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国内外的干扰试井理论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均质油气藏的干扰试井理论及分析方法已比较完善,双重介质油气藏干扰试井理论相对也比较完整。但是,有关复合油气藏试井的试井理论和分析方法还很少,尤其是考虑井储和表皮的复合油气藏试井理论更少。因此。提出了考虑井筒储集和表皮系数影响的复合气藏试井模型,并利用拉氏变换进行了求解.制作了相应的样版曲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双重介质油藏的有关概念和试井资料的录取工艺,并以具有井筒储存和表皮效应的双重介质油藏为例,对其形成的压力曲线进行描述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3.
双重孔隙介质封闭油藏中水平井试井解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汇源叠加等方法推导了水平方向圆形封闭,垂赂边界有拟稳态补人的双重孔隙介质型油藏水平井之三维不定常渗流Laplace变换解式并建立了衫试井解释方法,其中包括:水平井压力分布公式、水平井试井分析之有效井筒模型,典型曲线计算方法、控制参数调参分析和实测井拟合。  相似文献   

4.
满江红 《试采技术》2002,23(1):21-22
试井在评价油气藏的产能,储量,描述油气藏特征,预测油藏的动态特征,以及判断油气层的污染方面都有独特功效,介绍了塔河油田S74井进行地面直读式电子压力计压力恢复试井,求取地层参数,分析和研究碳酸盐岩地层特性的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油藏中垂直裂缝井的不定常渗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的情况下,分析了无限导流和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的不定常渗流,将地层中的流动看作椭圆充,在此基础上用质量守恒定律研究动边界与无量纲时间的关系,从而得到相应的试井公式,对于有限导流的情况,渗流由裂缝内的线性流和地层中的椭圆流组成。绘制了理论图版,重点分析了妄动压力梯度对流动及典型试井曲线的影响: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增加了渗流阻力,使井底压差增大,表现在压力导数曲线上为后期曲线上翘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利用矿场压力恢复试井资料,确定双重介质油气藏单井控制面积大小及其边界形状的方法。文中结合现代试井和常规试井分析法,导出了有关的分析公式,给出了矿场实测资料的处理方法、分析步骤等。通过多口井实测资料的处理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地确定双重介质油气藏单井控制面积大小及其油气藏边界形状的特点。无疑,这对估算储量及指导生产、了解油气藏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双孔均质介质径向复合油世故典型试井曲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克拉玛依百口泉油田属低渗透砾岩油藏,生产井油层均进行了多次压裂、酸化等增产措施改造,致使许多生产井的不稳定压力恢复曲线表现为双孔均质介质径向复合曲线特征。通过现场实例,对此类典型曲线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为认识改造油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分形双孔介质外边界定压油气藏的试井分析模型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分形双孔介质储层模型,对于裂缝介质和岩块介质分别引进了反映分形体的几何特征的分形维数及分形渗流网络连通状况的分形指数,建立了在外边界定压且考虑井筒储存和表皮效应下的变流率问题的试井分析数学模型。并对一类具有广泛应用的特例。求得了无因次储层压力和井底压力的Laplace空间解,归纳出了几个公式,并作了进一步应用的讨论。极大地方便和引导了相应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Ozkan等人研究思路基础上,利用点源函数的思想建立了顶底封闭板状油藏试井模型并导出了其基本解。通过引入直角断层、双重介质系统及斜井,利用杜哈美叠加原理、镜像反映原理和Stehfest反演算法,建立并求解了直角断层板状双重介质油藏斜井试井模型,得到了考虑井筒储集和表皮效应影响的斜井无因次压力和压力导数与无因次时间的双对数曲线,讨论了该类油藏斜井渗流特征,分析了窜流系数、弹性储容比、井斜角度以及斜井中心到断层距离对井底压力响应图版的影响,为直角断层双重介质油藏中的斜井试井解释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双重孔隙介质中水平井试井分析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1.
双重介质低渗油气藏,往往存在低速非达西渗流,故该类油气藏的油气井试井分析更具复杂性。在考虑井筒储集和表皮效应的前提下,建立了双重介质油气藏低速非达西渗流有效井径试井的数学模型;采用数值反演法,绘制了无限大地层条件下的典型曲线;讨论了不同参数条件下曲线的特征以及应用方法。该成果可进一步推广到双渗透模型和复合模型中,以解决复杂油气藏的试井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多相流原理,建立了气水两相流试井积分模型。总结了气水两相流的试井曲线规律,分析了压力导数曲线变化的原因。理论分析表明气井即使未见水,气藏气水或油水多相流过渡区内流度的变化可能导致压力导数曲线上翘,然后变平的现象,同时,气水接触前缘是随时间变化的。试井过程中,随着开井时间的增大,气体的降压膨胀,压力波扩散到气水边界以后,水体起到阻止气体移动的作用,导致压力导数曲线上翘。对于出水气井,由于气水总流度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大而下降,试井压力导数曲线将发生上翘,导数曲线的上翘斜率与总流度随饱和度下降速度有关。因此不能用单相定压外边界试井模型解释产水气井试井资料。最后分析了1口气井两次试井资料,该井不同阶段试井过程中用多相流动方法确定了气水推进前缘,发现水线逐渐向井移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获得低渗透油层低速非西渗流有效井径数学模型的数值解;绘制了无限大地层、有限封闭地层,有限定压地层等三种外边界条件的典型曲线,讨论了曲型的曲线的特征。该新型曲型曲线用于塔里木等油田试井资料解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组合模型油藏,阐述了试井解释图版理论基础,并给出了新的典型曲线。  相似文献   

15.
由于凝析油气藏相态变化机理特殊,凝析油气井试井分析目前属世界性的试井分析难题,也是试井理论界的研究前沿和攻关方向,若按常规方法开展凝析油气藏试井工作,对获取的测试资料将无法作出正确解释,这种情况已在塔里木盆地牙哈凝析气田高压气井试井中时有发生,使试井成功率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做指导,切实提高凝析油气藏试井工作质量。根据牙哈凝析气田多年来的生产实践,从试井理论、测试工艺、现场试井实践3方面开展了综合研究,提出了凝析气井“6+1”试井分析方法和改进的“一点法”产能评价技术,并对多层合采气井的动态特征做了理论分析,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塔里木盆地高压凝析气藏试井的测试工艺技术和分析解释技术。  相似文献   

16.
被断层隔开油藏中常常含有有限或无限的线性水体,由于断层连通性认识不清使得人们常常对水体的类型判断错误。现有油藏开发人员对存在部分连通断层的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研究仅针对均质油藏、复合油藏、双重介质油藏,而并没有对线性水侵油藏进行研究。通过引入界面表皮的概念,将部分连通断层视为一个无限薄的表皮边界,运用渗流力学、数学物理方法、计算数学基础理论,建立了存在部分连通断层的线性水侵油藏试井解释新模型,求得模型的Laplace空间解,利用计算机编程绘制了相应的典型曲线并对曲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例应用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7.
在凝析气的渗流过程中,当井底压力低于体系的露点压力时,凝析油、气共存而凝析油不流动区域的流度和储存系数随径向距离的变化可以用幂律形式来描述。文章基于气体单相渗流理论,建立和求解了过渡区流度和储存系数呈幂律变化的三区径向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新模型,利用Stehfest反演算法计算了井底压力响应典型曲线,分析了流度和储存系数变化指数对井底压力动态的影响。通过理论图版拟合和试井曲线的模拟检验,可以获得流度和储存系数变化指数,确定过渡区的流度和储存系数随径向距离的变化关系。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好的反映凝析油在近井地带的析出和累积规律,可推广到注气井和热采井的试井分析中。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双孔介质复合封闭储层模型,研究了两种内边界条件(是否考虑井筒储存和表皮效应)下的变流率问题的无因次内、外区储层压力分布的Laplace空间解,在深入剖析了解的结构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找出了它与常见的复合、双孔、均质储层压力分布间的相互关系。此项研究,无疑是对试井分析理论的一种完善,并填补了试井分析理论在此方面的空白和不足,对相应试井分析软件的研制具有深远的应用价值,对油藏工程中的数值模拟方法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复合油藏段塞流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解释油井的不稳定测试资料时,对井筒中流体流不出地表的段塞流动,采用常规解释方法获得的地层参数不能反映地层的真实特性。通常在钻井和完井过程中,储集层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形成污染带。针对这种复杂油藏特征。建立了井筒流体段塞式流动的数学模型,并求得其拉氏空间的解。同时,研制出了用于分析实测压力历史的理论图版。利用理论图版,对储集层的正、负污染和未污染情况等均可进行分析。通过对实测压力历史的分析,可以  相似文献   

20.
非牛顿-牛顿复合油藏渗流试井解释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了复合油藏非牛顿-牛顿渗流试井解释模型,求得了拉氏空间中的解,做出了理论图版,进行了实例研究。本文的研究可用于聚合物驱等非牛顿幂律流体条件下的试井解释、预测油层参数和聚合物驱替前缘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