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其基础是声发射学和地震学。微地震监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震源成像和精细反演等几个关键步骤。笔者以文东油田日常注水破裂监测为实例阐述了该项技术的关键技术及其监测过程。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是应用于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阐述了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的原理,应用微地震注水前缘监测系统,通过微地震信息的现场监测和解释,结合生产动态及其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并以秦家屯地区的QK3-5井为例,描述了秦家屯地区注水开发状态下水井水驱前缘位置,研究了地下油水运动规律,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分析与研究油田汽水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前,地震资料识别的地层厚度在15m左右,以薄互层为主的储层预测难度更大,本文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采集资料为基础,针对南山湾油田A油层岩性目标为出发点进行资料处理后,应用地震属性提取与分析技术来定性的预测砂体平面分布范围,采取多参数特征反演技术来定量识别砂体的纵横向变化;结合现有开发井测井解释结果及动态反映对嫩W区块A油层进行滚动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动用类似油藏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微地震监测的原理以及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新进展,重点分析总结了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水力压裂裂缝监测,稠油热采状况监测,地应力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认识和开发油气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油藏剩余油描述技术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是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其任务在于阐明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通过油藏三维地质建模,进行油藏数学模拟,合理选择开发方案,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依据。本文是对油藏剩余油描述技术在文16块的可行性研究和应用效果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针对锦611块产能分布不均、气窜严重的不利现状,结合地震研究成果,在精细微构造解释的基础上,运用油藏、地质学理论对锦611块于楼油层和兴隆台油层开展储层特征、油藏特征研究,综合沉积特征、小层划分对锦611块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地质认识。并通过结合地质研究和生产规律分析,对锦611区块生产问题有了准确认识,制定出技术对策,进而提高了锦611区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对油藏进行注水开发过程中,明确注入水推进方向和水驱前缘位置是十分重要的。以摩尔一库伦理论、断裂力学准则等理论为基础的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可以对注水井进行监测,能够得到该井的水驱前缘展布状况、注入水波及范围及水驱主流方向,从而可以直观的检验注水开发效果,为后期注采井网的调整提供依据。该技术在柳102断块LN 1-5井组的现场应用监测解释结果与井组动静态资料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可以有效的监测和评价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锦7块是典型的边底水普通稠油藏,区块经过22年的开发之后通过精细地质研究,综合运用单井小层对比、三维地震等技术重新落实构造,通过静态录井测井资料、动态生产资料分析以及监测资料找水等方法,对本块的资源量及剩余油分布空间和储量重新落实之后,在区块的中北部发现了一个新的四级断块——锦7-33-28块,并对其进行了综合调整。该块的发现,不仅提高了区块的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并对同类油藏蒸汽吞吐后期提高区块开发效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风城油田北部油藏埋藏浅、断裂分布复杂、断距小,浅层三维地震资料品质差,信噪比低,微断裂刻画难度大,刻画精度较低,影响该区超稠油的开发,亟需探索利用新的技术,有效刻画该区断裂分布情况,降低开发部署风险。本文基于FFW地震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在频域内利用高分辨率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幅频特性的差异,采用直流分量消除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以达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目的。在FFW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分别提取最大相似属性、瞬时水平连续性属性、倾角方位角体属性和曲率属性(平均曲率、最小曲率),综合多种属性分析,优选出对微断裂识别效果最好的最小曲率属性,实现了微断裂的精细识别与刻画。现场结果表明,钻井漏失的部位与识别出的微断裂符合度较高,从而证实了该方法预测微断裂的可靠性,为该区开发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原油田W220块由于构造极其复杂,储层物性变化大等原因,一直未能动用开发。W220断块区储层沉积条件复杂,纵横向变化大。主要目的层油砂体展布、控制因素与发育规律不甚明确,有利储层分布的主体位置难以把握。利用轻烃色谱分析技术对W220块储层进行含油性评价,为此后制定的后续投产方案及区块开发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卫七块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存在的局部构造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零散等问题,在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描述油藏的基础上,加大油藏分层动用状况监测力度,精细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注采完善和层间、层内挖潜,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实现了高含水后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2.
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时间推移监测试验通过监测选定区块内注水井不同注水阶段的水驱前缘,了解区块内各注水井的优势注水方向、推进距离等监测参数的变化情况,与地质资料相结合,最终给出随时间推移的水驱前缘展布图。本文重点介绍了微地震法水驱前缘监测原理以及时间推移监测试验测试实例,分析此项技术在大庆油田生产中的作用,及时掌握井组的水驱波及动用状况,加强注采井组调控,为区块开发方案制定及调整注水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文明寨油田明十四块油藏经历近30年开发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运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油藏动态资料,重构地下认识体系,重建适合剩余油分布的注采井网.以注采井组为基本分析研究单元,实施单砂体,最小自然段注水,对二三类层实施重组,提高层间水驱动用状况,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实现了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4.
注水砂岩油藏到特高含水期后,油层水淹程度严重,挖潜难度加大,原有的开发综合调整技术及采油工艺配套挖潜技术已不能完全满足开发和生产的需要,而必须应用最新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和动态开发资料,深入分析油田地下形势,研究油水分布规律、实施配套挖潜措施。本文以欢西油田锦16块为例,介绍了在特高含水期,利用精细油藏描述和新的动态监测方法实施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利用钻零星调整井、侧钻井、优化射孔方案以及采油注水新工艺新技术等配套挖潜技术实施挖潜,提高了挖潜效果,从而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技术是利用注水产的微地震来监测裂缝发育状况、注水波及区域以及优势区域。本文通过该技术在吴起油田王沟门区块26-31-1井组的应用,明确该井组水驱波及区域,为该区油水井措施提供方向,为区块开发方案制定及调整注水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地震资料在油田开发地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尤其是落实开发区块构造特征。高精度小面元三维地震资料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剖面上断点清晰,低序级断层、微幅度构造等反射特征清楚。与开发区块内完钻井资料及动态生产资料结合,能更好的反映区块低序级断层及微幅度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7.
罗麟 《辽宁化工》2015,(2):222-224
微地震测试技术广泛应用于油田注水开发中,通过该测试能够确定水驱前缘、注入水波及面积、优势注水方向等。实例分析表明,微地震测试的结果基本符合实际生产特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实际施工和计算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在应用微地震技术指导油田注水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合理分析,排除测试产生的误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油田开发持续深入,开发目的层逐渐向低渗透储层转变,砂体类型多、储层物性差、水驱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分布零散,微地震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监测技术,在此类储层的压裂改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分析新型微地震监测技术原理及作用基础上,结合在单砂体精细控制压裂的应用实例,明确了微地震监测工艺在新型压裂工艺完善、指导井网调整及后续开发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过多年的强化开采,胡状集油田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其内部剩余油具有"普遍分布、局部富集"的特点,针对胡12块油藏地质特点、开发现状和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地震、测井、地质、油藏,利用3.5维地震剩余油综合预测技术对胡12块进行剩余油预测,提高剩余油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微地震成像技术分析气田开发过程中水利压裂裂缝增长规律。研究发现在远离裂缝分析井1300英尺的监测井中可以发现微地震事件,并明确了当监测井偏离裂缝面时微地震信号(纵波和横波)的特征。认为只要速度场已知,只要在野外工作站上可以实现足够快速的识别和事件定位,那么时时可靠地监控裂缝的增长情况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