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弦电路分析是电路电工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面向新工科建设要求,笔者对正弦电路分析部分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逻辑和教学方法;对"正弦电路分析的相量法引入"和"谐振以及其在工程中应用"两个关键知识点的授课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教学实践表明: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正弦电路内容的逻辑性与系统性,提高了学生对正弦电路分析的掌握程度,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工程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
关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大学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新要求。阐述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课程教学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以及课程教学要引入新思路和新手段等方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结合上海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课程"工程伦理"的教学实践,深入探讨"电子信息"专业"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提出以意识、规范、能力为核心,不同达成度要求的教学目标,构建以理论-方法-实践为主线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探索讲授式教学与案例引导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量化课程教学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4.
"信号与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两课教学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两门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分别授课办法进行教学。两门课程相互之间联系紧密,但其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问题。本文在分析了两门课程特点和整合必要性后,提出了将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等进行整合教学的新思路,分析了整合教学中数字信号处理部分教学内容的变革,并提出了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信号与系统”的课程特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从“课前、课中、课后” 3个教学环节探讨了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多项改革举措;并评估了课程的实施效果。实践表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实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分析"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基础上,本文以聚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四力"培养为目标,提出了改革思路和方法,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资源、探索教学实践模式等新举措,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工程光学"教学改革初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光学"课程讲述了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的基本理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工程光学"具有抽象性强和枯燥乏味等特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且"工程光学"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侧重于对实际光学问题的解释。根据该课程特色,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探讨了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并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分析嵌入式实践课程的特点,指出课程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与新工科建设要求不适应之处,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做出改革。为课程确定教学目标,重构实验平台,构建“三 -三”课程教学架构,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注重过程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培养。教学实践显示,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开展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打造“嵌入式金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工程教育认证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善.本文阐述了闽南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文中以"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为例,介绍教研组在课程教学和评量过程中全面贯彻和执行了工程教育认证的指导思想,在教育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手段、课程综合设计等多个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10.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信号处理原理"课程教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号处理原理”是由“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整合而成的。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课程整合的内容突出信号分析与应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联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及强化课程习题训练。“信号处理原理”课程的突出问题是内容跨度大。建议保留和加强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逻辑顺序关系,注重有重点、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过程,并要求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