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体热舒适评价一直是人体热舒适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采用被试人员主观评价和试验测试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典型住宅空调房间内冬、夏季热舒适条件下的各参数指标,主要研究冬夏季住宅空调房间内舒适的温湿度范围、可接受的温度波动及冬季头脚垂直温差范围。结果表明:满足预测平均热感觉投票PMV在-0.5~+0.5之间的情况下,夏季舒适温度范围为25~28℃,冬季舒适温度范围为22~25℃;在夏季舒适温度范围之内,人体可接受的最大温度波动为0.6℃,可接受的最大风速为0.5m/s;在冬季舒适温度范围之内,头脚垂直温差大于3.2℃时,人体感觉舒适。该研究结果可为典型住宅空调房间热舒适性的评价提供依据,也可指导空调房间的设计以保证房间内的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2.
以夏热冬冷地区的桂林某火车站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测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夏季候车室的热舒适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多乘客希望室内温度降低,候车室内乘客的热中性温度为26.75℃,80%的乘客可接受温度范围为25.63~28.27℃,热舒适温度区间较窄。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主城区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市住城区住宅的夏季室内热环境及热舒适情况进行调查,得出主城区居民夏季采用的改善室内热环境的主要方式,以及对所处室内热环境的主观评价.并结合到重庆特有的山地城市地形,对不同楼层的室内热环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住宅建筑夏季室内热湿环境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切实掌握目前上海市住宅建筑夏季室内热湿环境的现状,于2003.8.1~8.5在上海地区对100户5年内新建住宅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0户进行了室内温湿度实测.以此分析室外气候条件、住宅形式、人员活动等因素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考察住宅建筑的室内热舒适性.问卷调查包括建筑概况、空调设备、生活方式、能源消费及舒适度等内容.调查结果发现上海地区的空调普及率较高,以分体壁挂为主;室内舒适度较差,温度偏高,湿度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小城镇室内热湿环境设计与控制始终套用城市热舒适标准.随着小城镇建设的蓬勃发展,需要制定满足小城镇特点和要求的标准.本文结合重庆大学在重庆江津市白沙镇进行的住宅室内热环境调查,从影响城镇住宅室内热舒适的主要室内因素,如室内舒适穿着、卧具,设备使用等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在重庆市室内热环境舒适标准基础之上,比较了小城镇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居民生活方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制订小城镇室内热环境标准的必要性,并就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热泵型房间空调器在进行除霜控制时,并未考虑室内环境所处的温升阶段及热舒适状态,导致除霜热舒适性不佳。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除霜控制法,在传统时间-温差控制法除霜的基础上,结合室内环境所处的温升阶段、热舒适状态以及霜层的生长情况进行除霜判定,在保证室内温升速率的同时提升除霜热舒适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外温度为-5℃,相对湿度为80%时,采用新除霜控制法:在室内温度缓升阶段相比于时间控制法,除霜时室内温降可平均减小1℃;在室内温度稳定阶段,相比于时间控制法和时间-温差控制法,除霜时室内温降分别可平均减小1℃和2.1℃。  相似文献   

7.
对西安火车站候车厅室内热环境舒适度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候车厅内平均空气温度较高,人们的热感觉普遍偏热。夏季实测热中性温度27.1℃,期望温度27.68℃,80%可接受的热舒适温度范围为24.45~30.6℃,比ASHRAE标准规定的舒适区温度范围要宽的多。分析得到的热中性温度和热舒适温度范围可为火车站改扩建在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深埋地下工程的地层温度比较低,导致其室内的平均辐射温度偏低,传统空调参数不能满足工作人员的需要。本文以Fanger热舒适方程及PMV-PPD评价指标为理论依据,采用Airpak软件对夏季南京某深埋地下工程房间的室内热环境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平均辐射温度低于室内空气温度,室内相对湿度为60%时,最佳空气设计温度为25.7℃。  相似文献   

9.
《标准生活》2012,(10):50-53
世卫组织规定健康住宅标准之七:室内温度全年要保持在17℃~27℃之间温度是表示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一般用摄氏温标(°C)来表示,室内温度保持在17°C~27°C之间时人体感觉最为舒适,也不容易引起疾病。科学家们把人对"冷耐受"的下限温度和"热耐受"的上限温度,分别定为11℃和32℃。室内温度过高时,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由于散热不良  相似文献   

10.
于2010年1月对西安市5栋办公楼和3栋商场的冬季采暖系统进行调查,测试了建筑室内温湿度等参数,并对室内人员热舒适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表明:被调查建筑内热源形式主要为市政蒸汽和燃气锅炉;冬季办公楼和商场内平均空气温度分别为19.9℃和21.1℃,满足热舒适空调的要求,但是商场内平均温度偏高,不符合建筑节能的要求;而两种类型建筑内平均空气相对湿度都要低于30%,空气较干燥。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到办公楼和商场内人们的热感觉、热舒适以及满意程度百分率分布情况,都有高于83%的人感觉满意和刚好满意,满意程度都较高。进一步地分析得到办公楼和商场内实际热中性温度分别为18.8℃和18.7℃,并获得了对应的能被80%的人所接受的热舒适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热空间模型、人体热生理模型和人体热心理模型的分类标准,对非对称热环境下人体热舒适度研究进行全面综述。热空间模型通过空调、环境参数直接预测人体客观、主观反应,人体热生理模型通过研究人体内部主动、被动生理调节预测人体生理参数,人体热心理模型侧重研究生理参数和主观反应的联系或人体如何适应热环境,最后概述了各模型的优点及局限。结果表明:热空间模型与选用的空间结构具有重大联系,一旦空间结构改变,模型建立的很多关系便无法成立,在车辆的应用领域价值更大;大多数热生理及热心理模型不够全面或仅限于特定环境,只有少数能够通过详细的体温调节解决人类对非均匀和瞬态条件的反应;Berkeley热舒适模型同时涵盖了热生理及热心理模型,但其耦合模拟过程过于复杂,而等效温度模型虽然精度相对较低,但由于其运算简便受到更广泛的应用;自适应模型充分考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仍处于初级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热降解机理和有机保温材料的热解行为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聚苯乙烯类(EPS和XPS)、聚氨酯类(PU)和橡塑保温材料(NBR/PVC)3种有机保温材料近年来的热解研究进展,指出其重要的研究手段通常是热分析技术或热分析与其他技术联用,同时也阐述了有机保温材料热分析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Quantitative therm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and thermal management at the micro-/nano scale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 the size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shrinks. Scanning thermal microscopy (SThM) is an emerging method with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that accurately reflects changes in local thermal signals based on a thermally sensitive probe. However, because of the unclear thermal resistance at the probe-sample interfac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for different kinds of materials still remains limited. In this paper,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 considering th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the probe and sample surface is analyzed using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d thermal resistance network model. On this basis, a mathematical empirical function is developed applicable to a variety of material systems, which depi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sample and the probe temperature. The proposed model is verified by measuring ten materials with a wide thermal conductivity range, and then further validated by two materials with unknown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conclusion, this work provides the prospect of achieving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over a wide range and further enables the mapping of local thermal conductivity to microstructures or phases of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述导热高分子材料在包装印刷领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拓展导热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方法首先介绍2类导热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即本征型和填充型导热高分子材料;其次全面综述用于包装印刷领域的导热膜/纸、导热胶黏剂和导热油墨;最后总结常用的各类导热机理模型。结果与本征型导热高分子相比,填充型导热高分子具有加工简单、成本低廉、应用面广等优点,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导热高分子材料。导热膜/纸、导热胶黏剂和导热油墨具有广泛的研究基础,市场需求旺盛。导热预测模型虽能够有效预测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但会受到填料含量和粒子形貌的影响。结论导热高分子材料在包装印刷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需求,开展导热高分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影响材料热膨胀系数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勇 《工业计量》2005,15(3):6-9
材料膨胀系数的选用对精密机械热误差修正的结果好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工程实际中,各种手册或工具书中提供的材料热膨胀系数均为在确定条件下的实验测得值,并且不同参考资料上同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有较大的出入。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材料热膨胀系数的参考值的主要因素,指出热膨胀系数定义的差异,测量方法的差异。试样化学成分、加工方法和形体尺寸是影响参考值的主要因素。文章为在工程实际中选用恰当的材料热膨胀系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双陶瓷层热障涂层的隔热行为有限元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理论建立了双陶瓷层热障涂层不透明和半透明物理模型,采用有限元ANSYS软件模拟了稳态温度场。结果表明双陶瓷层在不透明时,随总厚度或顶层厚度增加,顶层上表面温度近似线性增加,第2层和粘结层上表面温度近似线性降低。在陶瓷层半透明条件下,衰减系数对各层温度有一定影响。在衰减系数很大时,各层温度与不透明情况类似;在衰减系数较小时,顶层上表面温度略低于不透明时,第2层上表面温度略高于不透明时,粘结层上表面温度先快速后缓慢降低并保持不变,且远高于不透明时,界面反射能降低各层温度。  相似文献   

17.
热舒适参数选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热舒适研究的国内外接轨、修正地区性设计规范以及促进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PMV、TSV、TCV对人体热舒适性的评价结果存在差异、所得热舒适参数也不尽一致的现象,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并提出了综合考虑国内外标准规定、现场实测及问卷调查结果来确定热舒适参数的思路。结合研究实例,利用这一方法得到了合理的室内热舒适参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反复使用的染料多次热转移移印刷色带的特点,热力学原理和主要原材料。并为读者提供了几个配方和简单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A novel experimental technique for strain measurement, named thermal moiré, and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thermography and moiré concept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proposed technique essentially involves the temporary imprinting of a thermal pattern onto the surface of the object of interest as a substitute for conventional gratings, to remove the need for physical printing, etching or bonding. In materials with low diffusivity, the thermal pattern can be observed with an infrared camera and analysed using conventional techniques. Work on the development of suitable laboratory apparatus is described, and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