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一)编辑同志:本人是贵刊忠实的读者,通过贵刊我增加了理论知识,丰富了防腐蚀工程的实用知识。在贵刊2005年第3期第112页一篇题名《炮膛残留铜垢清除的研究》的文章,本人经过认真的阅读,认为其中一些说法有明显疑问,现提出来与读者和作者作一探讨。该文提到:Na2S2O3是“一种在空气中稳定的、固态的强氧化剂”,本人认为不妥。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工科无机化学》第414页介绍:硫代硫酸根离子S2O2-3可看成SO2-4离子中的一个氧原子被硫原子代替。硫代硫酸盐的重要性质是还原性和配合性,在S2O2-3离子中,中心硫原子的氧化数为+6,另一个…  相似文献   

2.
利用电化学、接触角、化学机械抛光等试验研究一种新型环保的铜缓蚀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PVP)的效果。结果表明:PVP在铜化学机械抛光中具有一剂多用的效果,将其与另一种环保弱缓蚀剂1, 2, 4-三氮唑(1, 2, 4-triazole,TAZ)混合使用,既能保证平坦化效果,又能实现工业生产所需的低压高去除率抛光,在粗糙度为2.28 nm时, 去除率达到1 291 nm/min。   相似文献   

3.
有机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的化学吸附过程和分子设计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从配位化学的角度 ,探讨了有机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和氧化膜表面的配位模型 ,并用此模型解释了缓蚀剂间的协同作用以及环境中其它因素对缓蚀剂的影响。据此模型探讨了缓蚀剂的分子设计  相似文献   

4.
铜防变色表面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AMT、BTA、TTA等铜缓蚀剂以及AMT复配物作为钝化液对铜进行表面处理的研究,开发了铜的化学转化膜表面处理新技术,替代铜的铬酸盐处理技术。经过处理提高了铜的抗氧化变色能力,采用该法可以避免铬酸盐处理造成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5.
新型复合型铜缓蚀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电化学和失重法,研究了一种以DG1和BTA为成分的复配缓蚀剂对黄铜的缓蚀作用,并同BTA单独使用时的缓蚀效果比较,发现这种复配缓蚀剂有更优的缓蚀性能,并通过实验找出了两种缓蚀剂的最佳配比:在总浓度为5 mg/L和质量比DG1∶BTA=3∶2时缓蚀效果最好,使用最经济,通过极化曲线分析,复配缓蚀剂为偏阳极混合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6.
从配位化学的角度,探讨了有机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和氧化膜表面的配位模型,并用此模型解解释了缓蚀剂间的协同作用以及环境中其它因素对缓蚀剂的影响。据此模型探讨了缓蚀剂的分子设计。  相似文献   

7.
8.
甘油铜络合物溶液化学镀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优选实验法研究了影响化学镀铜速率和甘油铜镀液稳定性的各因素,确定了适宜的甘油铜化学镀液配方和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优选出的的镀液稳定性相对较高、沉铜速度快、镀层外观较好.  相似文献   

9.
稀土在铜及其合金缓蚀剂中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失重悬挂法和中性盐雾等腐蚀试验,研究了多种添加剂对铜及其合金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在BTA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有机羧酸和和稀土RE(IV)盐后,由于三者的协同效应,显著提高了钝化膜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从配位化学的角度,探讨了有机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和氧化膜表面的配位模型,并用此模型解释了缓蚀剂间的协同作用以及部其它因素对缓蚀剂的影响。据此模型探讨了缓蚀剂的分子设计 。  相似文献   

11.
艾仕云  邱琳琳 《腐蚀与防护》1997,18(5):16-17,23
用静态阻垢,旋转挂片失得法实验研究了HPDP对CaCO3,Ca3(PO4)2等的阻垢性能以及对Q235碳钢的缓蚀性能等。试验证明,HPDP是一种优良的阻垢缓蚀剂,适用于高温,高碱,高PH,高浓缩倍数的循环冷却水处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溴化锂溶液中缓蚀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  纪祥 《腐蚀与防护》1999,20(6):272-274,290
对含不同缓蚀剂的溴化锂溶液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其对不同材质的腐蚀性。  相似文献   

13.
Cu电极上咪唑与苯并三唑共吸附的SERS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研究了缓蚀剂咪唑(IM)与苯并三唑(BTAH)在铜电极上的共吸附行为.实验表明,IM与BTAH能共吸附于Cu电极表面,IM的存在有利于BTAH的吸附,二者有良好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4.
铜阳极活性区溶解机制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铜在3%NaCl溶液中活性区的溶解机制。铜在活性区是以CuCl2^-形式溶解的,并受它的扩散过程控制。文中提出了溶解的动力学机制。恒电流实验表明,在实际电解过程中铜是以亚铜离子的形式到达被保护表面的。  相似文献   

15.
新型复合铜缓蚀阻垢剂DG3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化学方法和失重法研究了一种以缓蚀剂DG1、BTA和阻垢剂PBTCA复配而成的复合缓蚀阻垢剂DG3对锡黄铜的缓蚀作用,并用鼓泡法研究了其阻垢性能。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配方:DG1浓度为2mg/L,BTA浓度为3mg/L,PBTCA浓度为5mg/L。研究表明:这种缓蚀阻垢剂有优良的缓蚀和阻垢性能,锡黄铜在加有DG3的70°C淡水中腐蚀速度为0.0021mm/a,达到且优于国标允许的锡黄铜腐蚀速度(0.005mm/a),而且DG3对缝隙腐蚀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DG3的阻垢效果与PBTCA相比没有明显降低,30℃时DG3能使淡水中234.04mg/L的钙离子稳定存在,同30℃时5mg/L PBTCA的阻垢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16.
用EQCM研究中性介质中铁缓蚀剂的成膜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了中性Na2SO4溶液中钝化型缓蚀剂NaNO2和沉淀型缓蚀剂Na2SiO3在铁上的成膜行为,根据EQCM原理和条件,推导了求解真实成膜质量变化的近似公式,获得了缓蚀剂的等温动力学曲线。发现含钝化型缓蚀剂NaNO2体系中铁表面膜的生长呈抛物线规律,而在含沉淀型缓蚀剂Na2SiO3体系中则为直线规律;水溶液中金属表面成膜具有与金属高温氧化成膜类似的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7.
缓蚀剂缓蚀作用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朱苓 《腐蚀与防护》1999,20(7):300-302,329
缓蚀剂防护技术在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腐蚀研究方法对于指导缓蚀剂的合成、优化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间谍。对电化学、光谱学等腐蚀研究的传统方法和近代分析测试技术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了其现状与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换热器中的T2紫铜管在为期2年的保养中因受残留H2O及挥发水蒸汽作用而出现泄漏降压的现象.利用SEM,OM和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在Cu管与不锈钢折流孔构成的所有缝隙部位都发生了严重的腐蚀,而且在少数位置发生了穿孔.润湿实验表明,T2紫铜管外表面与折流孔孔壁之间形成的缝隙足够小,以至于可以对Cu管外表面上结露的薄水膜产生虹吸作用,形成连接Cu管表面与折流孔孔壁的液体.因此,在Cu管外表面与缝隙部位Cu管间存在供氧差异,Cu管外表面为富氧区,而缝隙部位Cu管表面为贫氧区.电位监测结果表明:表面带有氧化皮的外部Cu管的电极电位高于缝隙部位裸Cu管的电极电位,二者之间形成电偶电池,折流孔部位的Cu管表面为阳极区,外部Cu管表面为阴极区.供氧差异和电偶的联合作用是导致Cu管折流孔部位发生严重局部腐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SL-2B缓蚀剂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霞  刘娜 《腐蚀与防护》2000,21(7):304-305
采用动电位极化法和交流阻抗法对SL-2B缓蚀剂在油田采用水中的缓蚀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L-2B缓蚀剂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Q235钢的缓蚀作用机理为几何覆盖效应。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reveals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acks formed in H68A brass tubes fully immersed in seawater, and studies the depth profiles of the residual stress of the tubes. Tbe great residual stress in the wall results in stress-corrosion cracking, and the unique morphology of the cracks is due to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stress through the depth of the tub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