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采用湿式超微粉碎加工工艺,以悬浮率(≥90%)、筛析、热贮[(54±2)℃、14 d]稳定性为标准,通过对不同润湿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消泡剂、防腐剂的筛选,得到30%烯肟菌酯·戊唑醇悬浮剂的最佳配方。最佳配方为烯肟菌酯7%、戊唑醇23%、聚羧酸盐润湿分散剂1%、润湿分散剂(SP-28F)1.5%、分散剂(LM)3%、消泡剂0.5%、黄原胶0.05%、乙二醇2%、甲醛0.15%、水补至100%。该产品悬浮率≥90%,分散性良好,冷热贮稳定性合格。 相似文献
4.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测定戊唑醇、肟菌酯及代谢物肟菌酸在西瓜和土壤中的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西瓜和土壤中戊唑醇、肟菌酯及代谢物肟菌酸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方法]样品中的待测农药组分采用乙腈-水(体积比4∶1)提取,硅藻土液液萃取小柱净化,采用UPLC-MS/MS法,ESI(+)电离方式,多反应监测(MRM)定量测定。[结果]仪器最低检测量为戊唑醇5.0×10-13g,肟菌酯4.0×10-13g,肟菌酸2.5×10-13g;3种农药的最低检出质量分数均为0.02 mg/kg,在西瓜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1.8%~94.2%,变异系数为3.67%~7.04%。[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适合西瓜与土壤样品中戊唑醇、肟菌酯及肟菌酸的残留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室内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烯肟菌酯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较优异的防治效果。室内盆栽活性EC90值为34.01mg/L,田间使用剂量在50~200ga.i./hm^2范围内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为80%~90%。25%烯肟菌酯EC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剂量为100~200ga.i./hm^2,一般施药2~3次,间隔7~8d。 相似文献
6.
7.
8.
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烯肟菌胺·戊唑醇复配制剂,使用C18反相柱和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以乙腈+水为流动相,用外标法对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和定量。烯肟菌胺和戊唑醇标准偏差分别为0.068和0.088,变异系数分别为0.84%和0.6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和98.7%。 相似文献
9.
硫肟醚[O-(3-苯氧苄基)-2-甲硫基-1-(4-氯苯基)丙基酮肟醚]是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研制成功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杀虫剂。采用富集培养法对硫肟醚降解菌的筛选、分离鉴定和降解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从土壤中分离出了5株能降解硫肟醚的降解菌HNX1、HNX2、HNX3、HNX4和HNX5,其对硫肟醚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34、2.02、1.90、2.17和1.27d。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初步鉴定HNX1和HNX5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本研究通过对填料、分散剂、润湿剂、渗透剂、黏结剂等主要助剂的系统筛选,最后确定60%肟菌酯.己唑醇水分散粒剂配方筛选组成,优选配方为肟菌酯含量为20%,己唑醇40%,Morwet IP 3%,分散剂NNO 4%,丁基萘磺酸钠3%,聚乙烯醇0.8%,其余用玉米淀粉补足。根据上述配方加工成60%肟菌酯.己唑醇水分散粒剂,悬浮率在80%以上,质量稳定,分解率低,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测定α-酞菁铜(α-CuPc)在4种不同的有机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研究了不同溶剂以及加入不同量的三氟乙酸(TFAA)对酞菁铜溶解性和质子化的影响.以溶解性研究为基础,探讨了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酞菁铜薄膜时不同工艺条件对其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TFAA后,酞菁铜在硝基甲烷和氯仿中溶解良好,而且在氯仿中更容易质子化;使用扫描电镜(SEM)表征,结果表明TFAA及酞菁铜摩尔含量对薄膜制备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腐植酸微生物菌剂在连作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腐植酸微生物菌剂在连作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采用沟施(处理1)及拌种(处理2)两种方法,研究了腐植酸微生物菌剂对连作马铃薯的抗病促生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腐植酸微生物菌剂改善了马铃薯连作土壤的基本性状;施用腐植酸微生物菌剂与对照(处理3)相比,有效促进了连作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提高了马铃薯的保苗率,增强了马铃薯的抗病性;处理1与处理2与对照相比,增产效果显著,分别增产13.54%和17.00%;处理1和处理2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以聚乳酸(PLA)为基体、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为改性剂,采用熔融共混法通过双螺杆挤出造粒,并经线材机制得直径为(1.75±0.05)mm的三维(3D)打印线材,再进行熔融沉积成型(FDM)为PLA/TPU 3D打印制品。通过摆锤式冲击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设备研究了相形态(TPU含量)和沉积方式对PLA/TPU体系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PU的加入使PLA冲击韧性增强,提高幅度为631.0 %;熔融沉积方式对PLA/TPU共混体系缺口冲击强度有显著的影响,其中45 °/45 °时冲击强度较高,提高幅度为101.9 %;该研究可以为设计FDM模式的3D打印工艺参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