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端模块具有模块化、集成化、轻量化优势,其在汽车设计制造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作为整车相对独立的零部件模块,前端模块设计不仅要考虑与车身的匹配安装及结构刚度强度,同时还要考虑自身集成件的布置安装及安装点强度刚度,本文介绍了前端模块的构成及集成件的组装方式,详细阐述了前端模块的装配定位方式,并对前端框架的结构设计及力...  相似文献   

2.
汽车顶灯与顶棚的装配方式,普遍分为模块化装配和非模块化装配两种方式。而汽车顶灯的发展是呈现平台化的趋势,即要求一款顶灯能够适应不同顶棚的装配需求。为解决上述的矛盾,通过分析模块化和非模块化装配的优缺点以及注意事项,对某车型顶灯的结构进行设计优化。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案能够解决上述问题,避免顶灯产品的重复开发,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方朝  杨海艳 《广西机械》2012,(9):155-158
根据乘用车平台化的开发策略,提出休闲车的开发,借鉴乘用车平台化的车型规划和开发的技术方式。通过将休闲车的整车结构按功能划分成几个模块,通过简洁的连接面将各个模块连接成为整车。根据功能划分的模块能实现结构集成和模块的独立制造和模块装配,提高制造精度和装配效率。通过模块的技术改进来实现整车技术的逐步升级。  相似文献   

4.
车身控制模块可控制汽车车身部分的用电器,包括电动车窗、室内灯、转向灯、前组合大灯、前后雾灯、遥控RKF、行人提示音、玻璃刮水器、中控锁、后视镜加热除霜等控制。由于目前车身控制模块开发通用性差,有必要开展平台化通用性的车身控制模块。鉴于此,根据车身控制模块的功能规范,提出建立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通用的平台化的车身控制模块硬件设计方案。采用该方案开发的车身控制模块已利用前期台架测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控制模块性能可靠,可为车身控制模块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基于某汽车平台前地板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实现了前地板的最大化共用,同时能满足同一平台CAR、MPV、SUV 3种车型。该平台的前地板模块化设计简化研发工作,极大地增强企业在整车生产方面的灵活性和生产线柔性。前地板模块化兼顾了多个车型的结构需求,降低新车研发制造成本和周期;提升了同平台车型之间零配件通用率,缩减了设计、生产、验证的流程,从而为企业获取更多利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某款车型白车身前端模块安装孔为载体,用三维偏差分析软件3DCS建立尺寸仿真模型,虚拟制造过程,识别影响目标尺寸公差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工装优化、提升零部件公差等优化方式,解决白车身前部尺寸偏差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姜涛 《现代零部件》2008,(1):102-106
汽车车身白车身是车身零件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块之一,它作为车身的骨架,对整个车身的造型、安全性、稳定性等重要性能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现代汽车开发中最重要的开发部分。本文将对汽车车身白车身的技术要求、结构特点、材料使用、制造连接技术及性能试验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针对清障救援车辆,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块化理论的模块划分方法,充分考虑了清障救援车辆产品从设计、装配到使用过程中的阶段特性,从功能、结构、材料、使用寿命、接口关系及回收利用等方面制订了该类型车辆产品的模块划分准则,并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清障救援车零部件综合相关性矩阵。结合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产品零部件模块聚类划分,并基于模块内聚合度与模块间耦合度关系评价,选取最优阈值,优化模块划分方案。最后以某重型清障救援车产品为例,验证了该划分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试制白车身生产线实现两种车型白车身的共线生产问题,展开对该生产线柔性能力的分析研究,通过改造优化白车身BOP制造工艺,调整各焊合零件的工艺流向,调整焊接设备和拼装夹具的布置,提高焊钳的通用性,提高夹具平台柔性化,实现生产场地利用率最大化,生产设备利用率最大化,最大限度发挥白车身生产线的柔性生产能力,实现最大化的低成本样车制造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车辆开发过程中,车身结构强度是评价车辆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有限元分析法来对汽车白车身结构强度进行分析,可以有效缩短汽车白车身研发过程,并优化车身制造成本。以某轿车白车身为研究对象,以车身结构强度及不同工况下乘坐安全性为导向,对轿车白车身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首先,采用Hypermesh软件建立了轿车白车身模型;接着,结合轿车实际工程,在制动工况下对车身结构强度进行分析;最后,对安全带固定点以及驾乘座椅连接位置进行应力及变形分析,并对当前白车身提出有效优化方案。结果表明,通过有限元分析,可在保证车身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实现轻量化,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1.
三坐标测量系统作为一种高效、高精度的测量机器,在汽车白车身制造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介绍了三坐标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就白车身工件坐标系及数学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推导.以某车型车门饰板出现瘪塘的问题为例,分析了三坐标测量系统在白车身制造与检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汽车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白车身的车型不断增加,不同配置的白车身共线生产,存在错装、漏装、混装等风险。防错技术是利用防错装置减少缺陷产生的一种技术。通过防错在工位零件装配过程及白车身制造流动过程中两个方面论述防错技术在白车身制造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白车身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装、漏装等质量缺陷,提高品质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3.
在对多种车型柔性化共线生产和对汽车白车身的结构的研究后,设计了汽车白车身工装夹具自动切换模块。该模块包含水平切换单元和竖直切换单元,水平切换单元采用气缸+直线导轨实现自动切换,到位后用夹具机械锁紧;竖直切换单元采用气缸+直线导轨自动切换,到位后利用四连杆机构本身原理锁紧。两个方向的结合可以实现各种车型产品由于定位点差异而需要切换的精确定位。这种机构的运用很好地实现多种车型共线生产,柔性化高。  相似文献   

14.
针对泵车产品设计成本高和开发周期长的问题,采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建立了泵车模块化产品开发平台。以泵车销轴为例,通过模块几何形状和结构参数分析,建立了销轴模块的主模型、主文档,生成了不同的销轴工程图实例。对泵车一级模块和二级模块的模块接口进行了类别划分。根据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和产品主结构,构建了订单产品模块化设计需要的模块分类树,划分出了泵车的基本模块、必选模块和可选模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产品结构参数系列化设计和产品结构模块系列化设计。泵车模块建模方法在企业的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减少和优化了约30%的零部件品种规格,缩短了近50%的产品研发时间,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提升了泵车产品的研发质量和品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规模定制与产品平台战略技术,模块化设计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而模块的划分是该方法的关键.文中结合公理设计与设计结构矩阵,利用独立公理进行产品功能划分,建立产品设计矩阵,再结合设计矩阵与设计结构矩阵,构建产品设计关联矩阵,然后利用可拓聚类算法对该关联矩阵进行聚类运算,以此来完成产品设计的模块划分;并将所划分的模块用独立公理再次做功能独立性分析,最终确定产品模块.最后以桥式起重机起重小车模块划分为例,验证了该设计方法有效性和可行性,提高了产品设计效率,降低了设计成本.  相似文献   

16.
运用惯性释放方法得到某车型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分布状况,再通过六分力传感器测得该车型在试车跑道上的道路载荷,结合多体动力学分析等多重CAE手段,对该车型白车身进行结构耐久分析;计算疲劳寿命,对寿命较短的区域进行改进,以减少白车身结构耐久性风险。  相似文献   

17.
可视化查询模块是车身设计CAD/CAE信息集成系统的主要组成模块之一,使用可视化查询可以让用户通过观察车身零部件结构图的方式来查询所需产品信息。本文从分析车身结构装配关系入手,建立了车身设计可视化查询模型的结构,并根据查询功能要求,对查询模型的实现进行了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18.
对汽车前端模块的集成阶段进行了划分,由单一前端模块支架,过渡为小集成前端模块、中度集成前端模块,最终发展为高度集成前端模块。归纳了汽车前端模块材料及成型工艺的发展过程,在该过程中支架的材质由金属逐渐发展为金属-塑料混合和组合结构,直到应用纯塑料和复合材料。并通过不同车型标志性的事件对以上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块化设计概念,研究了微型汽车车身加速度波形复现技术。论文对微型汽车平台衍生车型的正面碰撞车身加速度波形进行了等效简化,分析了关键结构吸能特性对车身加速度波形的影响;基于能量吸收和刚度等效,设计等效结构台车替代平台衍生车型研发过程中的骡子车,通过车身加速度波形验证试验表明台车设计方法可实现车身加速度的复现,该台车所测车身加速度波形满足乘员伤害相应模型仿真输入要求,有效提高了研发效率并降低了设计成本。  相似文献   

20.
轻型客车白车身有限元建模与静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IVECO某车型为例,根据白车身总成及零件的装配关系建立了白车身三维实体模型。基于CATIA的三维实体模型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经过曲面和曲线的修改、曲面重构、结构的合理简化,建立了车身详细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静态扭转和模态分析,寻找整车应力分布规律,并把应力集中的危险点位置与跑车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对车身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