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水利》2011,27(9):26-26
近百年来,中外学者一直在探讨黄土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立论达几十种。概括起来,有风成、水成及风化残积成三大类。不少学者认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经过风力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再经受水流等其他外力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黄土,逐步堆积成现在的黄土高原。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咸阳黄土高原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之一.该区域内黄土分布连续,地层发育完正,厚度大,具有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形态,大地貌与大地构造单位总是紧密联系着的;而咸阳黄土高原现在的侵蚀地貌,则是经过了古代侵蚀和现代侵蚀发育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黄土高原分布面积63万多平方公里,有耕地1.8亿多万亩,其中坡耕地占66%以上,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和黄土阶地5°以下的垣坪地有190多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10%。经调查,我省近二十年来已建成水平梯  相似文献   

4.
阎太白 《人民黄河》1993,(12):34-37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对其典型剖面不少单位已进行过详细研究。洛阳裂谷盆地中黄土厚度数米至百米,以往研究较少,但不少重要国民经济设施座落于该区黄土上,因此,对该区黄土的深入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1 剖面描述 黑石关黄土剖面(图1)位于河南省巩县黑石关火车站西南约200m的路堑北坡,剖面黄土厚度45m,顶面高程156m,底面高程111m。剖面底部黄土及古土壤,与下伏三叠系黄绿色砂页岩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5.
杨勤业 《人民黄河》1989,11(4):60-62
本文简述了黄土高原形成的地质背景,黄土堆积模式及分带,黄河水系的特点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历史时期植被的分布、人类活动引起的加速侵蚀,黄土高原空间范围及区域分异,小流域治理的意义,雨养农业、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等问题的初步研究成果的基本要点,并对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据文献记载,古代黄土高原到处是森林草原。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当时水土流失对黄河影响较轻。 秦汉南北朝时,黄土高原的森林面积不少于25万平方公里;唐宋时减为20万平方公里;明清时为8万平方公里。山西省吕梁山,唐代曾辟为林区,到明清时已残缺不全。其北的芦芽山,原来是“林木参差,干霄蔽日”,到明末已砍伐殆尽。晋北的雁门关与偏关之间,“山势高险,林木茂密”,明初被视为北方藩篱,但不到百年,山上的  相似文献   

7.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湿陷性黄土分布十分广泛,对于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筑坝坝基处理,山西省有许多成功实践经验。文中对几种常用方法及适用条件,进行了简要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8.
针对输水管道工程通过黄土高原可能遇到的黄土湿陷性问题,在以往研究较少的已灌溉厚层黄土区进行黄土湿陷性试验,研究范围由以往的黄土厚度不大于20 m的一、二级阶地扩展到黄土厚度更大的(50~60 m)三级阶地。通过野外大型原位试验,对黄土的湿陷深度、剩余湿陷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湿陷性的下界远不止10 m,在厚层黄土分布区黄土具有多级湿陷性。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黄土高原的第四纪环境,黄土特性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改善黄土高原植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降雨量少,分布不均,暴雨强度大;加之地形多山地高原,黄土结构疏松,抗侵蚀力弱,形成了易于侵蚀冲刷的地形。受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受到破坏,草原界线南移。缺乏水分是黄土高原植被难以恢复的首要条件,土壤水分亏损,形成干土层,致使人工林草难以成活。必须利用一切措施拦蓄雨水,提高雨水利用率,实施径流林(草)业,加强领导,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以改善和建设黄土高原的植被。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植物配置存在的关键问题,阐述了黄土高原的植物种类及水土流失治理中的高效水土保持植物种类与分布;在强调遵从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高效水土保持植被的选择与配置必须遵从适地适树、水量平衡、乡土植物、经济生态、密度调控和自然恢复等6项原则,列举了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丘陵河谷盆地区等不同立地条件类型适生树种林种配置模式;做到因害设防、除害兴利,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12.
王晓平 《中国水利》2005,(12):i001-i018
黄土高原——一片沧桑而充满传奇的土地。黄河母亲的召唤和曾经的郁郁葱葱,让无数炎黄子孙投奔到这里,黄河、黄土地养育了一方黄种人,也造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当岁月的风雨将这里剥蚀得千沟万壑、满目疮痍,他们依然对这片土地不离不弃。然而,黄河在流淌,黄土在流失,随着黄土一起流失的还有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的百姓的期盼和希望。这毕竟不是一片平凡的土地,无数的目光始终关注着这里的兴衰变化,再造秀美山川、重塑黄士高原一直是中华民族不变的期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g91年,在中国政府的邀请下,世行官员到黄土高原考察:广袤、…  相似文献   

13.
1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概况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是我国水土保持利用外资的第一个大型项目,是我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三峡工程”。该项目自1990年9月开始酝酿,1993年11月15日通过世行的正式评估,1994年6月7日我国政府和世行代表正式签定了贷款协议,10月3日项目利用外资启动生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涉及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四个省(区)的7个地(盟)、21个县(旗),总面积15559km3。项目实施期八年,从1994年至2001年。实施期间,项目区将新增治理面积54.66万hm2,期末治理面积将达8445km2,治理程…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淤地坝泥沙淤积规律,通过野外调查、典型坝取样并对样品进行颗粒级配分析,对黄土高原淤地坝泥沙沉积的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垂直剖面上淤积物粗细相间分布,具有一定层理;在水平方向上,坝前淤积物中粗泥沙明显减少;无放水工程的淤地坝坝前黏土层厚度较大,有放水工程时控制面积大的淤地坝淤积物较细;上下游淤地坝表现为上游拦粗下游淤细.  相似文献   

15.
黄土是一种特殊类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甘肃境内分布广泛.甘肃中部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厚度一般20~200m,兰州附近厚达409.93m,称世界之最.马兰黄土大都为中强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多属Ⅱ~Ⅲ级自重湿陷性黄土.水利工程总是在浸水条件下运行,而湿陷性黄土遇水后产生湿陷变形,使地面下沉、地基变形、承载力降低,工程地质条件严重恶化,影响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性,甚  相似文献   

16.
咸阳黄土高原泥流的形成因素及土壤侵蚀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咸阳黄土高原泥流的形成因素及土壤侵蚀类型周明(淳化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陕西淳化711200)咸阳黄土高原泥流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是咸阳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一种特异现象。本文从降雨、地貌和黄土的特性三个方面对泥流形成因素进行分析。1产生泥流的降雨...  相似文献   

17.
一、湿陷性黄土的形成及其物理力学性质(一)黄土的形成黄土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东北各省、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及新疆一带均有,尤以黄河流域最为广泛,其分布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黄土面积的72%.  相似文献   

18.
湿陷性黄土约占中国黄土分布面积的60%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厚度最大达30m左右。并具有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其湿陷性逐渐加剧的规律。对于土层较薄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但建筑物地基处理,基本消除基础已有土层的湿陷性,强夯是其常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人民黄河》2015,(11):85-91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综合表征植被覆盖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2000—2012年黄土高原1 km×1 km分辨率的MODIS NDVI影像数据,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各省(区)、典型流域和土壤侵蚀类型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措施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2000—2012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整体呈增大趋势,且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所差异。从空间尺度上看,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呈整体改善、局部退化趋势,植被覆盖增加了9.81%,尤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榆林、延安地区最为显著;从时间尺度上看,年际、春、夏、秋季NDVI呈增大趋势,冬季NDVI呈减小趋势;按省(区)来看,陕西省增幅最大(为0.47%),青海省增幅最小(为0.16%),山西、宁夏、甘肃、内蒙古分别增长0.38%、0.33%、0.31%、0.23%;按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来看,延河流域增幅最大(为1.14%),无定河流域次之(为0.59%),渭河流域增幅最小(为0.43%);按黄土高原侵蚀类型分区来看,水力侵蚀区植被覆盖增长率较大,风力侵蚀区则较小。NDVI增加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  相似文献   

20.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取得显著成效,1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万ha,每年累计减少水土流失6000万m3。10年来,总投资42亿元人民币用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3亿美元。这一项目的实施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