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德晓  瞿思戎 《暖通空调》2023,(6):107-110+74
昆明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较低,具备较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半地下泵房采用自然通风能满足全年绝大多数时间的散热要求。半地下泵房引水泵站连续运行时间长、供水安全性要求高,为满足极端室外空气温度条件下的泵房散热要求,应同时设计机械通风系统。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的复合通风系统具有运行管理简单、保证率高、运行能耗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了自然通风在建筑应用中的重要性,依据济南地区标准年气象资料,进行室外气温的频率统计分析,探讨济南地区实施自然通风的潜在能力,以某办公建筑采用自然通风为例,与空调能耗进行了分析对比。通过对济南地区应用自然通风的可行性分析,为推广自然通风的应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苏州科技园A-1#展厅建筑过渡季节自然通风运行为例,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现场测试。给出了室外临界切换温度的确定方法。以夏季工况为例,讨论了室外温度高于上限切换温度时自然通风与空调系统的联合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自动记录仪,对厦门某海滨住宅夏季自然通风与室内热环境进行实测。根据测得的自然通风时段,分析了自然通风对房间风速及室内热环境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白天室内风速均值及波动值较夜间大。(2)房间在自然通风时段,室内气温均值略低于室外,室内气温波动明显低于室外且各房间气温波动差别不大;房间在非自然通风时段,室内气温均值与室外气温相当,室温变化相当平缓。(3)无论是自然通风还是非自然通风,房间的黑球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差别很小。(4)当房间处于非自然通风状态时,室内热环境总是处于"不可接受"水平,当房间处于自然通风状态时,其室内热环境几乎全时段达到"可接受"水平,且有的房间在某些时段可达到"热舒适"水平。  相似文献   

5.
新广州火车站自然通风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多区域网络模拟工具ContamW对新广州火车站进行了自然通风设计优化。优化结果为:当室外温度低于21℃时,只需自然通风即可满足室内通风换气和热舒适要求;当室外温度为21~28℃时,可自然通风区域首先利用自然通风,当室温不能保证时再开启空调降温,其他区域运行空调系统降温;当室外温度高于28℃时,全部空调系统运行,建筑门窗处于关闭状态。  相似文献   

6.
岳阳某地下商场自然通风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商场自然通风气流方向始终是由南向北,不受室外风向变化的影响。通过测试分析,认为要取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设置通风口时必须考虑周边建筑和室外风向的影响,合理利用地形地物。  相似文献   

7.
合理地利用自然通风,可以降低耗能,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文章分析了自然通风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PHOENICS作为工具,研究了某典型住宅小区的迎风面积比、架空率等规划设计参数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优化设计时的迎风面积比、架空率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8.
张辰  刘衍  杨柳  刘堂  张向荣  董宏 《建筑科学》2020,36(8):123-130,168
自然通风作为一种被动式降温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而要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就离不开对应的室外计算参数。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大,人群的热适应性差异也很明显,因此需要提出满足各地自然通风适用性实际情况的自然通风设计室外计算参数。本研究以自然通风中直接作用的舒适通风为例,选用48 a实测气象数据,提出了基于APMV模型、平衡点温度法及风速补偿模型的舒适通风适用期室外判定温度计算模型,并结合此模型提出了基于累计频次分布图的舒适通风适用期确定方法,得到5个典型城市的舒适通风设计室外计算参数。该研究考虑了我国人群的实际热适应水平及建筑热工设计体系发展对计算参数的需求,为建立我国建筑节能基础数据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针对于家堡地下交通枢纽的特点,利用CFD模拟分析了过渡季半地下空间利用自然通风进行换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过渡季合理利用自然通风可以有效排除半地下站房内部的热量,保证环境舒适并减少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合理布置天窗及出入口对于自然通风换气排热效果显著,过渡季主导风向上设置出入口有利于风压的利用,顶部天窗有利于热压的利用,且对自然通风效果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区域通风模型和建筑能耗耦合分析法,结合2014年南京地区室外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不同自然通风策略下的住宅建筑空调能耗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室外空气污染导致自然通风有效的利用时间减少,建筑全年空调能耗上升,4~9月自然通风带来的节能量下降了3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