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边进水沉淀池的运行效果受配水槽配水均匀性的制约,因此要求在配水槽中均匀布水.对矩形均匀配水槽的水面曲线和水力计算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给出了间断出水和连续出水两种情况下水面曲线及孔口直径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边进水周边出水沉淀池进水配水槽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边进水周边出水沉淀池是在中心进水沉淀池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沉淀效率较高的新池型,与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沉淀池相比,其设计表面负荷可提高1倍左右,因此在水处理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运行效果受其配水槽配水均匀性的制约,因此配水槽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沉淀池的关键部位。目前常用设计方法是等孔距法。现介绍一种新型设计——变孔径法的设计计算。通过改变配水槽的配水孔径来达到配水均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周进式二沉池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技术、采用3维、稳态、k-g两方程紊流模型,对其配水槽和挡板高度的变化对流态的影响进行了考查.模拟结果和实际情况吻合,配水槽内部水流速度过小,后1/3段出现了明显的泥水分层;各个挡板高度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泥水分层,主要症结在于配水槽内部流速过小.提出了改进方案,挡板高度改为0.5m,并安设1台水下推进器.改进后的模拟结果表明,泥水分层问题得到解决,配水槽内水流流速增加至0.2m·s-1左右,配水均匀性得到了改善.这种改进方法用于实际运行后,二沉池出水SS含量降低、去除率升高,去除效果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4.
自然通风冷却塔内外圈配水设计与结冰防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外圈配水是我国北方地区自然通风冷却塔防止冬季结冰的措施之一,受淋水架构梁柱棋盘形布置的影响,内外圈面积的比例分配不协调,外圈厚度不均匀,造成外圈配水不均恒,薄弱部位容易被风吹透造成结冰,完全棋盘形布置的配水系统已经不适应内外圈配水的要求。合理的内外圈面积分配以及等厚的环形配水布置既有效的改善了外圈配水的不均恒,又取消了配水槽的双层断面形式,解决了配水槽占用淋水填料面积影响通风面积的矛盾,使得自然塔内外圈配水的布置形式趋向于更合理。  相似文献   

5.
<正> 扬子石化公司一期工程除了自备电站之外,六套化工装置的循环水系统均设用横流式机械抽风冷却塔,冷却塔是仿美国玛利型。出力约2500吨/时。但施工中曾出现下述问题,值得有关方面注意。一、配水不均匀 1、塔进水支管口处的配水盘四周无阻流槽。水经连通管直冲各配水槽,槽中水位高低不一。 2、配水槽本身高低不平,甚至倾斜,使槽中嵌装的水咀出水量及布水半径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V型滤池配水槽均匀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V型滤池配水槽纵向水面线进行了分析,推出计算公式,并给出了满足配水均匀度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白鹤嘴水厂V型滤池滤后水浊度超标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主要是由于滤板水平误差偏大、滤池配气孔堵塞和滤板底部配气孔预埋位置不合理引起配气配水系统不均匀,导致砂滤料很容易流失,反冲洗不彻底造成的。改造后不仅提高了滤池配气配水均匀性,滤料也得到筛洗,降低了含泥量,从而提高了滤后水水质,滤池跑砂、泥球、板结现象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周边进水周边出水沉淀池具有表面负荷大、容积利用率高的特点。如何设计沉淀池的直径、配水槽孔口的大小与布置,使之达到配水均匀、提高容积利用率,是当前设计者所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模型试验,探讨了沉淀池中异重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并总结出沉淀池中异重流环流半径的经验公式,可供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斜管沉降器是利用浅池沉淀原理设计的一种液-固分离设备.斜管沉降器由配水槽、集水槽、聚丙烯斜管、支撑栅板、顶盖和壳体等几部分组成。斜管沉降器沉降截面的中心以无顶板及底板的方箱横贯将其分隔为3部分:稀酸由顶盖的中心点进入配水槽后均匀、缓慢地顺着中排区域的聚丙烯斜管向下流动,而后从2个边排部位的聚丙烯斜管上升至集水槽,澄清后的清液由集水槽排出斜管沉降器,粉尘沉淀后由收泥斗收集从排泥管排出斜管沉降器外.  相似文献   

10.
冷却塔管式均匀配水计算方法的探索与求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配水是冷却塔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匀配水是冷却塔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冷却塔效率、能耗与投资。根据伯努利方程,结合冷却塔管式配水特征,提出了冷却塔均匀配水计算方法。采用本计算方法,能将冷却塔配水喷头出水量最大、最小相对误差控制在5%~8%,保证了冷却塔均匀配水。本计算方法经多个工程实践验证,具有理论与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使用特殊的增黏剂与聚羧酸减水剂,制备了掺加石灰石粉、高炉矿渣、硅灰等混合材的普通波特兰水泥浆体和和低热硅酸盐水泥浆体(水粉比为1.0)。这些水泥浆体在20℃的水中养护4年后基本完全水化。这些硬化水泥浆体在5%(质量分数)CO2、相对湿度66%和温度20℃条件下进行碳化,对比研究碳化前后水泥浆体孔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碳化浆体内孔直径大于10nm的孔体积明显减少;碳化浆体的孔径分布向大孔径范围偏移;掺加混合材的硬化水泥浆体结构明显趋于松散;与不掺加任何混合材的水泥浆体相比,掺加混合材的水泥浆体的孔径更大。  相似文献   

12.
多孔泡沫是一类低密度、高比表面积、具有独特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实际多孔泡沫材料通常是非均质的,即其孔隙结构分布是随机的。为研究非均质多孔泡沫材料的导热性能,提出用孔隙均匀度作为表征孔隙结构分布随机性的参数,以多孔石墨泡沫为例,分析孔隙均匀度对多孔泡沫有效热导率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孔隙结构分布越不均匀,多孔泡沫材料的导热性能越差。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非均质石墨泡沫相对有效热导率的预测式,并与现有文献报道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当前结果呈现了孔隙结构随机性对材料有效热导率的影响,与ORNL实验结果更吻合。  相似文献   

13.
双极Electro-Fenton法降解水中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设计了一种双极电化学芬顿方法(Bipolar Electro—Fenton;BEF)并对水中的苯酚进行了降解研究。采用热压法制备了多孔气体扩散碳电极。在无分隔槽反应装置中,以多孔气体扩散碳电极为阴极将氧气还原产生过氧化氢,铁板作阳极产生Fe2 ,直接利用两电极产物发生芬顿(Fenton)反应对苯酚进行降解。TOC、COD的检测结果表明,BEF法中所采用的气体扩散电极对苯酚的降解程度较通常废水处理中以石墨为阴极的电芬(Electro-Fenton;EF)更为彻底;而且BEF法对苯酚的降解速率比传统芬顿法更快。  相似文献   

14.
选用兖州、红会及大同等煤样制备水煤浆,考察了超声辐照对浆煤燃烧性能的影响。TG及DTG的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声强度为80W/cm^2,频率为20kHz和辐照时间8min的条件下,经超声辐照后,煤的着火点、燃层温度以最大燃烧反应速率时的温度等降低,失重速率增加,燃烧性能得到改善。采用ASAP对超声辐照前后的煤粒的孔结构分布进行了表征,表明超声辐照对煤浆燃烧性能的影响与辐照前后煤的孔结构分布变化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掺量(体积分数)、具有不同吸水率的陶粒配制不同水灰比的混凝土的毛细吸水性能,以及混凝土内部陶粒及界面区的孔结构和多孔陶粒对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吸水率(1 h吸水率为2.4%)的陶粒对降低较高水比(0.49)混凝土的早期毛细吸水性能有利,但对界面改善作用较弱,在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试验中发现其界面仍存在类似普通骨料的薄弱区;高吸水率(1 h吸水率为7.1%)的陶粒附近则形成了孔含量较少和显微硬度较高的结构致密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混凝土的毛细吸水性能,特别是在水化后期,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在水灰比较高的混凝土中,随着陶粒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毛细吸水逐渐得到降低,陶粒掺量50%和100%的混凝土90d时的30min吸水量相对普通混凝上分别减少了21.3%和37.8%;但对于较低水灰比(0.32)的混凝土,则存在一个最佳掺量,过多的陶粒掺量(>50%)则会增大混凝土的毛细吸水性能.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我国某海岛地区以淡化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时,城市管网的水质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了淡化水与地表水的化学稳定性情况,考察了浊度、Cl-和总铁含量等主要参数在管网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虽然淡化水其化学稳定性较差,但在优质管网中完全能够满足城市供水水质要求;联合供水地区城市管网水质与管道属性和停留时间存在较大关系,这与普通供水地区城市管网情况基本类似。  相似文献   

17.
有水气藏的水侵造成大量气体封存在储层中,其采收率仅为30~50%。本文从微观实验角度出发,探索注N2提高有水气藏采收率方法。在均质孔隙模型中进行N2驱天然气和水实验,气驱前沿主要表现形式为跳跃式的运移和粘性指进。实验中,平均气驱效率为68.62%。在裂缝~孔隙模型中进行N2驱天然气和水实验,N2优先选择较好的渗流通道流动,可以有效补充模型中天然气的能量,形成气体活塞,驱动裂缝中的水流动。实验中,平均气驱效率为64.63%。认为注N2开采能有效提高有水气藏的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18.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water vapor on molecular sieve 13X were obtained at 288, 298, and 308 K. The isotherms were of Type 1 and exhibited hysteresis upon desorption. The heat of adsorption data indicated that water was held on the surface by physical forces and the molecular sieve 13X provided a heterogeneous surface for the water vapor. The equilibrium data were correlated by the Polanyi potential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the pore volume filling proposed by Dubinin and co-workers.  相似文献   

19.
提高冷却塔配水均匀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冷却塔的设计中,配水管及喷头的布置是影响冷却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水力计算,分析了水压分布规律,指出冷却塔的喷头布置,配管形式对布水均匀度的影响因素,探讨了提高布水均匀度的对策,认为采用全对称树枝状配管及六角形喷头布置方式可有效提高冷却塔配水的均匀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