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8)
针对车辆合流换道过程中出现交通流崩溃的现象,在进行快速路辅助车道长度设计时应考虑发生交通流崩溃的概率。基于传统可插入间隙理论的合流段长度计算方法,结合交通流崩溃发生的概率模型,建立基于交通流崩溃概率理论的辅助车道合流段长度计算模型。利用VISSIM仿真软件与传统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新的合流段长度计算模型的实践性和合理性,弥补了交通流崩溃现象对计算合流段长度的影响,可为快速路入口处辅助车道合流段长度合理取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描述车辆换道意图的产生、选择合适车道和实施换道行为的车道变换模型。运用车辆运动学理论,以换道车辆为目标,给出了目标车辆与邻近车辆的最小安全距离间隙接受模型和车辆换道实施过程的运动模型,并应用到程序设计中,利用基于VC++上建立的交通仿真系统动态地显示非强制换道行为的效果。与VISSIM软件基于规则的换道模型相比,加入驾驶特性的影响和优化原来固定的安全距离,研究结果相对更优。  相似文献   

3.
随着交通量的迅猛增长,快速路匝道影响区成为交通运行效率和安全的主要瓶颈.快速路出入口匝道通常采用右侧布置的形式,但受地面路况与施工可行性制约,也会采用左侧布置形式,对交通设计参数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航拍实地采集南京机场快速路的相关交通流数据,研究车道数量、加速段长度及渐变段长度等对合流区交通运行效率和安全的影响,得到左...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下快速路具有设计指标宽容性低、多点进出、交通组织复杂等特点。针对待建的城市地下快速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取地下快速路车辆运行数据是当前研究的难点。首先,结合城市地下快速路BIM模型,介绍高逼真驾驶模拟场景搭建过程及常见问题解决方法;随后,针对试验行驶路径、交通流量等要素制订驾驶模拟试验方案;最后,计算合理的试验样本数,利用试验获得的数据,提出驾驶模拟数据分析流程与方法。为了充分探究驾驶模拟仿真试验设计方法,通过驾驶模拟手段获得城市地下快速路驾驶行为数据,可为地下快速路驾驶行为特性研究、安全性评价及运营管理策略制订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在常规换道基础上提出新的换道形式,即为交叉换道;基于车路协同技术,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交叉换道最小安全距离,确定最小安全距离公式,并考虑通信延迟因素修正最小安全距离;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界定安全区域和非安全区域.仿真结果表明在车辆换道过程中,最小安全换道距离与换道车辆的加速度、换道时间和换道车辆与周围车辆间的相对速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8)
研究驾驶员的换道行为对交通安全有重要的意义,而不良情绪下的换道行为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深入研究情绪影响下驾驶员换道行为对进行交通系统微观仿真,及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汽车安全驾驶预警系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一般情绪心理、驾驶员情绪、驾驶员换道决策行为和驾驶安全预警系统等相关研究现状,并指出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给出关于驾驶员换道行为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城市互通立交交织区由于车辆间的相互影响复杂、车速稳定性较差,成为了制约交通安全的瓶颈路段。为明确城市互通立交交织区的交通运行特性,利用交织区多人模拟驾驶试验获得的车辆轨迹数据,从速度、跟驰和换道行为表征交织区运行特性。首先,根据上海市北虹立交建立互通立交BIM模型,并基于Unreal虚幻平台进行交织区真实交通流场景还原;其次,制订交织区多人模拟驾驶试验方案,获取交织区多个车辆的轨迹数据;最后,分析交织区的速度特性、车辆跟驰特性、车辆换道特性,揭示交织区车辆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互通式立交在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中得到广泛应用。出入口匝道车辆的合流与分流都会对主线车辆产生明显影响,导致出入口匝道处是城市道路事故多发段。本次探讨将重点从出入口匝道的线形设计、视距条件、出入口的设置、交通组织等方面分析探讨,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地下干道出入口地面衔接段的通行能力和运行安全,提出一种衔接段最小长度模型。考虑到出入口坡度、交织区换道次数、"黑白洞效应"以及交通流量对出入口路段行车安全的影响,采用运动学及交通流理论,构建地面衔接段最小长度模型,包括受黑白洞效应影响的视觉适应段长度、地面交织段长度和排队等待段长度的计算模型。以上海市北横通道(东段)新建路出口为例,基于VISSIM软件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地面衔接段的最小长度模型有效。将衔接段各组成部分的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产生交通拥堵的"瓶颈"路段,并从减少换道次数、控制匝道流量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车辆多自由度驾驶仿真平台,采集车辆运行状态参数的相关数据.在不同维度的特征集和多个样本时窗状况下,运用随机森林决策树方法连续识别驾驶员的换道行为.对比分析识别效果,得出车道偏离量、车辆加速度、方向盘转角、方向盘转角速度和方向盘力矩参数,能够有效反映车辆的运行状态,换道识别率可达93.92%,平均可在驾驶员换道操作后0.04s、在车辆过车道线前2.38s识别出驾驶员的换道行为.通过驾驶员行为数据的换道识别效果,可以得出驾驶员的个体差异影响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车辆多自由度驾驶仿真平台,采集车辆运行状态参数的相关数据。在不同维度的特征集和多个样本时窗状况下,运用随机森林决策树方法连续识别驾驶员的换道行为。对比分析识别效果,得出车道偏离量、车辆加速度、方向盘转角、方向盘转角速度和方向盘力矩参数,能够有效反映车辆的运行状态,换道识别率可达93.92%,平均可在驾驶员换道操作后0.04 s、在车辆过车道线前2.38 s识别出驾驶员的换道行为。通过驾驶员行为数据的换道识别效果,可以得出驾驶员的个体差异影响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宁波市北环快速路西起前洋立交收费站,东至世纪大道,全长16km,按"高架快速路+轨道交通+地面辅道"布置。其中高架快速路和轨道合建段长6.95km,设一体化轨道交通车站4座(含双层存车线及折返线站一座)。北环快速路主线高架与地面辅道均按双向六车道标准建设,主线设计车速为80km/h,地面辅道设计车速为50km/h;轨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快速环路主、辅路与进出口交通流特性,阐述了城市快速环路的交通运行特性,探讨了主辅路间的影响规律,并以佛山一环为例,在交通调查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基本路段、主辅路分合流区、主辅路进出口的交通特性,得出了快速路主辅路衔接的交通流规律。  相似文献   

14.
陈政名 《重庆建筑》2021,20(2):21-23
城市快速路作为长距离、大容量的通过性道路,兼顾了服务地块功能,是缓解交通瓶颈、提升整体路网服务水平、提高人均道路占有率的利器.为保证快速路交通功能的充分发挥,合理控制出入口间距、降低出入口范围的交通延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查阅相关规范,发现城市快速路对于出入口间距的要求与公路存在一定差异性.该文针对城市快速路出、入口最小间距展开研究,结合公路规范要求及计算模型,通过分析城市快速路与公路的差异性,提出了减小城市快速路连续出、入口对主线交通流影响的建议,可对今后快速路的设计、运营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城市快速路施工期占道影响大、工期时间长的问题,采用交通仿真模拟技术对交通组织方案进行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对拥堵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优化建议,为交通组织方案的可行性提供支撑。首先采用VISSIM交通仿真模拟软件对城市快速路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仿真模型的构建;其次,依据仿真模型进行交通仿真模拟,对服务水平较差的路段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最后,根据优化建议对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前后的方案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为城市快速路施工期间交通的高效运营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6.
CJJ 129—2009《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对匝道出入口间距的要求很高。对于大城市,当与快速路相交的横向道路间距较小且主线多处设置驶入或驶出匝道时,匝道出入口间距往往难以满足规程要求。以郑州西三环高架快速路设计为例,提出运用集散车道及合理的交通组织设计来确保主线交通流的连续性,同时可满足主线匝道出入口间距的规程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转换交织区的复杂性,以某高速公路与城市快速路市政连接线工程SE匝道为例,结合交织区的交通流向、交通出行需求等特点,从物理空间分离的角度,研究了城市复杂路段与快速路衔接交织区域的优化方案,并基于HCM2010提供的模型,计算和评价了优化前后交织区的车流密度、服务水平及工程措施,为其他高快速路转换衔接交织段的交通组织和工程改善提供了一种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以分布参数为基础,以壳管式换热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稳态仿真模型,以R124为制冷剂模拟实验工况,并分别对蒸发器和冷凝器的进出水温度及蒸发侧和冷凝侧的换热量进行了测量,对比分析了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换热器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凝器、蒸发器出水温度的仿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偏差分别在±2.5%和±3%内;蒸发侧和冷凝侧换热量的仿真结果最大偏差分别为1.72%和-5%;冷却水进水温度每升高1℃,冷凝侧换热量降低1.37%;蒸发器出水温度每升高1℃,蒸发侧换热量减小5.17%。  相似文献   

19.
汤震 《中国市政工程》2021,(2):8-11,121
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与下游交叉口归纳成3种交通组织方法,即常规交织布置、车道转向置换及交替放行控制。利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提出城市快速路典型衔接交织段的延误计算公式,可对交织区运行延误进行量化计算。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3种方法的运行效果进行比较,提出快速路出口匝道设计和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桥面整体施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工程概况 东南半环海河大桥为城市快速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横跨海河,是一座贯通河东与河西的桥梁,建设主线为黑牛城道—海河—津塘公路高架桥,建筑面积为64000m^2。我项目部承接横跨海河的二合同段,建筑面积为13330m^2,起止墩号为A36-A50与B37-B51,非机动车道桥面宽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