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铁成 《网友世界》2014,(12):164-164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活动课程。如何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何运用恰当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这门课程授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自从网络多媒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活动课程。如何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何运用恰当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这门课程授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自从网络多媒体进入课堂后,大大优化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环境,使教育本身从目的到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大自然为背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但我们平时上课,不可能天天带学生到户外去实践,到社会上去体验,为此,用媒体课件的方式,再现生活和自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地接触了解自然和社会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才能用好多媒体课件呢,我认为必须注意四点。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水平作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活动课程.如何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何运用恰当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这门课程授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自从网络多媒体进入课堂后,大大优化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环境,使教育本身从目的到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网络多媒体的具体化、清晰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感悟了道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使课堂充满情趣,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幼儿园得到了普遍的采用,也对幼儿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的学前教育课程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纲要>中指出"要向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不怕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可爱的性格."这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制定的.可见幼儿园课程的基点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对礼仪课程内容的拓展和深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郭文静 《网友世界》2012,(23):64+66-64,66
《新课程标准》把审美教育看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程总目标的第一条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也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型的新课程,它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课程的有心人,周围的一事一物都可以开发成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责任心是一个人对群体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  相似文献   

11.
桂花 《信息技术教育》2014,(16):168-168
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很重要.有效地把握信息资源的特点并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加以运用,就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握好信息资源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运用,现本文拟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于一体的课程,是学生创新与实践的重要基地。要想上好这门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还要不断寻求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体现其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于一体的课程,是学生创新与实践的重要基地。要想上好这门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还要不断寻求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体现其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天地》2009,(6):96-96
为响应2009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保障儿童网上安全”的主题。呼吁全社会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儿童上网风险,促进儿童更好地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热爱生活,有道德地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人。因此,教师只有把品德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6.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强大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较好的受控性和生动的直观性,为广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推动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改"日益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回归生活,以人为本是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实施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时,我们要力图体现这些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使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创造力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创新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教育也被教育工作者作为研究的课题提了出来。学前教育课程是完成教育任务的载体,为了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和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就要从学前教育课程入手,实施具有创新精神的学前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9.
黄懿 《网友世界》2014,(11):95-96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在临床上对于对抗消极情绪表现出较为良好的效果,同时帮助人们心态变得更加乐观和开放。积极心理学对于有心理创伤或认知障碍的儿童在临床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儿童的智力与人格发展也存在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基础学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素养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力。把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反映了时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