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创新理论的研究与梳理,认为创新空间理论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还处于萌芽状态。作者结合国内外城市创新空间案例,总结出当前的创新空间主要存在校区主导、园区主导和校区园区双主导三种创新空间模式,并从"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空间发展的理论模型,认为校区、园区和社区是城市创新的主要空间载体,三区融合是推动城市创新的关键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三种典型的创新空间模式:圈层发展模式、园区社区化发展模式与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边缘城市是美国郊区化的产物,产业园区是我国拉动经济和拓展城市空间最重要的载体,两者都是新形势下城市发展演进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通过对美国边缘城市的现象观察及其与我国产业园区的比较研究,从城市、区域、网络三视角,提出产城融合化、功能复合化、环境品质化、城镇体系化、数字智慧化等基于边缘城市理论的产业园区规划策略,并以中国-泰国崇左产业园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将边缘城市理论运用于城乡规划实践。同时,立足"边缘城市=边缘+城市"解构,提出边缘城市的核心在于"城市"——立足职住平衡的城市功能中心化;活力在于"边缘"——立足网络协同的多中心城市区域形态格局建构,并指出边缘城市依托规模互借协同效应,促进城市形态沿单中心-多中心-城市群演替、空间结构沿等级化-(扁平化)网络化-一体化演化,已成为城市区域走向多中心网络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兴生长点或战略性支点。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否成功与创新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本文国绕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空间的组织,以杭州为例,从区域创新视角论述了杭州与北京、上海、深圳等主要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特色,从城市创新视角论述了杭州在校区、园区、城区、景区不同要素主导上各具特色的创新生态群落,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从创新系统视角论述了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相关因素,包括创新平台的建设方式、创新空间的组织方式等,为创新型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翟俊 《规划师》2012,28(9):71-74
研究以"统筹城市开发空间系统发展"为出发点,运用协同共生的原理,将市政的灰色基础设施、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进行协同整合,进而成为一体化的景观基础设施;从综合协同、整体协同、战略协同和共生共存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前瞻性景观基础设施的新范式,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各要素之间形成功能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整体,实现区域内生态网络、交通网络、户外步行网络一体化运作的景观基础设施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5)
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培养特色化、差异化人才,是破解高等教育同质化、增强地方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无锡太湖学院以"能力输出为导向",以"本科水平、一专多能"为培养目标的"专、精、特、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特色化、差异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进入50%城市化率[1],当今城市化已从单纯增量的方式走向质和量共同增长的稳定发展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对城市土地利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从"经济要素"走向"经济板块",从"城市汇合"走向"城市突围",从"行业经济"走向"联合综合经济",从"经济结构"走向"经济板块空间结构"这些都是为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实现有"质量"城市化的必要转变。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骨架之一,并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别是城市经济板块结构。本文在深入研究典型城市核心轻轨站点经济板块空间结构形成规律的基础上,以南宁市大学站、航洋国际站和朝阳站为研究对象,对地铁经济板块空间进行空间优化与设计。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垦区与地方区域呈现互相嵌套的空间格局,形成若干"垦地混杂区",区域内错综复杂的空间关系加之垦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制约着垦地协同发展进程。文章以九三—嫩江"垦地一体化"共建为例,分析了垦地混杂区的特征,反思了"垦地一体化"共建模式的问题,引入多层级治理理论,基于利益协同、管理协同和空间协同构建了垦地混杂区协同发展总体框架,并结合共建试点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从多层组织与管理、空间规划、垦地合作与利益均衡等方面提出垦地混杂区的协同发展机制,以期为垦地融合发展政策制定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金隅集团与媒体联合调研采访活动"的主题,是近两年所有参与调研采访的媒体人共同提炼的——什么是金隅转型模式?对比国家的大政方略与宏观经济的调结构,无论是产业功能转型,还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北京金隅不是步步跟得上,而是步步走在前。多年来,金隅集团致力于建材制造业的社会功能转型升级,从单一的建设服务,转型为"政府好帮手,城市净化器";金隅集团还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在建材行业率先创新"水泥窑协同处废",推动水泥产业与环保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12)
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是高校顺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极为重要的保障。面对新时代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地方高校亟需直面问题,树立"开放、多元"的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健全市场准则主导、深度融合联动的产学研协同共构机制,构建"产—学—研—创—服"全链条融通的联合体,推进产学研协同共构、全链条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何明俊 《规划师》2013,(12):17-21
协同学理论蕴含大量的关于系统有序变化的启发性的论述。研究将复杂的城市系统简化为一个概念模型——"假想城",引出城市系统在空间分工和社会分层所需要进行城市协同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协同学中关于促成复杂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三个基本原理来分析城市协同,提出可采用公共协商作为城市规划的协同机制,以实现城市和谐,化解多元利益的空间冲突。  相似文献   

11.
朱凯 《城市规划》2015,39(3):49-53,64
选择城市创新空间研究的中微观视角,基于城市创新活动基本单元的布局特点,确立城市创新空间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并梳理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针对现阶段城市创新发展中出现的"新一代园区"现象,总结城市创新活动基本单元的空间组合与功能关联需求;引申并明确城市创新网络体系构建进程中由"组"到"织"的两步走演绎逻辑与脉络。  相似文献   

12.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土木工程人才培养需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产学研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2009年至今的土木工程教学工作,探索并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需要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专业及技术需求。只有校企携手构建一套集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才能有力推动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三个案例均具有"城市之中、山水之间"的场地特质,为了打造高效、创新、有机的"科学共同体",运用源于自然和中国传统的模件化思维,通过自上而下的结构秩序设计和自下而上的模件组合设计,力争建构系统性的创新型校园。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产业园区已从原先的单一园区逐步转变为城市综合社区,这些园区面临着功能转变、产业转型、环境提升、活力增强等诸多难题和现实诉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的内涵增长和创新发展,需要通过更新和提升,促进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发展活力和改善人居环境。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结合道路功能及景观的提升,进一步聚焦线性开放空间、区域植物特色、提升现代化道路设施等内容,确定了"三个转变"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发展转型背景下产业园区道路功能及景观提升提供思路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回望通州     
<正>2014年2月,习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要"结合首都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千年大计、国家大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0,(10)
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新冠疫情之后,东北区域急需反思在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的治理短板,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排头兵,创新谋发展"的引领作用,构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实施"政校企"协同长效发展机制、"产学研基地"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资本与创新"融合注入经济新动能、"日、韩、俄"多边合作创设新局面等措施,对于助力东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同市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具有园区建设分散、煤炭及采矿占比偏高等特征.以都市区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从园区发展阶段和问题特征入手,提出区域错位发展、内部能级提升、转变引进模式、统筹空间布局四大发展策略,并从总体布局模式、生态安全格局、产城一体化布局、产城职住体系、空间支撑体系5个方面提出空间一体化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经济一体化和自然生境一体化为特征的"双重全球化",既显示出世界城市秩序互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显露出全球范围内发展的更大不确定性和极限约束。阐述了"双重全球化"秩序中浮现出的新发展阶段的城市空间、自然生境和文化重塑等新命题的相互关系。并以系统整体的视角,解析在双重全球化约束下形成的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助推力和"第三种作用力"——粘滞力对城市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辨析区域创新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利用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在2009—2018年的属性数据与关联数据,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测度长三角各市的创新能力与一体化发展水平;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探讨长三角区域创新和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演进特征。总括而言,研究时段内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趋势较好,但各市创新能力仍偏低,致使区域内创新和一体化耦合协调程度相对较低;空间格局演化方面,长三角各市创新能力和一体化参与度的耦合度变化较大,而耦合协调状态呈现出长三角核心地区较高、安徽省边缘城市较低的状态,总体上是在核心城市上海和各中心城市引领下向着区域协调均衡的格局演进。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投入合理配置、创新产出高效共享、创新环境协同优化等建议,以期对长三角区域创新和一体化协调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地下空间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解决城市病、促进城市韧性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阐述了“全功能、全要素、全过程、全深度”的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内涵,深入剖析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问题,认为存在治理体系还需完善、规划引领作用还需加强、综合利用还需持续推动的问题,指明了以轨道交通、综合管廊为触媒的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化、协同融合开发路径。最后,提出了全面开展地下空间综合地质调查、加速推进地下空间治理体系建设、尽快构建地下空间协同规划体系、加快构建地下空间科技创新体系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一体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