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回顾上海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历程,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发展缘起和长期的管控缺失造成了这一地区拼贴式的功能结构和城乡混杂的空间风貌,由此带来了社会管理、经济绩效、城镇功能上的一系列问题.基于问题导向,分析边缘区空间发展机制,提出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土地经济发展动力、精细化规划管控方式等发展策略,为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区发展的愿景及相关规划策略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镇开发边界试点工作的开展,开发边界的实施管理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波特兰是城市增长管理的先锋城市,本文解析美国城市增长管理先锋城市波特兰的经验,分析其城市增长边界的内涵、内控外管政策、划定与调整机制,探讨该实施机制对我国城市开发边界管控的启示,提出:城镇开发边界的重要功能为区分集中建设区域与非建设用地;管控上,应结合其他空间管控体系对边界内外分别落实鼓励与限制建设的措施;开发边界可以是由不同管控时效的边界组成的体系;设立定期与特例调整机制相结合的边界调整制度。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转型是大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趋势,包括经济、人口、用地、交通、景观等方面特征的具体转变。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嘉禾组团为例,分析大城市边缘区现状发展特征。结合大城市主城区空间和功能拓展等趋势,分析边缘区城市化的普遍趋势:产业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用地从城乡交错向布局有序转型,交通功能从对外通道向内外网络转型,景观环境从杂乱污染向山水融城转型。进而提出核心城市功能地域在边缘区城市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核心城市功能地域应科学合理划定发展范围、培育具有功能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城市功能、构建与主城区紧密联系的城市快速交通设施和构建满足城市功能和城市活动需求的景观设施。  相似文献   

4.
邢忠  余俏  顾媛媛  周茜  叶林 《城市规划》2019,43(4):24-40
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涵盖建设区绿化用地与非建设区水体、农林用地。土地利用系统属性差异与大相径庭的二元规划管控方法,人为拆解绿色空间内在空间、功能与过程上的系统整体性,滋生种种低效保护与利用症结。本文通过文献与规划实践研究,融合“城乡样条空间断面”与流域规划方法,形成基于城乡空间转化样条的绿色空间规划管控方法:分析并叠加城乡梯度转化样条分区与流域自然生态功能分区,形成规划区全覆盖样条分区;依据各样条分区绿色空间的自然属性与相应分区城乡建设功能诉求,确定分区绿色空间规划导向及用地空间布局;按照分区保护与利用管控导向,制定样条分区管控措施及设计导引。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6,(10)
在存量规划背景下,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是遏制城市蔓延、引导城市有序发展、缓解耕地与生态保护压力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存量规划为视角,厘清传统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方法与问题,尝试构建基于存量优化提升与增量智慧增长的双轨目标导向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体系,并以哈尔滨为例,从城市规模预测、建设用地(存量)开发潜力评价、非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综合开发边界划定四方面划定城市开发控制的刚性边界与弹性边界,以期为城市建设用地调整与管控提供理论借鉴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对于城市边缘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城乡融合、控制城市空间蔓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国内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公共物品开发管理及空间配置不均衡、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城乡规划对非建设用地管理的缺失等,带来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不断被侵蚀、或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及设施建设和保护的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公共开放空间用地产权的公共属性、建立社区为主体的公共空间建设模式、加强对城市边缘区非建设用地管理等。  相似文献   

7.
宋博 《规划师》2012,28(2):23-28
在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拓展的背景下,近年来对"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关注趋多;其强调生态环境优先、统筹城乡发展等理念值得肯定,但其规划内涵较为"模糊"。梳理既有研究成果,可知"非城市建设用地"本身难以成为一个真实的规划对象,或者说"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提出有悖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初衷。城乡规划体系的本来目标就是统筹各方发展诉求、合理配置土地使用功能,故应当对"城乡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进行统筹布局和管控,优化用地分类,完善城乡规划编制和空间管制体系,建构城乡统筹的完整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已成为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合理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发展,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管控手段之一。本文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主体功能特点、空间落位及规划的发展方向入手,科学设定主体功能区与城市开发区的功能与空间对应关系,以及用地类型变化与城市开发边界变动的关系。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定义主体功能在相应空间上的实现情况。引入系统动力学思想,对演进过程背后的动力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城市开发边界变动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效果的耦合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北京市各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功能依规实现程度较高,各主体功能区的人口承载功能仅有部分得以较好地依规实现,各主体功能区的生态农业主体功能总体呈下降趋势,尚未完全依规发展。各个城市功能区的主体功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展方向有较多不一致,未来应采取更为有效的空间管控手段。在主体功能实现视角下的功能空间布局发展与开发边界变动的同步性尚未充分实现,主体功能在空间布局上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城市空间增长出现高速低效、整体结构失衡、整体容量控制失效的问题,城市增长边界作为城市增长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本文立足于城市增长边界在我国的规划实践,结合典型发达国家对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分析,试追溯城市增长边界基本内涵,对城市增长边界与我国现有空间管制工具——"三区四线"、"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边界"、"城市开发边界"的关系进行辨析。提出我国城市增长边界应具有双重内涵——基于区域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原则,体现"底线"思维和城市最终远景规模特征的"永久性"城市增长边界,和基于"分期规划"的理念,体现城市阶段性发展特征的、保证过程紧凑的"阶段性"城市增长边界。最终通过对国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需要结合切实有效的控制技术和管理政策,从而实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平衡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以贵阳市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试点规划为实践,通过城市用地条件评价,分析建设用地需求及扩展方向,划定刚性管控边界,及"两规"用地差异分析分析等,划定贵阳市城市开发边界,并提出规划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11.
《规划师》2020,(2)
生态绿隔区是城镇开发边界与生态保护红线之间的区域,在城乡规划管控中一直处于灰色地带。为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规划管理应逐渐从城镇空间延伸到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从生态红线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扩大到生态绿隔区,完善新时期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下的全域管控体系。在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的总体目标下,对生态绿隔区的管控不仅要从保护生态功能角度提出限制建设的刚性管控要求,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绿隔区亦是一种自然资源,从促进其生态价值转化的角度提出发展建设指引,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城市-乡村的交界地带,城市边缘区具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构成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在开发活动的动态演变过程中,对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及城市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城市化过程最为快速的地区,上海城市边缘区承载着乡村向城市转换,推动着城市结构与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选取上海近30年的城市发展空间与数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上海边缘区空间演变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现状演变发展情况的总结,尝试从空间、用地结构、开发项目类型3个方面对上海城市边缘区开发特征进行总结,作为国内其他城市边缘区开发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增长管理一直是城市规划工作关注的核心课题。城市开发边界经历了从国外城市起源、国内学界引进研究的过程,目前进入到全国试点推广的阶段,并被纳入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政策文件中,正式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城市开发边界作为城市空间治理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被寄予了厚望。武汉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在"规土合一"的基础上,采取开发边界、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和基本生态控制线"三线统筹"划定的方式,形成了开发边界方案。同时,按照"划管结合"的思路,提出了由城市开发边界、生态红线构成的"两线三区"分区分类管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16,(6)
城市空间增长管理一直是城市规划工作关注的核心课题。城市开发边界经历了从国外城市起源、国内学界引进研究的过程,目前进入到全国试点推广的阶段,并被纳入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政策文件中,正式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城市开发边界作为城市空间治理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被寄予了厚望。武汉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在"规土合一"的基础上,采取开发边界、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和基本生态控制线"三线统筹"划定的方式,形成了开发边界方案。同时,按照"划管结合"的思路,提出了由城市开发边界、生态红线构成的"两线三区"分区分类管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指导我国空间 可持续发展与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核心 [1] 。 其中,城市开发边界作为城市空间管控的主 要引导和控制指标,是探索内涵式、集约型、 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要内容。丘陵 地区特别是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中小城市,具 有较敏感的环境要素、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城 市快速发展等特征。本文在领会《市级国土 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精神的基 础上,结合相关工作实践,对国土空间视角 下城市开发边界的内涵进行了讨论,并根据 丘陵地区的城市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了此 类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模式。最后以四川省 射洪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践为例,探索在 国土空间新时代新要求下,如何在划定丘陵 地区中小城市的城市开发边界时处理好保护 与开发、协调与统筹、管控与引导以及动态化 实施管理等相关问题的可行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空间规划体系梳理,认为在"市级主导"或"市—县协同"模式空间规划体系下,郊野单元控规均可作为城市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外的基层单元空间规划纳入法定空间规划体系。空间规划传导的核心是对应本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管权"明确向下传导的路径机制。空间规划传导要素可按照目标指标、空间底线、设施配套三类统筹组织,构建"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区—用途分区—用地分类"由粗到细的空间表达体系,并运用规则管控、名录管控、规模管控、结构管控、边界管控、形态管控等不同方式实现刚弹结合、逐级深化的管控目标。按照上述思路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大径山区域进行了郊野单元控规探索,通过明确郊野单元空间管控重点、管控方式,推进城市开发边界外郊野地区实现全域精细化管控。  相似文献   

17.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是空间增长管理的一种手段,在美国遏制城市蔓延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西雅图大都市区在华盛顿州《增长管理法案》颁布的三十年间,总结了一套基于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且运行良好的土地综合管理工具.然而由于西雅图大都市区经济的强劲增长继而引发的土地快速增值,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管控效力面临着新的挑战.该文试图认识西...  相似文献   

18.
在明确开发用地内部公共空间定义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城市中心区建成空间质量低下、布局分散等问题,分析设计管控层面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优化管控流程、提升设计弹性、搭建协调平台三个方面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是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城乡交错带的生态斑块与城镇组团具有相互交错、破碎、融合的特点,是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空间管理最为薄弱的区域。文章在分析现有城乡交错带控制线的划定方法、管理等环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丘陵城市城乡交错带生态控制线优化策略,并针对湘江新区丘陵城市特征明显的区域,以生态空间统筹过程中的动植物栖息地保护、河流水系小流域治理、城镇开发动力和生态保护平衡等问题为重点,提出了新的城乡之间、人与生态之间的平衡方法。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16,(6)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是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城乡交错带的生态斑块与城镇组团具有相互交错、破碎、融合的特点,是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空间管理最为薄弱的区域。文章在分析现有城乡交错带控制线的划定方法、管理等环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丘陵城市城乡交错带生态控制线优化策略,并针对湘江新区丘陵城市特征明显的区域,以生态空间统筹过程中的动植物栖息地保护、河流水系小流域治理、城镇开发动力和生态保护平衡等问题为重点,提出了新的城乡之间、人与生态之间的平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