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您的设计受到成本限制的时候,不妨回到设计的本源——“低成本景观设计”,本期专题将帮助您用低成本的预算挑战高品质的景观设计,希望能引发您对设计意义的思考,带给您不同的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2.
王夏歌(以下简称“王”):张老师,您好!您是绘画界有独特个性的画家。近年来,我们一直关注您的创作,也深知您创作的海底世界在国画界有较大影响。受《建筑与文化》杂志委托,想对您做一个访谈。首先想问问您是怎样进入绘画领域的?  相似文献   

3.
《景观设计》2011,(1):2-2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想找到一个展示前沿设计方案的平台吗?那么,现在就请您加入到《2011中国景观设计年鉴》的创作编辑!  相似文献   

4.
王夏歌(以下简称“王”):赵老师,您好,您是知名的美术理论家,在国画创作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我受《建筑与文化》杂志委托,就您对国画创作的主张做一个简短的访谈。我们知道,写意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但理论界对写意都有各自的看法。所以我想先请您谈谈您对写意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顾平  朱波 《建筑与文化》2016,(3):248-249
朱波(以下简称“朱”)顾老师,您好,深知您在国画创作方面很有造诣,今天就您的创作做一个访谈。请问您是从何时开始创作国画的?您在国画创作道路上最深的体会是什么?顾平(以下简称“顾”):我接触中国画比较早。我的父母都是师范学校毕业,母亲虽然是教数学的,但绘画也是她的特长;父亲教语文,书法却有“童子功”。作为家庭教育的潜在影响,我很早与中国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可是,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我的全部生活伴随时代节奏转移到了“国考”之中!接着是上学、工作。但对艺术的兴趣并没有因转学理科而泯灭。工作之余我参加了县文化馆的业余美术班,不仅跟着大家一起画素描、速写与色彩,还单独拜师学习中国画。两年后,在学员们的怂恿下,我竟然考上了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从此便正式步入中国画专业的学习。虽然后来读硕士、博士都是偏于绘画史理论研究,但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一直是自己的日课,从来没有放弃过。  相似文献   

6.
<正>1关于心灵景观范路:您在柏林Aedes美术馆的建筑个展以"会心处不在远"(Mind Landscapes)命名。在您的设计作品中,"心灵"(Mind)这一核心概念具有怎样的意义?朱锫:我认为建筑艺术体现了再创作的过程。建筑和绘画、戏曲等其他艺术一样,一方面有一个起源,另外一方面有一个创作过程。所以我将Mind Landscapes称之为"心境自然"。我认为,建筑的核心不是简单地表现自然,而是源于对自然的再创作过程。范路:重视"心灵"或"心境",源自您对中国山水画的研究。那么,中国山水画对您的建筑创作提供了何种营养?  相似文献   

7.
<正>孟俊峰(以下简称"孟"):王老师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访谈,从您的画面上可以看到,您的创作偏向古典写实画风,同时又有当代画家对当下的思考。您能够简要介绍一下近期的作品和创作思路吗?王强(以下简称"王"):这些作品是近几年创作的。古典写实技法与现代人的审美感受相结合是我这一阶段探索的主题。我在作品中不排除文学色彩,情节的制造是写实绘画的优势,也是我表达情感和观念的重要手段。少女与玩具系列的几幅作品表达了有关  相似文献   

8.
张神树:蔡德勒先生,您的建筑师生涯实际上开始于您在著名的包豪斯学院的学习。您早期的作品 ,无论在德国还是在加拿大都颇具典型的包豪斯风格,如在德国建于1949年的伦琴射线研究室(图1)。而1955年建于加拿大的乔治曼瑙老人公寓(图2)则具有相当浓厚的F.L.赖特的特点。中国建筑师认识您大多是通过多伦多伊顿中心(图3)。伊顿中心自从1997年落成以来. 每年吸引5000万游客,使多伦多市中心重新焕发了活力。伊顿中心和您在这一时期的另外一些作品标志着您的创作开始了新的一章。 E.蔡德勒:建筑一直处于不断…  相似文献   

9.
耿钧(以下简称“耿”):陈老师,您好!很有幸能就您的国画创作对您进行访谈。我感到您的画很有特点,我想知道的是您这么忙,怎么还有时间画画?
  陈国欢(以下简称“陈”):因为工作和职务原因,一直以来,我几乎不能完全地停歇下来一门心思地画画。在这一点上,我羡慕甚至嫉妒一些专职画家朋友,可以关起门来两耳不闻窗外事全身心地投入研习及创作之中。然而世俗的繁忙繁琐也未必坏,这可以考验我对画画的感情,考验我对画画的态度,也逐渐让我打消了艺术上的功利性。大家应有同感,身处当今社会大转型时代的生存环境中,身心常处于疲惫状态,需要自我平衡自我解脱。如何平衡如何自我解脱?很荣幸,我可以画画。由此我发现画画对我而言,不是可有可无,不是笔墨游戏,也不是博取虚名的载体和手段,而是种切切实实内心的需要。正因为内心需要,再忙我也会挤出时间画画。正如我在随笔《虚极守静》中所说言:“余作中国画三十余载,重自娱。平日俗务缠身,然痴好之,每有闲时便欣然命笔泼墨,乐而忘食。一管,一砚,一纸,一台,欣欣然矣。”总之,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处境之中,我作画状态就是:忙里偷闲、平衡心态、有感而画。  相似文献   

10.
A+C:近两年,您在公共艺术领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听说您最初是从事纯美术的创作,而现在更应该称您为公共艺术的实践者,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