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裂缝发育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在岩心观察和成像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裂缝发育特征进行描述,得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裂缝以张性和剪切缝为主,线密度主要为5~15条/m,倾角以50°~60°为主,宽度为0.1~5 m,以小缝为主,中缝次之。56%的裂缝被充填,44%的裂缝半充填和开启。主要发育3期裂缝。通过裂缝发育及分布特征与其影响因素叠合研究,得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裂缝发育和分布主要受活动强度大的长期继承性断裂、岩性和单层厚度的控制。利用活动强度大的长期继承性断裂分布密度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裂缝有利区进行了预测,得到凹陷中西部地区是布达特群潜山裂缝发育的有利地区,其中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中部及其以北地区、呼和诺仁断鼻构造带南部和贝西洼槽南部交界处是布达特群潜山断裂发育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
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进行叠合分析,认为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与分布主要受南屯组烃源岩供烃窗口、烃源岩断裂和破坏断裂、裂缝发育区、油气运移汇聚区、中期变形形成的断阶和断垒型潜山的共同控制。油气成藏具2种模式:油气沿断裂或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潜山顶部风化壳聚集成藏;油气沿断裂或裂缝垂向运移至潜山内部裂缝或破碎带聚集成藏。根据对各种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的分析,预测: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中部、呼和诺仁断鼻构造带中部的贝17井区周围和敖瑙海洼槽中部的贝36井周围;较有利勘探区主要为霍多莫尔背斜带南部和呼和诺仁断鼻构造带北部的贝5井周围。图5表2参10  相似文献   

3.
通过地震资料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源断裂发育及其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发育有大量北东东和北北东向的源断裂。这些源断裂主要分布在凹陷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是凹陷的中部源断裂更为发育。利用最大主应力方向与源断裂走向之间夹角大小,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源断裂在主要成藏期——伊敏组沉积末期的垂向封闭与开启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源断裂在凹陷中部垂向封闭性差,开启程度高,是南屯组源岩生成排出油气向布达特群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这一认识。源断裂控制着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油气成藏与分布,主要表现在①距源断裂越近油气富集程度越高及②断距越小的源断裂附近油气产量越高2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分类及其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地质平衡剖面技术推演了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的动态演化过程,首次厘定了该地区各种潜山的形成时间及成因,并以此为依据,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3 种类型的潜山,即早期古地貌潜山、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受断裂控制的同生潜山及中期变形形成的后成潜山,各类潜山的演化过程各异。在对平衡地质剖面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解释了各种潜山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并标定了各种潜山的分布范围,指出后成潜山和同生潜山更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5.
在倾斜裂缝垂向封闭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泥岩超压形成演化过程中裂缝封闭所需的压力下限,建立了确定倾斜裂缝垂向封闭所需压力下限的方法。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为例,利用新方法,对研究区不同角度的倾斜裂缝在主要成藏期——伊敏组沉积末期的古垂向封闭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倾斜裂缝在主要成藏期均处于封闭状态,中部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和敖瑙海洼槽布达特群倾斜裂缝处于开启状态。目前已发现的油藏主要分布在倾斜裂缝垂向开启区,这些开启的倾斜裂缝可成为油气向布达特群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同时为油气在布达特群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应用结果表明,新方法确定的倾斜裂缝垂向封闭所需的压力下限用于研究倾斜裂缝垂向封闭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油岩对比,得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主要来自布达特群、兴安岭群、南一段和南二段4套源岩。源岩分布及与布达特群潜山接触关系研究得到,布达特群源岩分布于潜山的内部。兴安岭群源岩与布达特群潜山源岩接触面积最大,其次是南二段,南一段接触面积最小。源岩地化特征研究得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以南一段和南二段源岩供烃条件最好,其次是兴安岭群源岩,最差为布达特群源岩。通过源岩评价等级与工业油流井分布之间关系研究得到,工业油流井均分布在较好源岩区内或附近,表明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与分布之间明显受源岩供烃能力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贝尔凹陷断裂演化特征及其对潜山裂缝的控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研究贝尔凹陷断裂的发育及形成演化特征表明,该断裂对潜山裂缝有控制作用。布达特群沉积后、南屯组沉积末期和伊敏组沉积末期的断裂活动时期是影响潜山裂缝发育的3个主要阶段。伊敏组沉积末期断裂活动导致早期潜山闭合缝再度开启并形成新的潜山开启缝,裂缝发育方位与断裂展布密切相关,靠近北北东向张扭断裂的潜山裂缝的发育方位基本是北北东向,靠近北东东向张扭断裂的潜山裂缝其发育方位既有北东东向又有北西西向,受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共同控制的交汇区则潜山裂缝发育方位复杂。裂缝发育程度明显受控于断裂的密集度,潜山开启缝发育的有利地区主要集中在伊敏组沉积末期断裂活动所形成的走滑断裂带上。图8参14  相似文献   

8.
贝尔凹陷布达特群裂缝垂向封闭性与油气富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岩心观察和成像测井资料分析得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倾斜裂缝比垂直裂缝发育,其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活动强度大的长期继承性断裂的控制.利用裂缝面压力和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倾斜裂缝和垂直裂缝垂向封闭性进行了评价,得到不同角度的倾斜裂缝在凹陷中部均是封闭的,仅在凹陷西北和东南边部开启,且随裂缝倾角增大,开启区范围增大.垂直裂缝在凹陷中部大部分地区开启,在苏德尔特潜山带中部以北地区和凹陷中南和东北边部地区封闭,封闭区在凹陷边部呈条带分布,在凹陷中部呈环带分布.通过油气分布与裂缝垂向封闭性评价结果分析得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油气聚集与分布主要受垂直裂缝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潜山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上侏罗统布达特群潜山源岩、盖层和内部断裂系统等成藏地质因素的动态和静态研究认为,生油盖层、断层和裂缝、生烃凹陷、源岩断裂是该潜山油气成藏的四大主控因素:有效的区域性封盖层大面积呈中等级别的封盖,其主要分布在贝尔凹陷的中部和南部的二级构造带上;大量继承性的源岩断裂和裂缝与烃源岩的生排油时期在时间上匹配良好,并具有多期次的开启和闭合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气成藏的储集性能,并成为了油气成藏的主要运移路径和储集空间;生烃凹陷的位置则控制着油气藏的空间分布,其空间分布又决定了布达特群古潜山“新生古储、多源一储”的成藏模式。结论指出:盖层封盖条件较好的、油源附近的继承性源岩断裂区域应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藏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的研究,得到油藏类型主要为潜山顶部风化壳和潜山内部裂缝破碎带2种,前者少于后者.潜山顶部风化壳油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源岩、不整合面油势能汇聚区和古地貌高点分布的控制,而潜山内部裂缝破碎带油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源岩、源断裂分布和裂缝发育区分布的控制.潜山成藏具有油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潜山顶部风化壳聚集和油沿断裂垂向运移至潜山内部裂缝破碎带聚集2种模式.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中部至霍多莫尔背斜构造带地区是布达特群潜山顶部风化壳油藏形成与分布的有利地区.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中部及其附近,以及苏乃诺尔构造带、贝西洼槽东北部、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东部和敖瑙海洼槽中部的局部地区是潜山内部裂缝破碎带油藏形成与分布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1.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潜山差异性的形成演化、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控藏模式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该区潜山油气勘探。在潜山分类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系统恢复、分类对比和典型解剖等方法,揭示了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差异性,分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主要发育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和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5种潜山类型。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各具特色,其中,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的发育受隆升、侵蚀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油源和盖层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砂体-不整合岩溶体联合输导、残丘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的发育受掀斜、断裂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顺向断层输导、反向断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的发育受反转、翘倾和走滑切割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溶体立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挤压、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褶控藏"的成藏模式;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顶部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潜山差异性的形成演化、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控藏模式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该区潜山油气勘探。在潜山分类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系统恢复、分类对比和典型解剖等方法,揭示了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差异性,分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主要发育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和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5种潜山类型。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各具特色,其中,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的发育受隆升、侵蚀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油源和盖层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砂体-不整合岩溶体联合输导、残丘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的发育受掀斜、断裂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顺向断层输导、反向断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的发育受反转、翘倾和走滑切割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溶体立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挤压、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褶控藏"的成藏模式;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顶部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断裂活动时期的垂向开启程度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断裂活动时期垂向开启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断裂走向之间夹角的大小,建立了一套断裂活动时期垂向开启程度的判别方法,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4条主要源断裂的研究中。结果表明,4条源断裂在同一构造运动时期垂向开启程度略有差异,但不同构造运动时期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其在第3次构造运动时期垂向开启程度低,此时恰好为南屯组烃源岩的大量排烃期,有利于油气在布达特潜山中聚集与保存,这可能是贝尔凹陷在这4条源断裂附近均有工业油流井分布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为例,通过裂缝平面分布特征、裂缝孔渗特征、开发井初期产能等方面分析,对苏德尔特潜山油藏裂缝发育特征与油水分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裂缝发育程度与潜山油藏储层含油性具有正相关性,裂缝的发育程度控制原油在圈闭内的运移与聚集,裂缝性储层纵向发育的非均质性决定了同一断块内不同井区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裂缝在空间的不连通性造成断块内孤立分布的裂缝性储层发育区保存原有的地层水状态。分析裂缝对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油水分布的作用,对于类似地质条件基岩潜山油藏评价及开发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锦州南潜山油田和渤中19-6潜山大气田的发现揭示出渤海海域深层潜山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是,该区复杂多样的潜山结构导致潜山分类方案繁多,制约了对渤海海域潜山类型及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为此,基于该区已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渤海海域潜山地层结构和断裂分布特征,明确潜山构造特征和潜山演化动力力学机制,讨论潜山分类方案,进而评价潜山带的油气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中生代以来的历次构造运动奠定了渤海海域潜山构造的发育基础,侏罗纪—白垩纪的燕山运动主导了潜山内幕构造样式和外部形态的形成,新生代以来的晚期断陷走滑活动对潜山具有加强及定型作用;(2)渤海海域前古近系构造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太古界—元古界构造层、古生界构造层和中生界构造层;(3)潜山构造样式可划分为挤压褶皱、伸展断裂、走滑、反转、底辟等5种类型;(4)渤海海域潜山具有多成因、多结构、多岩性、多形态的复杂特征,依据潜山的"成因—结构"分类原则将其划分为2大类7小类,其中侵蚀残丘型潜山和拉张断垒型潜山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结论认为,渤中低凸起PL7-1中生界潜山与辽西凸起SZ36-1潜山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辽西凸起南端、渤海海域西部的沙垒田凸起西侧—歧口凹陷和渤中凹陷西南缓坡带是有利的潜山油气成藏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埕岛潜山油气成藏规律,以指导该区潜山油气勘探有利目标优选,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等资料,系统进行了埕岛潜山精细油源对比、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埕岛潜山明显受埕北20断层和埕北30北断层控制,分割为西、中、东排山,受源储配置、输导方式等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西、中、东排山油气来源、...  相似文献   

17.
埕岛地区前寒武系强烈变形基底变质岩类,经多期构造运动及风化改造,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基岩溶蚀孔洞及裂缝普遍发育,油藏具有众多独立潜山构造整体含油的局面。埕岛潜山构造演化经历了印支期潜山雏形的形成,燕山期拉张断陷复杂化,喜山期潜山定型3个阶段。形成了3组大的断裂,将基底潜山分割成带,形成了不同的断块、残丘、褶皱潜山储集体。基岩为前寒武系太古宇泰山群块状混合岩类变质岩。储层岩性变化大,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复杂。原生储集空间不发育,裂缝和溶蚀孔洞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储集空间发育程度及分布主要与岩石岩性、断裂和构造应力以及成岩后生作用有关。潜山构造演化及储层特征研究较好地指导了区域找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