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7种杀虫剂对油菜病毒病和传毒媒介蚜虫的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酮WP 90 g a.i./hm2、25%噻虫嗪WG 18.75 g a.i./hm2、15%吡·丁硫EC33.75 g a.i./hm2、70%吡虫啉WG 31.5 g a.i./hm2、10%吡虫啉WP 30 g a.i./hm2对油菜蚜虫和油菜病毒病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25%噻虫嗪WG、15%吡·丁硫EC、70%吡虫啉WG、10%吡虫啉WP处理后3~5 d对蚜虫的防效高达72.1%~83.6%,25%吡蚜酮WP处理后10 d的防效高达79%,而对病毒病的防效为86.8%~94.3%.18%吡·噻WP81 g a.i./hm2、5%啶虫脒WP 18.75 g a.i./hm2对蚜虫的防效差,药后3~7 d的防效分别为46%~73%和47%~65%.  相似文献   

2.
王自杰  田鑫月  李文博  高宇  史树森 《农药》2020,59(7):537-540
[目的]筛选防治点蜂缘蝽的有效药剂及用量。[方法]选择5种杀虫剂,采用浸渍法对点蜂缘蝽不同发育阶段的试虫进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并结合田间防效试验进行效果验证。[结果]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25%噻虫嗪WG、22.4%螺虫乙酯SC和25%吡虫啉WP对点蜂缘蝽活性较高。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噻虫嗪WG 30.84、29.13、30.58 g a.i./hm~2分别在施药3、7 d后对低龄、老龄、成虫防效均为最高,且25%噻虫嗪WG防治成本最低。[结论]供试的5种药剂中,防治点蜂缘蝽最佳药剂为25%噻虫嗪WG。  相似文献   

3.
50%噻虫胺WG防治柑橘吹绵蚧和潜叶蛾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噻虫胺WG 240、480、960 g a.i./hm2对柑橘吹绵蚧和潜叶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56对吹绵蚧的防效显著优于或相当于对照药剂25%噻虫嗪WG 240 g a.i./hm2处理和48%毒死蜱EC720 g a.i./hm2处理,埘柑橘潜叶蛾的防效显著优于或相当于对照药剂25%噻虫嗪WG 240 g a.i./hm2处理和18%杀虫双AS 900 g a.i./hm2处理.根据害虫发生的严重程度和从经济效益考虑,建议在生产上使用剂量为240~480 g a.i./hm2.  相似文献   

4.
徐广春  顾中言  徐德进  许小龙 《农药》2013,(11):844-845
[目的]筛选出适合设施大棚防治辣椒蚜虫的药剂。[方法]采用显微镜鉴定辣椒蚜虫种类后,将5种药剂叶面喷雾后调查其防效。[结果]设施大棚辣椒中的蚜虫包括棉蚜、桃蚜和萝卜蚜。25%吡蚜酮WP 75.0 g a.i./hm2和5%啶虫脒WP 30.0 g a.i./hm2对辣椒蚜虫防效较好,均在84.21%以上;77.5%敌敌畏EC 581.3 g a.i./hm2防效次之;18 g/L阿维菌素EC 1.5 g a.i./hm2药后7、12 d的防效显著下降和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EC 15.0 g a.i./hm2防效相当。[结论]吡蚜酮和啶虫脒能有效防治设施大棚辣椒蚜虫且对辣椒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5.
阿维菌素和环氧虫啶混配对水稻褐飞虱的协同杀虫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静  郁季平  陈杰  邢家华  施顺发  张芝平  徐海燕 《农药》2014,(11):840-841,844
[目的]评估阿维菌素和环氧虫啶对水稻褐飞虱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共毒系数法测定二者混配的增效作用,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阿维菌素与环氧虫啶比例为1:1~1:12时均为增效作用,比例为1:8时共毒系数为140.80,增效作用最显著;将2种制剂进行桶混,药后7 d,25%环氧虫啶WP 45 g a.i./hm2+1.8%阿维菌素EC 5 g a.i.hm2,25%环氧虫啶WP56 g a.i./hm2+1.8%阿维菌素EC 7 g a.i./hm2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83.7%和88.4%。[结论]阿维菌素和环氧虫啶混配防治水稻褐飞虱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胡昌雄  杜飞  刘浩东  陈国华  张晓明 《农药》2020,59(4):296-299
[目的]为明确避雨栽培葡萄上3种常用杀虫剂及不同剂型对葡萄蓟马的室内生物活性和葡萄不同生长期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试验采用浸液饲喂法测定了葡萄蓟马的室内种群活性,并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3种杀虫剂对葡萄蓟马的室内生物活性啶虫脒和阿维菌素较高,吡虫啉相对较低,依次为啶虫脒EC>啶虫脒WG>阿维菌素EC>吡虫啉EC>吡虫啉WG;田间防效试验发现,在葡萄的花前期和浆果生长期啶虫脒施药后1 d的防效均在60%以上,施药后7 d啶虫脒和阿维菌素的防效均在80%~95%,而吡虫啉的防效在不同时期施用均低于80%;不同剂型间,乳油表现出相对较好的防治效果。[结论]阿维菌素和啶虫脒可推荐为避雨栽培葡萄上防治蓟马的首选药剂,2者属于不同类型杀虫剂,适宜交替使用,能降低蓟马对杀虫剂快速产生抗性的风险,应该在葡萄花期前对蓟马进行防除,防止其数量暴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着小苗机插稻田面积的扩大,机插田草害发生也日益严重,为有效控制机插田杂草的危害,2008—2009年在浙江省桐庐县单季晚稻机插田进行不同施药时期和施药剂量对主要杂草防效试验。[结果]5%丁草胺GR 750 g a.i./hm2+10%苄嘧磺隆WP 30 g a.i./hm2和20%乙.苄WP 90 g a.i./hm2在插后3 d施药,插后50 d对总草鲜质量防效极显著高于插后7 d的防效。53%苄嘧.苯噻酰WP 318、477、636 g a.i./hm2于插后5 d施药,药后30、50 d,对异型莎草、阔叶草、总杂草的防效有差异;而50%苄.丁.异丙隆WP 450、600 g a.i./hm2的防效差异均不显著;药后50 d对总草株防效均达93%以上、鲜质量防效99%以上,且增产8.2%~14.4%。上述处理除20%乙.苄WP 90 g a.i./hm2在药后15 d内对机插稻有一定影响外,其余均较安全。[结论]在小苗机插后3~5 d,使用5%丁草胺GR 750 g a.i./hm2+10%苄嘧磺隆WP 30 g a.i./hm2或53%苄嘧.苯噻酰WP 318~636 g a.i./hm2,或...  相似文献   

8.
《农药》2019,(10)
[目的]筛选黄条跳甲防治药剂新配方和防控新技术。[方法]筛选不同药剂配方,采用喷雾法、撒施法等评价田间防效。[结果]哒螨灵与啶虫脒、联苯菊酯与呋虫胺、联苯菊酯与噻虫嗪复配,均对黄条跳甲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使用60%哒螨灵·啶虫脒WP 202.5 g a.i./hm~2、20%哒螨灵·啶虫脒ME 90 g a.i./hm~2喷雾以及1.5%联苯菊酯·呋虫胺GR 450 g a.i./hm~2移栽前穴施、1%联苯菊酯·噻虫嗪GR 600 g a.i./hm~2移栽后撒施,防效均可达到80%左右。[结论]上述4组复配药剂均可有效防治黄条跳甲幼虫以及成虫,不同剂型和施药时间对防效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郇志博  于世幸  王明月 《农药》2023,(7):530-533
[目的]为了筛选出对海南豇豆蓟马和斑潜蝇防效较好的药剂。[方法]开展了4种杀虫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5%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SC)50 g a.i./hm2和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WG)100 g a.i./hm2对蓟马药后3 d的防效为76.2%和75.8%。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DC)50 g a.i./hm2和50%氟啶虫胺腈WG 100 g a.i./hm2对斑潜蝇药后7 d的防效为73.0%和76.5%。[结论]推荐5%溴虫氟苯双酰胺SC和50%氟啶虫胺腈WG防治海南豇豆蓟马,50 g/L双丙环虫酯DC和50%氟啶虫胺腈WG防治海南豇豆斑潜蝇。  相似文献   

10.
几种杀虫剂防治棉花伏蚜的田间防效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200 g/L吡虫啉SL、200 g/L丁硫克百威EC、50%吡蚜酮WG对棉蚜的防治效果,开展了3种药剂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以200 g/L吡虫啉SL15~45 g a.i./hm2、200 g/L丁硫克百威EC 90~180 g a.i./hm2和50%吡蚜酮WG 60~90 g a.i./hm2剂量叶面喷雾,药后1、7 d防效分别为82.31%~92.02%、77.23%~95.31%、76.67%~91.11%和86.30%~96.71%、86.83%~96.53%、94.87%~98.73%。[结论]200 g/L吡虫啉SL和50%吡蚜酮WG持效期均在7 d以上,200 g/L丁硫克百威EC速效性较强。200 g/L吡虫啉SL、200 g/L丁硫克百威EC和50%吡蚜酮WG的推荐使用剂量分别为30~45、135~180、60~75 g a.i./hm2。  相似文献   

11.
室内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SYP-3399 SC、20%SYP-4155 EC、20%SYP-3343 SC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较为突出.20%SYP-4155 EC(150 g a.i./hm 2)、20%SYP-3343 SC(150 g a.i./hm2)、20%SYP-3399 SC(900 g a.i./hm2)的防效与25%嘧菌脂SC(100 g a.i./hm2)、72%霜脲氰·代森锰锌WP(1 440 g a.i./hm2)防效相当,高于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WG(675 g a.i./hm2)、25%吡唑醚菌酯EC(100 g a.i./hm2)的防效.3种候选杀菌剂在试验剂最范同内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选取新烟碱类和三嗪酮类杀虫剂,通过对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arundinis的药效试验,明确3种药剂的防治效果、适宜质量浓度、持效期。[方法]采用"DMRT"法进行方差分析,并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差异显著性。[结果]5%啶虫脒EC、5%吡虫啉EC 16.7、25 mg a.i./L,防治桃粉大尾蚜效果均较好,药后21 d的防治效果为99.78%~100%,明显高于50%吡蚜酮WG 166.7、250 mg a.i./L的防效。并且5%啶虫脒EC及5%吡虫啉EC各药剂处理间校正防效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实际应用中建议交替使用啶虫脒和吡虫啉,防止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氟啶虫胺腈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仁魁  邹华娇  吴德飞 《农药》2012,51(8):619-620
[目的]明确240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褐飞虱的田间控制作用及最佳使用剂量。[方法]采用田间喷雾法,对氟啶虫胺腈37.5、50、75、100 ga.i./hm2四种不同剂量处理防治褐飞虱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结果]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7.5、50ga.i./hm2两种剂量处理,药后1~3 d对褐飞虱的防效为51.42%~68.51%,药后7~14 d的防效为61.00%~79.10%,与对照药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12.5ga.i./hm2剂量处理相比,速效性相当,但持效性差;而75、100ga.i./hm2两种剂量处理,药后1~3 d防效为67.18%~74.11%,药后7~14 d防效为81.26%~89.22%,与对照药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12.5ga.i./hm2剂量处理相比,速效性更好,而持效性相当。[结论]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75~100 ga.i./hm2剂量喷雾处理,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发生为害,可供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2013年对褐飞虱进行6种杀虫剂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施药后5 d和10 d,22%氟啶虫胺腈SC、20%呋虫胺SG、25%噻虫嗪WG、50%吡蚜酮WG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77.9%~90.9%和77.0%~90.5%,20%异丙威EC、25%噻嗪酮WP的防效分别为40.1%~65.9%和20.6%~49.9%。22%氟啶虫胺腈SC、20%呋虫胺SG、25%噻虫嗪WG、50%吡蚜酮WG防效较好。建议在实践中,轮换使用噻虫嗪、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防治褐飞虱。  相似文献   

15.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小麦穗期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使用剂量相当的情况下,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对小麦穗期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与可湿性粉剂一致,使用24~40g/hm2时对小麦蚜虫具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药后1d的防效即达65%左右,到14d时效果仍接近90%,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不同剂型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几种杀虫剂防治椰心叶甲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骆焱平  蔡笃程  朱朝华  黄光斗 《农药》2005,44(3):142-143
报道了9种杀虫剂防治椰心叶甲成虫的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化学农药2.5%高效氟氯氰菊酯EC、2.5%三氟氯氰菊酯EC、10%吡虫啉WP对椰心叶甲的防治效果高,防效均在90%以上;生物农药1.8%阿维菌素EC、0.3%印楝素EC对椰心叶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筛选对花生蛴螬具有高效、安全的绿色防控药剂,提高花生的产量。[方法]筛选调查11种药剂防治花生蛴螬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估药剂对花生的出苗率、保株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3%阿维菌素·吡虫啉颗粒剂1800~2250 g a.i./hm^2播种前沟施、0.5%毒死蜱颗粒剂2250~2700 g a.i./hm^2和5%毒死蜱颗粒剂2250 g a.i./hm^2播种前撒施,处理后60 d防虫效果80%以上,花生增产23.98%~30.96%;33%吡虫啉·辛硫磷FS 160 g/100kg种子包衣处理保株效果83%,增产12.28%。[结论]毒死蜱单用,吡虫啉与阿维菌素、辛硫磷复配均可有效防治花生蛴螬,对作物安全,保株和增产效果明显,符合绿色防控要求,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四种农药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爱芝  李世功 《农药》1999,38(5):29-30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300g/hm^2,50%抗威可湿性粉剂150g/hm^2对麦蚜的防治效果为91.21-100%,倨于40%氧乐果乳油1000-2000倍及40%久效磷乳油2000倍;而对在敌昆虫七星瓢虫成虫的杀伤率为11.8-60.8%,明显低于40%氧乐果乳油10002000倍及40%久效磷乳油2000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35%精异丙甲草胺·嗪草酮乳油对马铃薯田间杂草防除效果及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安全性。[方法]马铃薯苗前采用35%精异丙甲草胺·嗪草酮乳油.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7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的不同剂量处理进行土壤喷雾,评估其药效和安全性。[结果]35%精异丙甲草胺·嗪草酮乳油787.5-2100 ga.i./hm2对马铃薯田杂草的防治效果明显,药后45 d,对3种杂草鲜重防效在89.08%以上,其中787.5,1050,1312.5 ga.i./hm2鲜重总草防效分别为90.07%,93.60%.96.57%,好于2个单剂对照,且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对马铃薯生长没有不良影响。[结论]35%精异丙甲草胺·嗪草酮乳油对马铃薯安全,杂草田间防治效果良好,推荐使用剂量为150-250 mL/667m2(制剂用量)或787.5-1312.5ga.i./hm2(有效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