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分子动力学研究车辆跟驰特性,探索车辆需求安全距离及其应用模型构建.跟驰状态下,驾驶员不仅要考虑避免与同一车道前后方车辆发生碰撞,还要将侧向间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建立前导车处于匀减速行驶状态下的需求安全距离模型;研究分析侧向干扰因素的影响以及纵向间距和运行速度对侧向间距产生的影响作用,并建立侧向需求安全距离模型.运用试验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对需求安全距离的科学预测有利于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8)
针对城市内主支路相互交叉的错位交叉口严重影响城市道路网运输效率与车辆运行安全的问题,以双T型错位交叉口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设计速度下的节点间距值。首先,明确了错位交叉节点间距定义,考虑等待可插入间隙、换道条件判断、变换车道、减速停车及排队等候这5个相关因素,据此建立错位交叉口节点间距计算模型,计算不同设计速度下的节点间距值。其次,以翠华路错位交叉口路段为例,建立Vissim仿真模型,选取平均车辆延误、平均停车次数、平均停车时间及冲突次数为指标,通过Vissim仿真试验对比间距改进前后错位交叉口内交通流的运行特性。最后,通过敏感性分析,对比不同交通量负荷度水平下车辆延误、停车次数及停车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由所建立的节点间距计算模型计算所得的间距值能够满足错位交叉口路段车辆安全顺畅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6)
针对车轮非周期不圆(out-of-roundness,OOR)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半径偏差法建立了非周期不圆车轮模型,以径向跳动量作为评价非周期不圆的主要参数,设定不同的左、右轮径向跳动量差值,计算车轮非周期不圆径向跳动量差值对车辆振动加速度、轮轨垂向力等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左轮和右轮径向跳动量差值的增大,车辆临界速度降低,振动响应增大;随着运行速度的提高,径向跳动量差值会显著影响车辆运行平稳性;同时车轮径向跳动量差值还会显著影响轮轨垂向力和轮重减载率,当径向跳动量高的车轮在外侧轨道时,更易产生较大的轮轨垂向力,当径向跳动量高的车轮在内侧轨道时,更易发生车轮连续性跳轨。综合分析上述动力学特征,采用轮轨垂向力和轮重减载率作为判断径向跳动量安全限值的指标,地铁车辆运行速度为60km/h时,径向跳动量差值限制为0.4 mm;运行速度为70 km/h时,径向跳动量差值限制为0.3 mm。  相似文献   

4.
针对上海地铁运行引起地面振动的预测问题,应用振源模型计算不同车速对轨道基础的激振力,应用传播模型计算不同激振力输入下的地面振动加速度,建立了“地铁-隧道-土层”系统动力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地铁引起地面振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地铁车速增加,振源激振力和地面振动加速度的幅值均明显增大;地面上距地铁中心线30 m范围内各点振动加速度峰值随距地铁中心线距离由近及远呈幂函数形式衰减;地面振动加速度频率主要为低频振动,随着距地铁中心线距离的增大,高频衰减相对于低频更为明显;建议上海地区建筑尽量在地铁中心线20 m范围外进行规划,或采取降低设计车速、减轻车辆荷载、优化隔振措施等方法,减少地铁运行引起地面振动对地面建筑及居民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对燃气管道和轨道交通设置合理的安全间距是保障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措施之一,但是现有的相关规范和条例仅是给出范围,并没有规定其设置方法。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和评估模型。首先,分析燃气管道在全管径断裂时,对不同因素影响下的事故范围进行模拟计算;其次,根据模拟所得结果,拟合出高压燃气管道的事故影响范围表达式;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分析,对该计算模型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该计算与评估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出高压燃气管道的事故影响距离,为地铁交通网和燃气管网两个存在大量交叉冲突的系统提供技术支撑,保证二者运行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分析左转车辆对交叉口车辆运行的较大影响,研究利用左转车辆远引技术实现交叉口车辆左转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法。建立了左转车辆远引交叉口中央回转开口与主交叉口距离、中央开口半径和通道宽度几何参数的计算模型和公式,经实例计算,给出了有关参数和建议值。分析表明,左转车辆远引技术可以消除交叉口处车辆的左转,从而减少了交叉口信号控制的相位数,降低了直行车辆的延误,提高了交叉口通行能力和干路车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高架道路下匝道设置与地面道路的3种关系模型。以下匝道设置在地面道路中间、部分地面车流提前分流至匝道外侧这种模型为例,提出了下匝道前方有地面跨线桥的地面道路模型。嘉闵高架在曹安公路节点处设置的1对匝道,受净空限制,下匝道与前方跨线桥之间的间距仅120 m。根据交通流量预测资料,应用VISUM软件验算交织长度是否满足流量需求。结果显示,交织段交织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可以达到40 km/h,能够满足交织段的需求,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次要车流的左转和直行对交叉口车辆运行影响较大,特别是主路交通流量较大时尤为明显,通过次要道路车流远引的方式可以减少交叉口车辆冲突,有利于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分析了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适用条件与车流组织方法,以延误最小为目标,构建了远引回转车流掉头位置、远引车辆掉头排队车道长度、远引掉头处开口长度与宽度等关键几何参数计算模型,提出了次路远引交叉口延误和通行能力等计算方法。结合实例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仿真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可有效减少信号相位数和车辆平均延误,表明了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的交通组织方法对优化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规范对隧道和互通式立交间最小距离规定存在的不足入手,统计分析隧道与互通式立交间由于距离过短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基于交通流理论和概率论原理,建立考虑车辆加减速方式、驾驶员操作习惯等影响因素的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净距计算模型,得到不同设计速度、车道数情况下的最小净距取值。  相似文献   

10.
引入"路网服务水平"概念,建立不同路网服务水平条件下的交通网络总体容量计算模型;根据交通流基本参数速度—流量—密度之间的基本关系,建立不同服务水平下各级道路的车流密度计算模型;进而确定道路交通网络系统所能承受的车辆数以及交通系统所能适应的交通需求总量,并结合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给出了路网容量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1.
向守乾  李寿生 《山西建筑》2007,33(29):68-69
通过分析珠海市目前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城市交通体系发展的目标,就如何构建珠海市和谐交通提出相关建议,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实现未来珠海市交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武汉主城区交通瓶颈透视及科学规划管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崧  陈娴 《城市规划》2002,26(3):74-77
城市交通作为现代城市血脉经络与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密切相关。以武汉市主城区交通为研究样本 ,通过选取的几个瓶颈点的问题分析 ,阐明交通规划管理在其间起到的作用 ,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低效的城市交通管理的负面影响。最后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提出了武汉市交通科学规划管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构建均衡的城市交通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建国 《山西建筑》2007,33(9):62-63
探讨了城市机动交通模式引发的种种不良影响,提出在交通规划中应该协调构建各种交通模式之间的均衡发展,以使城市交通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4.
以长春站综合交通枢纽站前广场为例,对枢纽配套交通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具体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对火车站地区的功能需求,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确定各年限枢纽设施规模,结合火车站枢纽外部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了解决枢纽内部结构功能和各种交通模式间的换乘关系以及枢纽外部交通道路疏解的最佳方案,为我国大型交通枢纽站前广场的交通组织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应对大范围、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与人为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应急疏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急疏散情形下,通常采用交通规划方法来生成疏散指令以保障疏散过程平稳有序,指令内容具体包括疏散人群的出发时间、疏散路径、疏散目的地等。实施交通管理的目的,则是针对应急疏散过程采用各种交通管理措施,以提高出行者对指令的合理服从,并实现疏散效率的最优化。本文首先分析突发事件应急疏散工作机理,从应急交通规划、应急交通管理与疏散主体之间的关系出发,揭示出行者行为对于应急疏散交通规划、交通管理的制约与影响作用。其次,从数学规划、交通仿真以及疏散过程不确定性这三个方面进行建模,论述了应急疏散交通规划研究现状。接着,从交通流预测控制、交通信息服务和车道反向控制等方面,综述了应急疏散交通管理研究现状。最后,对现有应急疏散交通规划和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同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张彩丽  胡泊  叶蓬 《山西建筑》2007,33(7):51-52
从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普遍问题出发,回顾了郑州市城市交通发展历史;列举了郑州市的交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郑州市的交通体系及其应对策略;提出构建郑州市“绿色和谐”的城市交通体系的发展策略,以促进城市交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吸收借鉴了国外城市世博交通的经验,客观地分析了世博需求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并根据世博交通需求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区域差别化的交通策略,制定了交通流组织方案、明确了建设重点等,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了交通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18.
从区域角度思考广州城市交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的形成 ,使城市交通成为城市群范围内的网络概念 ,思考和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从区域角度出发。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首位城市 ,是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研究了广东区域交通特征及其对广州的影响 ,并提出解决广州城市交通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苏旭  袁树君 《山西建筑》2011,37(28):16-17
从当前小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了小城市交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管理、教育、组织、技术等方面提出交通管理发展的策略及建议,从而提高小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余明娟  刘欣 《山西建筑》2011,37(21):125-126
根据我国高速公路在交通量较大情况下连续上坡路段交通安全状况,对此路段交通安全保障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交通流特性,提出了高速公路大交通量下连续上坡路段交通安全保障设施的设置和交通安全管理设施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