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南站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北京南站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设计,包括方案选择、负荷计算、系统配置、运行策略、节能分析等。认为使用燃气内燃机比燃气轮机更具优势,建议在电力并网前提下采用以电定热原则确定系统设备容量配置。  相似文献   

2.
朱奋飞 《暖通空调》2012,42(10):100-103
介绍了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发电设备容量确定的常规思路,结合石家庄某项目,基于全年逐时负荷,按以热定电与以电定热的思路分别确定了发电设备容量。通过分析发现:全年逐时动态冷热负荷的分析十分重要,不仅是确定设备容量的需要,也是分析运行成本的需要;确定发电机容量时需要合理选定发电机的开机时间。  相似文献   

3.
康书硕  李洪强  蔡博  胡姗  张国强 《建筑科学》2012,(Z2):255-259,265
为平衡冷热电联供系统中负荷变化,解决冷热电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对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的运行方式进行了优化选择。根据系统规模及容量,选择燃气轮机作为联供系统的原动机,同时选用了冷热电联供系统常用的两种运行模式:"以热定电"和"以电定热"。本文从热电输出和燃料消耗量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联供系统在两种运行模式中的性能差异,通过冷热电联产公式计算及Aspen Plus软件建模分析表明:当实际的热电输出等于终端的热电需求时,其最佳热电比HPR为1.75;当热电需求比在1≤HPR<1.75区间时,"以热定电"为最佳的系统运行方式;当热电需求比在1.75相似文献   

4.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发电机组容量的选择对三联供工程的经济性、节能性有很大的影响。在《燃气冷热电三联供供技术规程》中只作了原则的规定。本文提出通过冷、热、电年负荷延时图计算冷、热、电平均负荷率,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的推荐值,此时,在全部运行时间内,发电机组均处于满负荷状态下,然后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燃机的性能,采用热电平衡方法确定燃机装机容量。提出通过设计日冷、热、电负荷计算出冷、热、电的最大装机容量。提出通过夏季、冬季、过渡季的冷、热、电负荷计算推荐合理的运行策略,提出通过能量平衡计算三联供系统的年平均综合利用率和三联供全系统的节能率。通过实际工程的应用,说明该方法是合理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4,(11)
城市夏季由于大规模应用空调出现电力高峰,冬季应用燃气采暖出现天然气高峰,季节性峰谷差异降低了设备与管网的利用效率,加大了运作成本。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的应用有效减少了高峰用电负荷,弥补了不足,其可以科学平衡能源应用负荷,对资源配置进行了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应用条件,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设计,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管理,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应用结果,燃气冷热电三联供节能分析。  相似文献   

6.
近期,中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建筑冷热电三联供系统(BCCHP)推广,要求在制定分布式能源气价时,应体现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削峰填谷的特点,给予价格折让.目前,中央和地方尚未出台针对建筑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天然气的统一价格.以系统年总费用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建筑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经济优化模型,通过LINGO软件对模型求解,获得最合理的系统配置.以上海某超高层商业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开发的优化模型,分别获得不同天然气价格条件下三联供系统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参数,探讨天然气价格变化对建筑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设备容量配置、年综合能源利用率及经济性影响,提出合理的适合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天然气价格.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热电联供系统与分供系统能源转化模型,分析了联供系统节能的条件,并针对负荷预测不准造成设备匹配不合理的问题,以项目供暖期实际热电消耗量为基础,采用"以电定热"的方式确定了联供系统的容量配置,通过建立供暖期运行能耗函数,求得整个供暖期的运行能耗.结果表明:采用热电联供系统运行成本可以节约11.1%,设备增益投资回收期...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地区一幢典型五层住宅建筑热、电、冷负荷需求为计算基础,分别计算了基于热气机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和传统冷热电分供系统的一次能耗率、全年净收益以及投资回收期,验证了三联供系统的节能性和经济性。分析表明热气机余热利用率和能源价格是影响该三联供系统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详细阐述了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技术原理,分析了其积极作用,并结合国内外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发展现状,详细论证了制约我国冷热电三联供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涛  张旭 《上海煤气》2014,(1):26-29
详细阐述了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技术原理,分析了其积极作用,并结合国内外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发展现状,详细论证了制约我国冷热电三联供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基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建筑逐时冷热电负荷计算,利用De ST软件和热电冷联产系统负荷模拟计算[1]中的电负荷模拟计算方法,计算全年逐时冷热电负荷变化,计算热电比和分析模型冬季供暖及生活热水负荷变化,找出单一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负荷缺口,同时对太阳能热利用系统进行简要分析,从而提出尝试利用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与冷热电三联供系统集成的形式来实现系统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国内外对LCNG冷能利用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设计了一种LCNG加气站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该系统包括LCNG气化站系统和冷热电三联供系统。LCNG气化站系统包括LNG储罐、抽风机、LNG-冷媒换热器以及CNG压缩机;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包括冷媒-制冷剂换热器、冷媒储罐、发电机、废热回收装置、充电桩。LNG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抽风机、LNG-冷媒换热器、冷媒储罐、冷媒-制冷剂换热器,再通过制冷循环将冷量传递到室内。本系统的有益效果是:LCNG气化站系统耦合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天然气用于发电,产生的电能供充电桩使用,利用废热回收装置收集发电产生的热量,用于预热燃烧室入口端的天然气,提高发电效率;利用废热回收装置收集的热量加热LNG,使之转变为天然气,替代水浴式加热器的使用,起到节能的效果;本系统可以与传统的石化加油站结合,实现"油气电非"的综合使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介绍了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能量梯级利用的形式,并从当下的环境情况和能源消费情况分析了发展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必要性。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进行经济性分析,得出天然气气价对三联供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冷热三联供项目运行的经济性受天然气价格、电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天然气价格一般执行固定单价,而电价执行峰谷平电价,所以不同电价时段三联供项目的盈利能力不同。当天然气价格一定、电价低到一定程度时,三联供项目可能不仅不能盈利,反而亏损。因此有必要确定一个盈亏平衡电价,以方便地指导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项目运行,确定项目最经济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刘蕾  周萍  李鑫 《建筑节能》2013,(1):29-30
以供能面积为10万m2的办公建筑为例,建立了分布式能源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供能方案,并制定了运行策略。在此基础上,对供能方案的能源利用率、环境效益和经济性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常规供能方式(分别用市电、电制冷、燃气锅炉供电/冷/热的方式)的对比,总结了采用分布式能源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的特点与优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热跟随模式(FTL)、电跟随模式(FEL)、混合跟随模式(HETS)以及LP优化模型下的全年运行费用进行了计算对比,并对各种运行策略下影响三联供系统全年运行费用的主要因素(原动机容量、电气价比)做出了相应的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数据中心项目的适宜性,并以具体的项目为例,对数据中心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几种运行模式作出比较、分析与优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推动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在寒冷地区的应用,提出使用遗传算法对寒冷地区的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在系统配置、设备容量、运行策略等方面进行优化研究。与常规的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相比,在系统中加入了电制冷设备,把电制冷提供冷负荷比例、发电装置、补燃锅炉等设备容量作为优化变量,其次,把年度总成本、年度可再生能源消耗、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目标函数,构建了结合天然气化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优化模型。分析得到了系统在经济、能源、环境性能达到最佳时系统的设备配置和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19.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已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本文以苏州某CBD区域建筑为例,基于相同类型建筑实测数据,获得建筑冷热电8760 h逐时负荷曲线,并基于此提出一种简单新方法(最大面积法)确定三联供系统最佳容量,分析了该CBD区域建筑导入三联供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逐时热负荷曲线采取"最大面积法"确定的CBD建筑三联供方案有较好的一次能源利用效率(超过50%)和经济性(静态回收年限小于5年)。  相似文献   

20.
在对建筑进行冷热负荷计算时,传统的负荷计算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建筑冷热负荷的逐时变化情况。冷、热负荷的逐时数据影响着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设计原则的选择、方案的配置及相应的运行策略。为研究社区分布式联供系统的最佳设备容量,在分析建筑动态负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系统的成本节约、节能和环保性,确定了基于年度总成本节约率一次能源节能率和二氧化碳减排率三个评价指标的多目标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