核心的多中心模式和县城与乡镇相对均衡的模式,不同的空间模式反映了县域的社会经济组织关系,对通勤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以机动性为特征的个体化交通成为县域城乡通勤的主导交通方式,城乡公交的服务水平难以满足通勤需求,需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综合性交通发展框架。  相似文献   

16.
不同出行目的停车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大连市主城区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商业中心以及居住区进行停车设施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各种停车行为的停车需求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并据此提出了三种出行目的的停车行为的需求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阐述了静态平衡阀和动态平衡阀的工作原理,针对恒流量供热系统、分阶段变流量供热系统、分户控制非计量收费供热系统、计量收费供热系统,论述了平衡阀的应用方法,强调了人工调试在实际供热工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上海中心城区的职住空间匹配及其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并制定了《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要求提供就近就业空间和机会,促进居住和就业适度平衡.针对上海中心城区,以街道为空间单元,提出职住空间匹配的动态测度方法,基于人口和经济普查数据,对于2000-2004年和2010-2013年两个时段的职住空间匹配及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常住人口和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相互分离的演化过程,由此导致职住空间匹配程度有所下降.研究指出,住房开发和产业转型分别影响上海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和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城市规划应当引导住房发展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时空协调,不断提升社区生活圈的职住空间匹配水平.  相似文献   

20.
曲艺  王大鹏  张然 《中外建筑》2013,(11):46-48
在老龄人口急剧增加的今天,在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领域,依据老年人生活行为特征进行适老化设计的研究日益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运用活动日志调查法对沈阳市城区老年人春季24h行为活动进行调查,并运用活动分析法对调查到的老年人出行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在时空约束下,沈阳市城区老年人春季出行活动特征及移动一活动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