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煤与废塑料共液化的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力  陈鹏 《煤炭转化》1998,21(3):24-28
综述了国内外煤与废塑料共液化的研究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取得的一些成果,并指出在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滕磊 《山东化工》2012,41(6):41-42,47
分析了煤加氢液化的反应机理,发现溶剂在加氢液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点讨论了溶剂在反应过程中的热溶解作用以及供氢和传递氢作用,介绍了目前煤直接液化工业生产中溶剂的常用分类,最后指出开发新型溶剂,对缓和煤加氢液化条件和改善生产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煤与生物质共液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重点介绍了木质素结构及其液化、煤与木质素共液化工艺及研究进展。同时还介绍了煤与其它生物质的共液化情况,对煤与生物质共液化研究发展方向以及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作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4.
氢转移对煤的加氢液化至关重要,理解氢转移机理对于改善煤液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微型反应釜中通过考察氢气的溶解、溶剂类型以及不同类型催化剂对煤高温快速液化的影响,揭示了煤高温快速液化过程中单原子氢和双原子氢的转移机理。结果表明,在以四氢萘、氢气为条件的高温快速液化过程中,主要的活性氢来源于溶剂所提供的单原子;在以四氢萘、氮气为条件的高温快速液化过程中,不同催化剂对溶剂提供单原子氢的影响不同。在以四氢萘和萘、氢气为条件的高温快速液化过程中,双原子氢基本未参与液化反应,溶解并不是其参与液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以萘为溶剂、氢气气氛下的高温快速液化过程中,双原子氢参与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以萘或四氢萘、氢气为条件的高温快速液化过程中通过加入一定量的催化剂,可以促使双原子氢快速参与反应。  相似文献   

5.
煤与生物质的共热解液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煤与生物质共热解液化将是燃料与化学品重要的转化技术之一。本文从共热解液化机理、共热解液化反应动力学、煤与生物质的协同作用、催化剂、共热解液化工艺、共热解液化产物等方面对煤与生物质共热解液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煤与生物质的快速共热解液化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催化剂的应用和液化产物的精制将对提升液化油的品位和降低成本,对实现共液化油替代现行石化液体油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独特的资源,阐述了煤炭资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重点介绍国内外典型的煤液化制油技术,包括美国HTI、德国IGOR、日本NEDOL、神华煤直接液化技术等工艺,对这几种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煤制油新技术利用的经济环保性,阐述了煤液化制油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概括了我国发展煤制烯烃产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介绍了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的生产原理和工艺流程及我国煤液化制烯烃研究的进展状况,阐述了煤液化技术在乙烯、丙烯制备方面的应用,指出了煤液化技术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空间及巨大的研究价值。煤液化技术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以及缓解我国原油紧缺的压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指出了发展煤液化技术是保证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缓解环境恶化、解决石油短缺、优化能源结构、保证能源供应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煤与废塑料共液化技术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煤和废塑料共液化技术产生的背景、共液化理论及影响液化效果的主要因素,综述了国内外煤与废塑料共液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前人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指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氢的有效转移、塑料的传热与结焦;今后的研究重点是煤-废塑料的相互作用、合适催化剂的制备、共液化反应机理等,认为煤与废塑料共液化对于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煤液化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常丽萍 《现代化工》2005,25(10):17-20
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是我国21世纪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煤炭既是能源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其高效洁净利用不容忽视,煤炭液化技术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对煤液化的发展历程、开发和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和产业化前景进行了概括,详细介绍了煤直接液化、间接液化和煤与废塑料共液化技术的特性、影响因素及其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煤液化技术在我国今后发展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立明  高俊文  张勇 《工业催化》2006,14(11):17-22
我国煤炭储量丰富,煤液化制油技术是缓解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原油供应不足的措施。煤液化工艺的各种催化剂中,铁基催化剂以其高效、廉价及低污染而倍受青睐。非铁系催化剂有Sn和Zn水溶液、含碘的煤液化催化剂、碱金属氢氧化物或碳酸盐、Cr-Mo-Ⅷ族的加氢催化液化催化和硫转移剂等。概述了近年来煤液化技术在铁系催化剂研究、回收利用、制备工艺和预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煤液化催化反应器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1.
神府煤高温快速液化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用共振搅拌反应器研究了神府煤的高温快速液化的可行性 ,体系中如有足够的活性氢 ,短时间内可得到很高的转化率 ,高温快速液化是可行的 .与普通液化相比较 ,高温快速液化在490℃的 6min达到最佳转化率 ,大于普通液化 430℃ ,60 min的转化率 ,并且液化产物绝大多数是轻质物 ,可见高温快速液化降低了能耗 ,提高了过程效率 .  相似文献   

12.
煤直接液化中溶剂的作用和种类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讨论了煤液化中溶剂的作用和种类,煤液化中溶剂的作用为溶解溶胀作用,稀释分散粒以及对煤热裂解生成的自由基的保护作用。并着重讨论了供氢溶剂的供氢作用和转移氢作用。溶剂的各类分为工业和研究中常用的普通混合溶剂,煤焦油,石油渣油等重质油溶剂和废塑料、废橡胶等废化学品溶剂,初步分析了它们的供氢作用和传递转移活性氢作用。  相似文献   

13.
模型化合物在煤液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目前世界上应用模型化合物研究煤液化过程的概况。研究内容包括:全煤结构模型化合物的研究,煤液化时桥键裂解过程的作用,氢转移及煤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利用模型化合物考查煤液化中缩聚反应的研究等。并指出利用模型化合物研究煤液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煤炭直接液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勇 《煤炭转化》2006,29(4):84-88
随着对煤液化反应机理认识的逐渐深入,对动力学的研究从最初的单一反应到将煤按照反应性的不同分成快反应煤和慢反应煤,以及将反应产物按照不同的分离方法从最初的前沥青烯、沥青烯和油到不同的馏分段.并指出准确的动力学参数对预测和控制反应产物分布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德国IGOR煤液化工艺及云南先锋褐煤液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德国IGOR煤直接液化工艺和云南先锋褐煤在IGOR工艺200kg/d的PDU装置的试验结果.与其它煤直接液化工艺相比,IGOR工艺具有煤直接液化反应器的空速高、系统集成度高和油品质量好的特点.云南先锋褐煤在IGOR工艺200kg/d的PDU装置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先锋褐煤是适宜IGOR煤液化的煤种.得到的油收率为53%,油品中氮和硫的含量分别为2mg/kg和17mg/kg.煤液化油经过简单蒸馏可得到合格的0^#柴油,经过重整可得到合格的90^#无铅汽油.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压反应釜,采取程序控制升温的方法,以义马煤为原料,循环油为溶剂,Fe2O3为催化剂和S为助催化剂,在不同反应时间、温度和初始氢压下,测定了义马煤直接液化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转化率呈减小趋势,而油产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380℃时油产率达到最大值;随着初始压力的增加,转化率和油产率都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很小,在9 MPa时油产率达到最大值;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转化率和油产率都有所增加,在120 min时油产率和转化率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新疆黑山煤直接液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实施新疆煤炭转化战略,对位于新疆自治区吐鲁番州托克逊县的黑山煤进行了煤直接加氢液化研究,分别在0.5 L的高压釜和0.12 t/d的连续装置上进行了直接液化实验.结果表明,黑山煤具有良好的液化性能和优异的成浆性能,在可输送的黏度范围内可制得浓度高达50%的油煤浆,且能长周期稳定运转并取得较高的油收率和较低的气产率.高浓度煤浆的稳定输送特性可大大提高煤液化反应器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阜康西沟原煤(200目)为研究对象,四氢萘为制浆和供氢溶剂,利用正交及单因素实验确定西沟煤适宜的液化条件.结果表明,T=435℃,p=7 MPa,m(solvent)∶m(coal)=1.75∶1和t=60 min为适宜的液化条件.此条件下,rη(oil)=75.33%.进一步探讨了煤粒径及超声处理对液化效果的影响.西沟原煤经胶体磨研磨后直接液化:研磨1h,粒径9.98 μm,η(oil)=59.96%;研磨2h,粒径2.60 μm,η(oil) =60.03%;研磨3h,粒径1.10 μm,r(oil) =60.02%;研磨4h,粒径0.76 μm,η(oil) =60.06%.若研磨后先超声处理再液化,研磨1h,2h,3h和4h后油产率为80.73%,81.25%,84.27和82.63%,比不超声分别提高了20.77%,21.22%,24.25%和22.57%.  相似文献   

19.
面向21世纪的煤液化基础研究和工艺开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魏贤勇 《煤炭转化》1998,21(1):21-24
分析了煤液化基础研究与工艺开发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着眼于21世纪,强调了煤液化对我国国民经济可持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应从解决能源和化工原料来源问题两方面大力开展煤液化的基础研究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国际合作进行煤液化工业性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