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由氧化锌12g/L、氢氧化钠94 g/L、2-氨基-3-羧基吡啶4.2 g/L、四乙烯五胺17g/L、三乙醇胺2g/L、专利表面活性剂0.5 g/L及碳三氧化二铬(粒径2μm)0~ 11 g/L组成的镀液,于温度50℃、pH 6.5和电流密度4A/dm2的条件下,在低碳钢上电镀Zn-Cr2O3复合镀层.其显微硬度采...  相似文献   

2.
锌-镍合金镀层耐蚀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锌 镍合金镀层的高耐蚀性引人注目 ,为获得合格镀层首先应了解其耐蚀机理。本文总结了锌 镍合金镀层耐蚀机理研究成果 ,分别从量子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3.
Ni-Fe-SiC复合镀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沉积的方法在含NiSO4及FeSO4的电解质溶液中制备了Ni-Fe-SiC复合镀层.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Fe2 与Ni2 的浓度比、温度、pH和电流密度对镀层中SiC质量分数的影响,讨论了镀液中SiC含量与镀层显微硬度的关系,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c(Fe2 )/c(Ni2 )=0.09,镀液温度55 ℃,pH=3.0,电流密度1.8 A/dm2.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获得的复合镀层,显微硬度达650~850 HV,结合力和耐蚀性均良好.  相似文献   

4.
在低碳钢表面电沉积Ni-Fe-PTFE复合镀层。研究了PTFE的质量浓度对Ni-Fe-PTFE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显微硬度、耐蚀性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TFE的质量浓度的增加,Ni-Fe-PTFE复合镀层的摩擦因数先减小后增大,自腐蚀电位先正移后向负移;当PTFE的质量浓度为9g/L时,Ni-Fe-PTFE复合镀层的摩擦因数最小,耐蚀性最好,显微硬度也最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由30 g/L氧化锌、180 g/L氢氧化钠、2.8 g/L香草醛、4 g/L硫脲、4 g/L三乙烯四胺、1 mL/L甲醛和0.15 g/L SiC(粒径约40 nm)组成的碱性镀液对Q235钢脉冲电镀Zn-纳米SiC复合镀层,通过优化得到较佳的工艺条件为:平均电流密度2.0 A/dm2,占空比30%,镀液温度20...  相似文献   

6.
脉冲电沉积纳米镍-碳化硅复合镀层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直流(DC)和换向脉冲电流(PRC)电沉积法制得纳米Ni-SiC复合镀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比研究了纯Ni镀层和Ni-SiC复合镀层的微观结构、宏观残余应力、表面形貌及成分。用浸泡法研究了不同镀层在3.5%(质量分数)NaCl和10%(体积分数)H2SO4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脉冲电沉积能改变镀层的微观结构,有效提高镀层硬度,降低宏观残余应力。脉冲电沉积所得到的纯Ni镀层和纳米Ni-SiC复合镀层在3.5%NaCl及10%H2SO4溶液中的耐蚀性均优于直流镀层。脉冲镀层在3.5%NaCl溶液中受腐蚀很轻,主要腐蚀形态为点蚀,而在10%H2SO4溶液中,SiC粒子作为增强相使镀层的耐腐蚀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单因素试验对锌酸盐体系Zn-纳米Si C复合电沉积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配方和工艺条件为:氧化锌30 g/L,氢氧化钠180 g/L,硫脲4 g/L,香草醛2.8 g/L,三乙烯四胺4 g/L,99%甲醛1 mL/L,纳米Si C(粒径约40 nm)0.15 g/L,温度25°C,电流密度4.0 A/dm2,搅拌速率250 r/min,时间15 min。在该条件下所得Zn-纳米Si C复合镀层厚度为6.58μm,硅的质量分数为0.24%,表面平整、均匀,耐蚀性优于纯锌镀层。  相似文献   

8.
锌基复合镀层中含氮聚合物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量基耶达法将有机氮以无机氮的形式从锌基复合镀层中分离出来,然后用滴定法对氨进行定量分析,进而计算出样品中含氮聚全物的含量,实验操作简便,测量精度高,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酸性锌-镍合金镀层与碱性锌-镍合金镀层的性能。结果表明:酸性锌-镍合金电镀工艺较碱性锌-镍合金电镀工艺具有更高的镀速,但均镀能力较差。在相同的外部控制条件下,酸性锌-镍合金镀层和碱性锌-镍合金镀层的耐蚀性及结合力相当。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纳米微粒复合镀层的制备方法。综述了高显微硬度复合镀层、耐磨性复合镀层、耐蚀性复合镀层以及其它特殊功能复合镀层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总结了目前纳米微粒复合镀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且就其以后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镀的方法制备出Ni-WC纳米复合镀层,镀液组成为:NiSO4·7H2O 250 g/L,NiCl2·6H2O 30 g/L,H3BO3 30 g/L,光亮剂0.1 g/L,纳米WC颗粒5~ 30 g/L,表面活性剂及分散剂适量.研究了温度、电流密度及pH对复合镀层外观的影响,得到最佳电镀工艺条件为:温度50~55...  相似文献   

12.
化学镀制备高耐蚀耐磨Ni-P-SiC复合镀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Ni-P-SiC复合镀层的制备工艺和性能以及SiC含量对镀层性能的影响。采用Taber试验机对Ni-P-SiC复合镀层的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并用VHX-100型三维视频显微镜对磨损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了复合镀层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SiC颗粒的加入能有效地降低摩擦副之间的犁沟效应及摩擦表面发生粘着的面积,从而减少镀层的磨损。采用电化学实验等手段研究了Ni-P-SiC复合镀层的耐蚀性能。当复合镀层均匀一致,能起到一个良好的屏蔽作用时,耐蚀性十分优异;而镀层缺陷的存在将导致耐蚀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13.
在45#钢基体上制备了n-Al2O3/Ni和n-SiC–Al2O3/Ni复合刷镀层,采用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T-11球盘式磨损试验机等设备对比研究了2种复合刷镀层的组织及性能。EDS分析结果表明,n–Al2O3/Ni复合刷镀层中纳米颗粒特征元素Al的质量分数为5.65%,n-SiC–Al2O3/Ni复合刷镀层中纳米颗粒特征元素Al的质量分数为5.63%,Si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86%。SEM分析结果表明,与n-Al2O3/Ni复合刷镀层相比,n-SiC–Al2O3/Ni复合刷镀层的表面更加平整,组织更加细化。n-SiC–Al2O3/Ni和n-Al2O3/Ni复合刷镀层的显微硬度分别为587HV和555HV,n-SiC–Al2O3/Ni复合刷镀层的耐磨性是n-Al2O3/Ni复合刷镀层的1.7倍。  相似文献   

14.
利用化学复合镀技术制备了Ni-P-SiC复合镀层,研究了镀层的表面形貌、组织、显微硬度等性能,并对比研究了不同配副材料对Ni-P-SiC复合镀层和Ni-P镀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P-SiC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较Ni-P镀层有所提高;与GCr15钢球对磨时,Ni-P-SiC复合镀层发生严重的塑性变形和粘着磨损,但磨损率比Ni-P镀层稍有降低;与Si3N4陶瓷球对磨时,两者的磨损率相当,且均比与GCr15球对磨时小1个数量级,其主要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配副材料的磨损率变化规律与镀层一致。在一定条件下,陶瓷材料与Ni-P镀层或Ni-P-SiC复合镀层是较匹配的摩擦副。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电导率监视仪对硅烷的水解过程进行监控,确定了KH560的水解时间为3h,含不同质量分数鳞片锌粉的硅烷/锌复合液的水解时间为12h。将硅烷/锌水解液涂覆到低碳钢表面,制备了复合硅烷/锌涂层。通过盐雾试验、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研究了不同锌粉含量的硅烷/锌复合涂层的耐蚀性能,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涂层的截面形貌,探讨了硅烷/锌复合涂层的耐蚀机理。结果表明,复合硅烷/锌涂层的耐蚀性能随着锌粉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鳞片锌粉的最大添加量为45%。此含量下的复合硅烷/锌涂层的耐蚀性能最好,中性盐雾时间达576h,是纯硅烷涂层的12倍。在此硅烷/锌复合涂层中,鳞片锌粉以平行叠加的方式组成致密的网状结构,从而延长了腐蚀性介质到达金属基材的时间,使涂层的耐蚀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由碳酸镍15 g/L、次磷酸32 mL/L、次磷酸钠15 g/L、乳酸32mL/L、乙酸189/L、丙酸3mL/L、二甲胺1.7g/L及碳化硼(即B4C)0~25 g/L组成的稳定镀液中,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低碳钢上制备了Ni-P-B4C复合镀层.其显微硬度采用韦氏硬度法测量,耐磨性用Taber磨耗试验机测量,微观形貌...  相似文献   

17.
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卫国  王小燕  姚素薇  王宏智 《化工学报》2006,57(11):2745-2749
通过表面改性技术制备了疏水性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粒径约50 nm.在机械搅拌和超声场共同作用下,将纳米二氧化硅均匀分散到聚氨酯清漆中,制得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涂料,考察了纳米二氧化硅复合量对复合涂料性能的影响.直接腐蚀实验、阳极极化和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表明,加入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后,复合聚氨酯清漆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抗腐蚀能力明显提高,浸泡腐蚀失重量减小约20%~70%,阳极腐蚀电流降低1个数量级以上,低频区涂层阻抗值增大2个数量级以上.油漆剪切强度和剥离强度实验显示,纳米复合漆膜的附着力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