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许多城市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积极推进TOD发展策略,促进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一体化。文章在借鉴国外TOD效能评价指标及方法的基础上,基于“5D+”视角构建了由8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将指标原始数据归一化后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进而形成可以测度每个城市轨道交通站点TOD效能的综合指数的评价方法。文章对深圳市的116个站点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全市层面城市轨道交通TOD效能分布图以及每个站点的效能特征雷达图。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不同区域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发展情况,作为制定城市TOD空间政策的基础,也有助于识别各个轨道交通站点在TOD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
伴随我国城市治理的精细化转型,基础设施更新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其中轨道交通站点附属设施更新成为城市空间品质和服务效能提升的有效途径。以上海市轨道交通345个站点为样本,首先采用客流时序数据对轨交站点进行分类;其次构建便捷性、开发度和舒适度3个维度多个指标的人本尺度评价体系,筛选具有更新需求的站点类型;最后通过应用站点特征指标研判具体场景,提出相应更新策略。实现多源数据支持下的轨交站点附属设施更新研判方法,以期为精细化治理视角下轨交站点附属设施更新提供有针对性的导控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对轨道交通站点用地的开发内容和开发方式进行分析,进而对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综合功能的布局原则、开发方式进行探讨,并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站点的现状,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4.
卢源  刘晓刚  姚胜勇 《华中建筑》2011,29(12):70-81
促进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发挥轨道交通车站地区的综合效益已经成为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本文以北京市轨道交通9号线花乡站站点周边地区的整合设计竞赛方案为例,对基于轨道变通站点的地区规划设计中关键问题进行剖析,借鉴TOD理论,从规划设计的层面,对站点周边和站点核心区设计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轨道...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具备"节点—场所"的双重特性。研究结合南海区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六站点周边(上盖)建筑概念方案设计,尝试提出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节点—场所"双重特性的规划设计思路,通过从与公共中心耦合的角度分析轨道交通站点在城市和交通链中的功能定位、从轨道交通站点的多重属性优化用地交通布局以及不同空间尺度下用地空间形态调控三个方面的规划设计实践,探讨实现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社会、经济和空间等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值轨道交通快速发展 的关键时期,城市轨道站点地区是影响城市 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土地空间利用效率、提 升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地区,因此对轨道站 点的周边地区规划研究显得尤为紧迫。本文 选取了重庆轨道交通的六个中心型站点作为 研究对象,使用GIS对站点周围800 m范围进 行矢量化绘制,获取基础的量化数据。分别 针对站点地区的空间效率以及空间质量的建 立客体紧凑度和主体紧凑度评价指标,对每 个站点的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进 一步从宏观层面研究不同指标结果的影响 机制,发现地理环境、区位因素、功能定位 和发展模式是站点地区空间形态的主要影响 因素。最后提出轨道站点地区空间的优化策 略,为轨道站点地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选取换乘距离、安全性、换乘环境、等候时长、换乘信息、换乘公交站点及公交线路总数等评价指标为参数,建立了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站点灰熵模型,其计算结果能够直观地对轨道交通站点换乘的便捷性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郊区轨道交通站点的有效接驳是提高轨道交通站点覆盖范围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上海郊区轨道交通建设的经验,首先从定量的角度分析轨道交通站点步行、自行车、公交和小汽车四种方式的接驳特性;然后从定性的角度研究四种接驳方式的接驳特征;最后结合用地特征,研究郊区居住型站点轨道交通接驳问题,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轨道交通的接驳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及站点综合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雁 《时代建筑》2009,(5):30-36
文章介绍了上海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发展变化概况,同时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综合开发进行分析,对站点周边综合开发的方式、布局原则进行探讨,并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站点现状,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发展中轨道交通成为提升城市运载能力,减少土地占用,提升交通运行质量与效率的重要保障。但同时存在轨道交通在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给政府带来极大财政压力的问题。TOD属于绿色发展体系,将该模式应用于轨道交通站点中,能确保轨道交通的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引导轨道交通的绿色开发。TOD是城市格局优化、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轨道交通站点全面发展,满足市民个性化生活需求的关键。以TOD为切入点,在实际案例中研究轨道交通站点TOD综合开发创新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南翔站和龙华站两个实际项目的比较分析,归纳出步行系统设计的重要性,总结以步行系统为导向的商业空间设计方法,希望能为全国大范围轨道交通建设中的站点综合开发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传成  甄建  周怡 《城市建筑》2014,(10):115-117
轨道交通配套换乘设施布局和规模的合理性是影响换乘效率的主要因素,不同区域的轨道交通站点在客流特征和换乘方式上存在差异.本文基于对上海市轨道交通站点换乘状况的调查分析,通过划分城市不同区域轨道交通车站的类型进行特征研究,分析配套换乘方式的特性及其影响要素,最后以武汉市轨道交通为例,针对不同类型站点的换乘特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提出设计和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建设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以上海市为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研究的主题,首先回顾了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已有研究,并以上海市为例用特征价格法、方差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轨道交通的影响范围和包括邻里、建筑及区位等综合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不同的城市圈层影响房地产价格的要素各不相同.从城市中心地区向外围,轨道交通站点的影响范围逐步扩大,距站点距离对房地产的价格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上海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土地使用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上海市为例,实证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的影响.调查了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和三号线48个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的性质和土地开发的强度,分析了各条轨道交通对土地使用的整体影响和距轨道交通站点距离的远近对土地使用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建设时期的不同,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不同,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由于对站屋附近土地使用的控制,在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地区的土地使用特征有悖于城市土地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现象,比较轨道交通对土地使用的影响发现影响作用逐步降低的现象.另外,为了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双向运能,城市空间结构与轨道交通网络布局要相互协调,避免出现过度的双向客流不均匀性,目前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和规划控制需要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5D"维度指标来自赛维罗等关于美国建成环境对交通行为影响的研究,是TOD建设与研究的重要参考。随着更多国家对TOD效能评价展开相关研究,尚需结合更多的实证案例研究结果验证其适用性,以更好地指导TOD的建设与研究。本文对TOD效能研究的英文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影响TOD效能的建成环境指标及其关联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需要重点关注的6个维度37个指标,并进一步从"5D+N"维度探讨了轨交站点区域TOD建设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特征为切入点,在哈尔滨的轨道交通站点实证调研基础上,通过对同一站点不同环带以及不同年份相同环带各种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揭示TOD模式下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效能的规划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国内各大中城市正在掀起的轨道交通建设高潮,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通过从效率向效能转变的认识,归纳城市轨道交通效能的评价因素,并从规划角度提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效能的规划对策与建议:首先是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联动效应;其次要加强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使用的协调互动关系;再者是注重轨道交通车站地区多种交通方式无缝接驳.以供我国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站点对于站点片区的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建设,国内一些城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轨道交通路网体系,本文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为例,选取其中建设较为成熟的19个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及站点地区,研究其与深圳市城市规划的布局关系,并收集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情况,利用多维尺度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的站点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站点的综合开发模式被认为是轨道交通站点开发的理想模式。通过总结香港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的成功之处,针对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开发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实际,并借鉴“香港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开发的适用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随着绿色TOD模式研究的不断推进,学者们对轨道交通是否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展开了广泛探讨。该类研究主要以城市或区域等宏观尺度为对象,而忽略了轨道交通对沿线及站点等微观地区的影响。文章以武汉市6条轨道交通线路的站点为例,评估轨道交通对站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探讨TOD模式指标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TOD模式优化策略。结果发现,轨道交通对多数站点空气质量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不同站点间的影响差异较大。站点地区的工业用地占比、绿地与水域占比、土地混合度、容积率等因素与空气质量具有相关性。高水平的土地混合,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空气质量;开发集聚度越高,城市越紧凑,空气污染改善越明显;合理的交通接驳方式,减少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可改善空气质量。因此,应通过高水平的土地混合、紧凑的空间形态、完善交通接驳等措施,优化轨道交通TOD建设,提升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