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设计是以STC89C52为核心,根据超声波等感测模块传输的路面信息,检测信号识别障碍物并及时调整小车行驶走向,实现了小车自适应行驶、避障的功能。智能小车自适应行驶的成功研究有助于智能车辆的研制与开发,同时也为交通工具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合理可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章给出一种基于Android手机控制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在方案中,通过驱动控制子系统,可以由手机终端控制小车的移动,而视频子系统可以实现智能小车向手机终端实时传输图像,通过测距子系统,可以实现智能小车避障功能。实验结果显示该智能小车控制系统业已实现上述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3.
该文设计一种基于KEA单片机的智能循迹小车。介绍智能小车系统结构设计:由安装在智能小车前端的电磁传感器获取路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送入KEA单片机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处理,通过PID控制算法对小车的双电机进行PWM控制,使得小车沿着电磁线前进,达到循迹的目的。智能小车的硬件设计包括电源稳压模块、传感器模块、电机模块、陀螺仪模块等。软件设计包括PID控制模块、电感采集模块、速度采集模块等。实际调试过程中,智能小车能自适应直线、弯道、坡道、圆环等各种复杂路况。试验结果表明,整个系统结构简单,鲁棒性高,实现了一个同时具备速度控制、数据采集、自动循迹和路径规划识别功能的智能车。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语音识别技术已经作为人机接口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本设计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采用LD3320语音识别模块及L298N电机驱动模块,开发出基于语音识别的无线小车智能控制系统,实现非特定人声语音控制小车,同时还具有小车自动避障及循迹行驶的功能,用液晶显示输出小车行驶状态。  相似文献   

5.
智能循迹汽车是汽车电子、人工智能、机械制造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结合体,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智能循迹小车运用单片机为基础进行设计,同时利用传感器进行识别赛道的信息,接着在利用传感器检测智能车的加速度及其速度,实现快速稳定的循迹进行行驶.智能汽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智能汽车的适应能力较强,可按照事先的轨道进行自行运作,不需要路径管理,即可完成预期目标.在科技发展迅猛的现代化社会,汽车普及率也已经处于高峰状态,不少汽车制造商提出无人驾驶的概念,比如:特斯拉,因此设计具有很高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鹏勇 《电子技术》2014,(11):28-30
避障是智能小车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之一,以s3c44b0x芯片为核心,采集前方障碍信息并对智能小车进行控制,选用红外避障传感器检测智能小车前方的障碍物,设计了智能小车的自动避障系统,并阐述其工作原理。本系统设计简单、成本低、实时性好,在室内环境中取得了预期的实验结果,能使智能小车无碰撞到达目的地。  相似文献   

7.
介绍基于FPGA的智能小车设计,小车包括在FPGA上构建以Nios Ⅱ嵌入式系统为核心的控制电路、传感器电路、动力及转向电路、LCM电路、温度和湿度测量电路、无线数据收发电路。在Nios Ⅱ集成开发环境(IDE)编写C语言程序,实现能远程遥控小车、自动避障、温度和湿度监测并无线传输至控制端的功能,其特点是能够无线控制小车和远程采集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8.
由于普通红外发射管具有漫反射效应,影响对应的接收管对传输信息的接收,应用在快速行驶循迹避障小车控制系统中,识别障碍物误差大。选用发射与接收一体化的激光测距传感器采集道路信息,可以克服发、接两者之间的互相干扰。设计一辆循迹避障小车控制系统,根据图像颜色比对算法,快速搜寻场地内随机点亮的信标灯的位置和坐标,并按照特定算法驱动小车向其前进,待其熄灭后继续自旋转寻找下一个信标灯。完成系统模型后多次调试测试,小车依据激光红外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能够快速规划前进路线,系统稳定性高,达到预期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9.
智能车以技术先进、功能强大、成本低廉、适用面广等优点,在多个行业、场合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受道路、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小车在爬坡、转弯等环节方面还有众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本文根据大学生电子竞赛坡道行驶电动小车的题目要求,设计了基于MSP430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的智能小车,可使小车根据图像信息和光电传感器数据,由线...  相似文献   

10.
段丽娜 《电子设计工程》2014,(9):184-186,190
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的智能小车设计方案,系统采用FPGA产生的PWM波调控小车速度,红外线传感器TCRT5000检测路面上的黑色轨迹,并将检测到的信号反馈给控制芯片FPGA,FPGA由采集到的信号发出指令,控制小车电机驱动电路以调整行驶方向,从而使小车能够沿着黑色轨迹自动行驶,同时利用了超声波模块实时的检测前边的障碍物,实现了小车的避障循迹功能.  相似文献   

11.
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的模糊PID-P型迭代学习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荣  张扬名 《电子学报》2013,41(8):1536-1541
本文针对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机器人运动模型的模糊开闭环PID-P型非线性离散迭代学习控制方法,给出了PID-P型迭代学习的收敛条件及其证明过程,并采用模糊控制的原理整定PID三个学习增益矩阵的参数.该控制方法提高了移动机器人对特定轨迹的重复跟踪能力,具有算法实现简单的特点.实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模糊开闭环PID-P型迭代学习控制算法对轨迹跟踪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研究了自动循迹跟随智能小车,对其进行了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并完成了系统的调试。设计灵感来源于自动引导机器人,主要由超声波测距、红外线、无线蓝牙等模块组成。可以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循迹,帮助人类在恶劣环境获取信息,被广泛应用于警方侦查、自动化工厂、大型仓库运送分拣等领域。  相似文献   

13.
为实时获取智能电动车的状态信息,将液晶显示器及语音芯片应用于智能电动车系统。智能电动车由两个模块组成:电动车模块和无线控制模块。无线控制模块向电动车发送命令,电动车依据接收到的命令动作。无线控制模块在发送命令的同时,将命令信息实时显示在液晶显示器上,并通过语音芯片发出语音提示。语音提示部分同时具有现场重录功能。在概要介绍系统组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液晶显示及语音提示的设计,最后给出了无线控制模块实物图。实际系统运行结果表明,液晶显示和语音播放与无线发射命令同步,语音模块现场重录功能便于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翼伞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翼伞的归航轨迹,给出翼伞轨迹跟踪控制问题的数学描述.针对翼伞归航飞行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外干扰及不确定性影响,提出基于模糊干扰观测器(FDO)的非线性预测控制策略,设计了翼伞归航系统航迹跟踪控制器.通过仿真试验,表明该飞控系统具有良好鲁棒特性和抗干扰特性.  相似文献   

15.
车式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车式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这一典型控制任务,本文提出一种滑模轨迹跟踪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PI型滑模面设计等效控制律,利用变速函数代替符号函数获得切换控制率,并运用Lyapunov理论证明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能使机器人有效跟踪任意参考轨迹,而且能减小在控制中的抖振现象,即使在外界干扰影响的情况下,也具有良好的控制品质.  相似文献   

16.
被动式跟踪中轨迹优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益 《火控雷达技术》2004,33(4):5-10,29
提出基于P阵和CRLB的优化函数,对轨迹进行优化、仿真分析,并给出在一定条件下,观测器的运动规则。  相似文献   

17.
李飞  俞利新  于雷  周中良 《电光与控制》2015,22(1):48-53,58
基于跟踪雷达角度自动跟踪系统特性,提出了战斗机中断雷达角度跟踪的机动轨迹控制策略。推导了跟踪雷达角度自动跟踪系统的系统传递函数,研究了跟踪误差产生机理。以二维平面内导弹攻击为例,分析了导弹与战斗机的二阶相对运动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闭环反馈控制思想,提出了战斗机通过机动实现角度拖引,中断雷达角度跟踪的控制方法,推导了战斗机的机动轨迹控制律,给出了其解析形式。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该方法的适用性,为战斗机飞行员制定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机器人在军事侦察、扫雷排险、防核化污染等危险与恶劣环境中以及工业自动化生产的物料搬运上应用很广,随着任务复杂性的增加,对移动机器人的要求也越来越智能化。然而,功能较完备的路径跟踪控制方法普遍具有计算复杂,不易实现等特点。主要针对移动机器人即智能小车的行走系统进行设计,以MCS-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智能小车利用单光束反射取样红外传感器,探测正前方及左右两侧障碍物,利用控制算法寻找行进路线,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自主地走出迷宫。设计采用了轮式移动机构,使机器人能直线行走、左右转弯、主要针对路径跟踪算法优化问题,提出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该法比以往算法更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实验旨在设计一款基于STM32的无线充电小车,实验采用两轮电机驱动智能小车,使车身质量减轻,同时减少小车的电能消耗。选用STM32F103ZET6单片机作为核心板完成对小车的整体控制,在循迹避障方面通过红外传感器来采集路面信号,信号经过分析处理后,使用L298N电机驱动模块来驱动小车运动。在供电部分采用可充电锂电池作为小车的电源供应,并配套无线充电模块用于对电池的充电。通过综合实验的训练达到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