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源自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陶瓷器皿,至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造物思想、文化、观念及造物者的聪明智慧。本文以明清德化窑陶瓷器皿造型作为研究对象,从分类及典型器皿的造型特点与成型规律着手,分析、研究该时期陶瓷器皿造型的时代特色、地方风采,进一步探析明清德化窑陶瓷器皿造型中蕴含的造物思想观,揭示造物文化内涵,归纳对现代产品造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吕金泉  钟丹 《中国陶瓷》2008,44(5):76-77
传统生活陶瓷作为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艺追求反映在古代工艺文献中,反映在传统造物实践中,反映在物化的陶瓷器皿中,反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意在挖掘传统生活陶瓷设计思想中工艺追求的部分,为机械化产品冲蚀的今天提供借鉴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王娟  邓亮 《佛山陶瓷》2014,(3):42-43,46
从古至今器皿都是一个有着广泛而深刻内容的研究对象,以饮食器为主题的器皿,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史前的器皿雏形诞生到现在,器皿的发展经历了上万年的漫长过程,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这其中包含了器皿的进化之道以及古人的设计方面的聪明智慧。传统器皿造型对现代日用瓷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启示,需要我们在倡导中国创造的大背景下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因此文章将立足于对传统器皿造型的分析、功能的实用、简约等方面的探讨,进一步诠释传统器皿造型的审美理念和造物思想,希望对现代日用瓷造型设计有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工艺观是中华民族传统设计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具体体现。它于博大的造物文明之中氤氲,是蕴藏在民族意识中的朴素设计思想、观念延续所带来的思想共鸣、情感体悟,对提升艺术设计作品的整体价值有着极为重要的渲染作用,产生“宜人”且“怡人”的效应。造物自然与物有关,在一个物的力量愈益增长的时代,需要对人类自身心灵的建设,需要一种对于人类过去的造物经验及审美体验的把握,以消除技术社会无限膨胀的物欲隐患,以达成心与物的融合平衡。基于此,本文将从朴素工艺观之道器观、人本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对紫砂绞泥的制作工艺及艺术特色等进行实践研究,探讨古代朴素工艺观在当代造物活动中的生命延续、审美重塑以及如何将传统的艺术成就与文化价值融入当代设计,滋生更丰富的审美层次,以免造物过度绚丽或只见技术而丧失风味。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漆画从传统漆器中脱胎而生,孕变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架上艺术的形式,将传统漆器髹饰工艺转换为现代绘画语言,形态从立体器皿转化为纯艺术,题材从装饰图形转向了审美功能的描绘,功能从器用价值转向了视觉美观,漆画的艺术形态、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语言都产生了重要的转变,成为现代美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6.
姜陈 《陶瓷》2024,(4):34-36
景德镇制陶传统之所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除了技术上的不断革新之外,造物文化的先进性与前瞻性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笔者以材料、工艺、审美、文化等因素为切入点,深入地探讨了自宋以来景德镇陶瓷生产能够持续繁荣昌盛的原因,并总结出其千百年来在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造物文化传统,对于现代器物生产具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具备相当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众所周知,中国造物文化的悠久、发达、辉煌、丰厚,无与伦比、举世公认.工艺造物文化对装饰环境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代装饰环境中,如何传承中国造物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传统生活陶瓷作为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思想反映在古代文献、传统造物实践、物化的陶瓷器皿等方方面面。本文意在以现代生活陶瓷的优势与反思为切入点,结合传统生活陶瓷的设计思想,为机械化产品冲蚀的今天提供借鉴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物尽其用"思想,不仅彰显了传统造物设计的审美法则与工艺思想,也是衡量陶瓷设计的审美尺度,并深深地影响着景德镇现代陶瓷设计趋向重"致用、利人"的造物美学观。结合当前景德镇生活陶瓷的艺术风格,从其工艺美学的"用、形、饰、材、质、色"六方面,来试论"物尽其用"思想对景德镇现代陶瓷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福州文化和脱胎漆器的渊源,介绍了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脱胎漆器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为福建省传统手工艺文化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此外,本论文还对福州脱胎漆器的市场价值和前景进行了探讨,为该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汉代以来,中国古代传统艺术文化发展开始步入高峰期,在古代楼阁式建筑方面更可谓是取得了飞跃发展。陶楼作为汉代时期的一种宗教礼仪性器物,其产品的设计形制、质料工艺选择和设计制作的尺度要求等特点均体现出了当时社会政治结构变迁过程和与其他宗教墓葬信仰演化更替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汉代陶楼是作为一种古代现实建筑中形制、技术等特点的镜像,本文通过汉代造物的审美观以及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对汉代陶楼的造型艺术进行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立新 《江苏陶瓷》2005,38(Z1):27-28
尽管中国传统造物设计曾经有过骄人的辉煌,然而近代以来的事实表明中国造物艺术是在别人的逼迫之下才开始转型的。如果没有外部压力,中国造物是否会自动转型呢?造物设计向现代化转型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没有外部冲击,中国造物现代化转型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据李伯重先生研究,认为清代后期江南一带轻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比近代早期英国更多。从当时中国传统社会造物设计生产水平及潜在能力看,我们并不比欧洲低。那么,是什么因素障碍了传统手工艺的变革,并造成转型过程如此艰难?  相似文献   

13.
张玉山 《中国陶瓷》2012,(12):72-75
元代陶瓷成为重要的器皿材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通过与宋代陶瓷器皿、异域器皿和不同材料器皿的比较与分析来论述元代陶瓷器皿在功能与装饰上的美学特征,进而指出造物艺术的发展受制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透过陶瓷器皿设计,可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特征,印证了设计艺术承前启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赵璐 《陶瓷研究》2022,(1):115-117
砚滴作为我国传统文房用具之一,可以说他的诞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书画用具的相互协调的产物.其中砚滴主要蕴涵着古人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本文主要以砚滴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要层次分析法来研究砚滴的造型、结构、材质、以及各种装饰工艺.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砚滴的初级形态的构成.同时对于"砚滴"进行设计以及解构,通过其形状的演变规律的...  相似文献   

15.
天工开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流传着"天圆地方"的造物观,那是中国古代先民们对广褒宇宙和现实世界的一种朴素而直观的最初认识,但这种"方与圆"的造物观,在中国传统宇宙观、哲学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这一思想一直渗透在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园林、器物、装饰等造物活动之中,形成了"尚圆"、"尚方"的造物观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对中华文明的不断融合,对人类文化和精神的不断渗透,逐渐从实用饮茶器皿脱胎为如今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在保持实用价值的基础上,给人以巨大的观赏价值。本文以紫砂花器作品"春之韵"为例,浅谈其创意灵感,及其所体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正>"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造物精神"是"看见造物"今年的主题,也是中国本土设计成形的重要标志。什么是中国设计?随着2014北京保利春拍中响亮的锤击声,答案已有分晓。"看见造物"设计总监、设计师、雕塑家卢志荣的作品"看见·戏石屏风"以80万元的全场最高落槌价惊艳四座,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此外同去竞拍的还有"看见·听园提盒"、"看见·提方茶器"、"看见·木玉首饰"等5件作品,均以精湛上乘的工艺以及独特的东方现代美学受到众人追  相似文献   

18.
吕永中解读半木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科 《中华手工》2011,(11):48-49
"设计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带着激情与冲动去体验生活,才能得到造物中与人互动的乐趣。"设计师吕永中创立的家具与生活品牌"半木",以革新的精神提取中国文化传统内涵,并以现代设计与工艺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张璐 《陶瓷》2022,(2):117-119
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是一项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它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株漆技艺基础上创造出的,2006年5月正式被收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脱胎漆器主要具有器体轻巧、色泽华美等特点,其中要以福建福州地区的脱胎漆器尤为著名,在历史上,更曾被纳为宫廷珍品.其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类别,所以关于中...  相似文献   

20.
李丽 《中国生漆》2023,(1):12-18
传统皮革染色技术包含在以皮革为主要原材料的造物工序中,既是传统皮革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皮胎制品精加工部分。将大漆覆盖于革料表面是传统皮革染色的主要处理方式之一,既能延长皮革制品的寿命,还能美化制品并逐步演化成一支独具特色的传统皮胎髹饰工艺。文章通过梳理历代髹漆皮胎制品并结合传统皮革工艺及皮胎髹漆技艺进行较全面的阐述,针对当前皮胎髹饰技艺传承、传统皮胎髹饰制品遇到的困境,从设计学角度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