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城市居住 是城市居民生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 方式的选择将影响居民个体、家庭和社会 的多层次物质及精神生活。随着居民价值取 向与投资建设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人们渴望 在住区与城市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关 系。街区型住区作为一种紧凑高效的住区模 式,注重建立住区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 营造开放共享的城市住区环境。本文追溯 了街区型住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将街区 型住区与传统封闭式小区、街区进行比较研 究,明确街区型住区的内涵与特征,从思想 观念、规划体系、管理模式与开发模式四方 面分析我国街区型住区面临的困境,并提出 相应的规划原则与策略,以期为我国街区型 住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物质空间的变革归根结底是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拆围墙"和"街区制"的实施意义在于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共享。当下住区围墙的存在似乎成为实现街区制的阻碍,但围墙之困的根源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内外有别空间观念的延续。该文基于城市住区空间公共性缺失的背景,对门禁住区和非门禁住区的空间公共性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公共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空间形态的转型首先在于人们居住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7,(11)
人居环境品质是当前国际城市研究的热点。在中国,随着城市社会建设的持续推进,如何提升住区层面的人居环境品质成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命题。文章以保障房住区为例,从建成环境和居民主观感受两个维度对住区层面的人居环境品质进行了探索,发现居民对建成环境总体上可以接受,而其主观感受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总体不佳。故文章从规划政策的完善和规划过程的优化方面提出了规划策略,认为优化保障房住区的选址、鼓励居民全过程参与规划决策、实现规划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平衡是进一步提升保障房住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住区正朝着多元化的格局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的住区仍以封闭的居住小区模式为主,单一的居住格局已然不能满足居民对生活环境、居住空间的需求.街区型住区作为21世纪新产生的居住模式,在空间布局及结构形态方面都能更好地与城市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居住小区产生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我国住区形式的丰富与补充.以青岛市住区为例,对城市住区发展进行研究,将典型的街区型住区与居住小区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当前城市的发展概况,站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角度为改善城市住区环境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居住空间需求的急剧扩张,高层高密度小区逐渐发展为不可避免的城市居住模式。由于传统封闭住宅小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开放街区"成为现今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研究选取上海典型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街区类型设计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方式研究建筑布局和绿化形式对开放街区的微气候影响,为优化高密度住宅小区的布局提供参考,并为实际规划方案的评估过程提供优选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夏热冬冷气候区,围合式开放街区的室外热舒适度高于点式开放街区;建筑垂直绿化对围合式布局的影响程度大于半围合式和点式布局;南立面绿化和东立面绿化在行人高度处会带来更高的热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针对封闭式住区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央在2016年初发布了"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的开放住区政策。从此,关于住区开放的必要性、开放式住区的设计要点以及街区制可应用模式等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从开放与共享、交往与融合两个方面对当前关于住区开放性的属性特征进行总结,并在分析国内外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街区制模式是当今以及今后我国开放式住区开发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背景下,住区改造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热点,街区制也正促进城市住区转型发展。研究以长沙市某个由城市干道围合、内部无城市支路的大型住区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和软件工具计算句法指标,通过调研分析现状,结合街区制理念,以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为指导,运用句法指标分析和叠加对比等方式,探求街区化改造策略,提出在住区道路、居住街坊、公服商业设施、公共空间和组团管理等方面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民有所居”的问题, 我国进行了大规模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关注此类住房的人居环境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以广州市 4 个保障房住区近 800 户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入户调研, 建立包含客观建成环境和居民主观评价两大维度的保障房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障房居民对住区人居环境感到比较满意,但精神层面生活品质仍有提升空间;进一步发现,住房环境评价受人均住房面积、家庭人均月收入、入住时长、建造年代影响;住区环境评价受区位、建造年代影响;社会关系评价受建造年代、入住时长影响。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保障房建设提升及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街区制路网在提高片区内交通组织效率的同时也会产生穿越交通,从而加大交通流对住区居民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街区制路网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住区道路开放的合理性及其合适程度。首先,从路网空间指标、路网运行质量及交通负效应影响三个方面选取街区制路网评价指标;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从而建立街区制路网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在交通仿真中模拟实地案例及其开放方案,得出该住区开放的合理性,并选取评价最优方案作为封闭住区开放方案。  相似文献   

10.
起源与本质: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封闭住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关封闭住区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其产生的社会空间后果,而往往忽略了对该空间现象形成根源的探究,或者将其简单归结为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居民对居住环境恶化的恐惧.但这仅是对表象的直接观察,并没有清楚说明为什么在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居民都要选择封闭住区而非其它空间物质形态,甚至其他非物质手段如法制的诉求?封闭住区产生的根源问题实际上关系到如何理解封闭住区模式的本质,是任何封闭住区研究的价值基础.通过引入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试图揭示推动封闭住区产生和发展的,超越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差异的结构性的根本动力,以及封闭住区将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宽马路大街坊"的住区规划与设计模式导致城市中封闭管理的小区过多、城市道路交通不畅、城市宜居程度下降等各种"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阻碍了社区环境的营造和城市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这是近年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具体的城市住区规划指导意见,有专家指出,街区制推行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在城  相似文献   

12.
开放街区制的推行使民众对街区安全的关注普遍提升。由于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和治安问题较复杂,街区开放管理后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选取桂林市4个封闭型住区和开放式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种街区空间防卫的对比分析,总结各自防卫的特性与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开放式街区的安全策略,以提高开放街区的空间防卫功能,依次逐步推行街区制。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我国当代一、二线城市住区中广泛出现的居住隔离、邻里关系缺失等"陌生化"问题为切入点,基于空间和社会两个角度,从空间构成、结构、尺度、边界等方面展开研究,指出里弄街区空间具有开放复合、多元融合、空间领域感等的邻里精神体现的生活化功能意义,进而提出城市未来居住生活空间模式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街区住宅"的涵义及其规划设计策略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怿  张玉坤 《建筑学报》2005,(10):10-12
"街区住宅"兼有开放与封闭的特点,融合了居住、商业、文化、服务等多种功能,协调了住区与城市、居住与生活的关系.创造宜人的"街区住宅"必须改革城市规划的许多现有规定,摒弃封闭式的"居住小区"模式,将住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分,寻求住区与城市的交融.  相似文献   

15.
谢李 《四川建筑》2014,(4):7-10
住区封闭所造成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正越来越被人们所意识,作为城市发展重要内容的旧城更新正逐步走向开放化和多样化。重视现状资源、强调空间开放和设施共享、尊重自然和景观多样性是以开放性为导向的住区环境更新设计重点。文章基于对成都市新二村住区的调查研究,分析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住区环境的开放性为目的,提出更新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封闭社区这种居住模式在理论和政策层面被相继否定,我国的居住模式正处在从封闭向开放转型的关键节点上。新加坡的封闭公寓社区体现出明显的地方特征,其利弊得失可资借鉴。本文介绍了新加坡封闭公寓社区的概念及私人公寓、执行共管公寓、中等入息公寓三种主要类型;分初步发展阶段、波动发展阶段、多元发展阶段梳理其演变过程;从空间分布、建设方式、驱动因素三方面阐释其演变特征。最后,本文分析了新加坡封闭公寓社区在社会空间影响方面体现出的矛盾特征与积极效应,并对我国的居住区规划提出了建议,认为应进一步明确开放街区的内涵,渐进实施既有住区的"类街区化"更新,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并尽快完善、修订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住区建设也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即封闭式门禁小区模式,然而在居住者安于小区环境的优美和安全保障之外,大型社区缺乏街道生活、缺乏公共空间活力、交通拥堵、公共环境品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也越发受到广泛诟病。究竟住宅小区应不应该开放?未来理想居住模式应该怎样?本文从城市活力街道网络步行体系建设的角度,分析当代机动车主导的城市格局下的步行环境现状、针对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化等现象,阐述合理街区尺度、连续的城市肌理、公共空间节点网络、道路的步行友好性等要素对当代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作用,指出开放住区的建设不在于住宅小区是否有围墙,关键问题在于规划具有合理步行尺度的街道网络、创造具有连续性和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以此为支撑形成小街区、密路网的开放住区,建立街道界面与步行路径的耦合关系,同时保留住宅街区内部的私密、半私密空间,展现未来以公交为导向的、低碳生态的、人性化的宜居住区规划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城市保障房住区建设及其居住环境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关注保障房建设的核心议题,即保障房住区及其居住环境建设,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国外的保障房住区建设已有丰富的历史经验,相关研究因而较为深入,对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并已经展开了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改善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相比而言,国内保障房住区建设的时间较短,居住环境的研究较为薄弱,少量研究一方面主要是对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简单借鉴,另一方面,研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对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目前存在的客观问题、居民的主观感受、住房保障性人群的真实需求,以及两者之间的不匹配等问题尚缺乏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开放住区是改善城市形象、整合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的有力途径,然而,城市发展的理想和现实制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寻求平衡,保证合理的开放"度"尤为重要。立足中国城市住区的实际,从城市设计的视角进行分析,开放住区的本质在于实现城市空间的融合、城市资源的共享、城市交往的活力、城市发展的有序。在此基础上,通过体现居住空间相对独立性的空间融合、兼顾居民基本需求前提下的资源共享、保证日常生活秩序基础上的社会交往和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变化下的实施过程,实现对住区开放"度"的合理把握。  相似文献   

20.
刊首语     
住区园林作为与居民居住行为密切相关的空间,对居民的日常居住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的影响日趋重要,本期"住区园林"专题关注当代居住区园林设计的类型学方法研究,并以"滟澜山"、泪珠公园项目为例,阐述不同的设计理念及不一样的城市住区景观,探索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新方法。同时,住区环境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创作,区别于传统雕塑的社会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