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麦向优 《广东建材》2011,27(10):101-103
文章对城市变电站在新形势下对建筑设计提出的新要求进行分析,结合儒林变电站工程的实际建造实践,从节能、环保、智能、美观等方面,探索切实可行的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方法和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
居住区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计划任务和城市现状条件,进行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综合性设计工作。它涉及使用、卫生、经济、安全、施工、美观等几方面的要求。综合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住用地条件。  相似文献   

3.
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变电站选址定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发展日益加速,电力需求相应增长,对电力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即由供电企业和规划部门联合开展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为解决电力设施布局规划中的变电站选址定容问题,通过建立变电站经济容量、经济供电半径和经济个数等相关数学指标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变电站建设和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的变电站定容优化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覆盖圆”的变电站选址优化方法,并通过工程算例说明了选址定容优化方法的使用方法和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各地大中小城市用电需求十分旺盛,郊区变电站供给的电量已无法满足人口密集的城市需求,并且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发展飞速,由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大力开展,变电站的输变电设施占地与城市建筑间的占地发生了冲突.针对城市变电站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协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何刚 《中华民居》2012,(11):226-22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城市用电负荷每年在不断攀升,尽而对城市电网网架结构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变电站是电网建设的核心设施,变电站站址的选择也决定着城市电网网架结构。然而,变电站选址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风险,本文作者就此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这对我国变电站选址风险优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地下变电站成为目前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现实方案之一。探讨了地下变电站通风系统的合理设计,结合实际工程,提出了地下变电站模块组合式通风系统的布置方法,不仅保证了地下变电站可靠运行,而且节省了占地面积,降低了全寿命周期成本。  相似文献   

7.
变电站是电力传输的枢纽。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进程的日益扩大,市区变电站的建设数量日趋上升。变电站单体内部布置较复杂,受面积局限以及各楼层疏散通道要求,防火分区成为变电站建筑设计中的一大难点。浅析了变电站建筑设计防火分区方法以及常见问题,探究合理分区、优化格局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慧宁 《安徽建筑》2012,19(6):45-47
通过将整合思维引入城市户内变电站建筑设计研究,建立城市户内变电站建筑设计的目标体系,并对变电站建筑整合设计的主要方面:用地系统、围护系统、室内系统、结构系统、设备系统的特点和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力求对城市户内变电站进行系统分析,提高城市户内变电站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开始由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转向追求资源节约、追求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这就要求变电站建设要充分考虑占地、造价、建设周期、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同时,在经济的高速带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社会用电需求在不断增大,为了提高城市的供电能力,满足较大的用电负荷,必须要建设新型的智能的变电站.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迫切需要,我国部分城市开始兴建110kV装配式变电站.本文主要分析了110kV装配式变电站的特点,并对其建设中采用的新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城市变电站的防洪涝问题,调查研究了国内城市变电站防洪涝水平及不同地区的防洪涝现状,并对城市变电站具体防洪涝措施进行了总结。根据目前新建及已建城市变电站的防洪涝实际提出建议,为城市变电站的防洪涝设计及改造施工提供参考;对于变电站电缆沟的防洪涝要求,则设计了施工方便、防水效果好的盖板形式,可在变电站电缆沟的建设及施工改造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建筑、艺术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佑国 《新建筑》2009,(3):115-117
从词源学的角度讨论了建筑(architecture)、艺术(art)和技术(technology)的原意及其历史演变。艺术一词的原意是:人工之物、技艺与技巧,技术的原意是:系统化了的art和机械的或工业的arts。那种把技术和艺术对立起来,重艺术、轻技术,重建筑形式、轻建筑技术的倾向,实在是对艺术和技术的误读。技术包含科学和艺术两个层面。建筑实质上是一种技术,是按照科学的和艺术的原理与规则把物质的材料建造成房子(building)。所以建筑才解释为建造房屋的科学与艺术。在建筑、艺术和科学三者之间,技术是科学与艺术在建筑上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王舸 《华中建筑》2014,(11):12-14
结构表现历来是建筑形象设计的重要部分。建筑结构真实、清晰的"理性"表现,一直被认为是建筑表现的一种"原则"。日本仙台媒体艺术中心的建筑形象十分独特,网状柱、各层楼板和玻璃幕墙的结构表现,分别采用了"展示"、"隐藏"和"伪装"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形成轻盈、虚幻的整体效果。看似"非理性"的结构表现完全服从于建筑整体效果这一"目标",显示出清晰的"理性"逻辑。这种"理性"在实践中更加灵活而富有生命力,更适于建筑艺术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陈洋 《城市建筑》2014,(18):21-21
为缓解各部门所编制的规划之间的冲突,“多规融合”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当前“多规融合”主流思路及其局限性,重新聚焦于项目管理流程,提出了“宏观引导+底线管制+分布式管理”为核心的“多规融合”新思维。  相似文献   

14.
耿雪川 《山西建筑》2012,(32):24-25
历史上在不同时期提出过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多"与"少"的观点,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回顾现代建筑思潮的发展过程,对其在不同时代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less is more"这一观点对于新时代建筑设计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思明 《城市建筑》2013,(10):8-8,11
"城中村"改造作为广州市"三旧"改造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为解决城市环境日益局踀,城市土地价值与承载的功能不相匹配等问题。本文简单阐述了"城中村"改造建设管理模式的原则并介绍了目前比较成功的"以市、区政府主导,以村为主体,项目咨询单位协作"的建设管理模式,为成功推广"城中村"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坤喆 《城市建筑》2014,(18):53-54
随着城市发展建设阶段的不同,城市规划越来越多的从展示规划者雄心壮志的“大规划”转变为可操作性强、以人为本的“小规划”。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小规划”的特质又是什么?本文将通过结合本地实践项目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褚冬竹 《新建筑》2009,(6):102-106
在当代建筑学教育中,教学机构不仅要传授技能与手法,更应思考如何塑造富有潜力、素质全面的人才。在专业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传授"知识"之外加强对"设计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意识"是对待建筑学专业的一种超越"技能"的态度,可以分别从实际操作、创新超越、整体系统、开放吸收和综合感知等五个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双管混凝土轴心受压短柱承载力的进一步研究,结合本结构构件受力分析的实际情况,对双管混凝土在"内钢管"、"外钢管"以及"内外管之间的混凝土"面积分别趋近于零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后,给出了一种计算双管混凝土轴心受压短柱承载力的新方法,并推导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使得其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9.
史永高 《建筑师》2009,(3):5-17
“本性”和“真实性”是有关材料问题中观念性思考的重要范畴。“本性”更多是对于材料本身的思考.核心在于一物如何成为自己:而“真实性”则往往是对于建造中的材料的认识和讨论,其核心是一种材料是否可以模仿别的材料.还是必须在每一个方面尤其是在形式方面表达自己的独特属性。本文意在通过历史向度的考察和理论维度的思考.呈现材料“本性”与“真实性”的多重内涵以及介入它们的多重可能.并由此揭示二者的象征性实质.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含义上的相对性。对于“本性”与“真实性”性质的这一认定便就疏离了近现代以来的传统观念.更为看重人的因素的介入对于材料性质的显现所具有的意义。此时.材料的“本性”与“真实性”都不再绝对,从而为那种启蒙理性以外的认识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空白的设计     
刘谞 《新建筑》2014,(3):70-73
近年西部建筑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以身处新疆32年的建筑创作实践,揭示出西部建筑创作的阶段性、间隔性特点。通过具体阐述设计方法、空间认知、非既定理论这三个方面,试图提出以下几点:空间包罗万象,借助设计呈现出多样的形式:现代诸多建筑项目缺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非既定性”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它促使建筑师从“空白”开始,不断完善、充实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