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粲 《城乡规划》2021,(6):48-57
全球价值链提供了世界城市体系层级解析的全局性和关系性的新视角.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城市的层级地位由其所处的价值链区位决定,并受到国家整体价值区段的影响.分析表明,当今全球资本体系由发达经济体主导,全球资本最高支配权也被价值链顶端的全球中心城市垄断.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仍然位于价值链较低的层级,但作为全球资本的汇聚地,涌现了一批能级较高的地方性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程将分别对世界城市体系演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广州的城市定位从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步提升为国家中心城市,城市空间格局从依珠江单中心格局发展为跨江通海的多中心网络型格局。新的历史时期,对标全球城市,广州需要在主动承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上,集聚高端要素,不断提升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为此,在认识和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广州提出了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目标的"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并从城市空间结构、综合交通枢纽、副中心建设、城市风貌、生态格局等方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竞争力,探索实践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迈向全球城市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城市体系的转型,以"产业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正在转变成为以"价值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全球城市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本文的前三部分分别讨论全球城市的分析维度、评价体系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解析迈向全球城市的中国语境。伴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其主要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是,中国主要城市能否迈向更高层级的全球城市是与国家总体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的,受到国家体制改革进程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资本区位策略视角下城市体系的研究框架包含两个维度,分别基于资本支配和资本服务两种职能属性,以及全球资本和本土资本两种空间属性。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城市体系的总体格局体现了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化语境,中国城市体系是全球城市"网络中的网络"。北京作为中国本土资本支配"单中心"城市,与全球资本支配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和获利能力差距较大;同时,中国本土的资本服务中心城市体系也呈现面向全球资本的内向门户属性。在我国不断扩大开放和深化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这些城市在本土资本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正>全球化、信息化及其区域经济发展正在重构整个世界,城市之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全球经济命脉。国家城市体系建设对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城市体系接轨世界城市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中心城市"是在"全球城市"概念下结合国家尺度的一种新的界定。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中,明确了"国家中心城市"是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中心度"和"联系度"两个理论视角,探讨全球化新阶段和国家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主要中心城市走向"全球城市"的路径选择。文中首先结合国际机构测度的结论,对北京、上海等主要中心城市"全球地位"的认识误区加以辨析,进而提出我国主要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中心度"和"门户度"所面临的限制和可为领域,最后讨论我国主要中心城市未来进一步提升"全球地位"的行动路径和规划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心城市目前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各大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越来越受到政府决策者和科研学者的关注,而"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宜居城市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和基础条件。北京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重视"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建设。本文结合《墨尔本规划2050》,从规划、区域发展、就业、住房、社区、自然生态环境等视角梳理总结了墨尔本宜居城市建设经验,阐明其对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稳中求进"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区域热议的发展道路。在此大背景下,许多中心城市开始寻求与其腹地的城镇联合在一起,以整体的形态应对全球竞争。换而言之,区域已经成为城市竞争的主要单元,这是城市和区域适应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必然趋势。与之相对应,自2008年以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20多个区域性规划,涵盖了东中西部多个主要发展地区,这些区域性规划的出台将有效地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日趋均衡发展。这正是本期期刊选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关联性。随着中国的世界经济影响日益显著,中国首要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令人关注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卓越的全球城市"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目标,既是上海城市愿景,更是国家发展战略。全球视野下的城市竞争力可以归纳为3个实力维度和4个资本维度",卓越的全球城市"应当形成全方位的竞争优势。上海应当强长板和补短板,在继续提升经济影响力的基础上加速提升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在继续优化物质资本的基础上加速优化体制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今天经济格局和城镇体系是改革开放政策塑造的,城市地位基于世界产业分工,镶嵌在全球城市网络,因此不可能按照行政等级形成均衡的"中心-边缘"模式,更没有所谓"突破胡焕庸线"的基础。所以,即便有国家中心城市,也应该更多集中在沿海地区。由于省政府主导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往往不下地级市,不能直面实体城市,基本上到不了建制镇一级,使得这些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因此也就杯葛了规划自身的作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应该是:全球城市香港在外,中心城市广州、创新城市深圳高高在上,一群专业镇、工业园区、市县行政中心所在地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其本质就是"广州、深圳之间的竞争和他们与腹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交通枢纽是国家中心城市优化配置国家资源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集聚辐射作用的平台,是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基础。笔者通过对重庆——我国唯一内陆地区国家中心城市,机场、铁路、港口和高速公路等辐射范围的比较研究,判定重庆作为内陆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基本建立。为进一步壮大国家中心城市的枢纽功能,深度拓展重庆在全球的联系和服务范围,提升国际地位,笔者提出进一步完善枢纽机场综合规划和规划空铁港联运系统的实践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竞争导致区域角色比国家更重要,以全球城市及其腹地有机联系形成的全球城市一区域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并成为较具实力的城市一区域及其他各类城市联盟的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分析纽约大都市区、伦敦都市圈和日本首都圈三大全球城市一区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概括出全球城市一区域的四大共性特征:(1)中心城市的高等级性;(2)内部联系的紧密性;(3)所属国家强大综合国力的支撑性;(4)地理区位及软环境条件的优越性。基于此,提出我国要构建全球城市一区域,可在中心城市地位提升、自身经济结构转型、空间组织模式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和文化基础建设,以及人居和产业发展空间环境营造等五方面借鉴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3)
在探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变迁和中国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基础上,指出:传统汽车强国逐渐被新兴市场国家赶超;虽然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参与和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不够深入,仍处在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中游环节,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汽车产品贸易具有较强替代效应。新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须加速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中国不仅要持续、稳步推进汽车产业开放,坚定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之路,还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完善汽车产业发展的内部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4.
正1海口湾区域概况海口别称"椰城",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支点城市、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在新的总体规划中,海口市由长流组团、中心城区组团及江东组团构成,以"东融、南控、中调、北优、西强"为总体城市发展战略。海口湾滨海核心区域,位于海口中心城区组团北部,依照总体规划中的"北优"策略,主要负责提升滨海地区的城市面貌和空间品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6,(2)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家战略,不仅将对沿线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全方位地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文章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并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应对策略,具体包括城市战略规划指向、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生态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国家视野下的广州城市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以往理论和实践相比,本文首先强调,响应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城市在国家战略格局中所能和应当承担的地位和角色,是新时期城市定位的第一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文章有针对性地识别了广州发展的独特性,提出"国家中心城市"是新时期广州的核心战略定位,阐述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具体内涵。最后,提出广州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的具体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全球市长论坛理事会(GMF)主办的"2015中国智慧城市政企交流高峰论坛"9月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理事长姚建铨主持。会议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四川省崇州市市长助理叶志俊、江苏省丰县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相似文献   

18.
从城市网络的视角讨论创新和大都市圈发展的内在联系,基于逻辑推演提出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的基本概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多尺度"的空间尺度特征、"多中心"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城市节点与城市创新网络整体的关系特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大都市圈为例,初步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的三大发展特征。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存在于区域、国家和全球三个尺度,并且空间尺度越大,城市创新网络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越低。上海在长三角大都市圈内承担的创新枢纽功能主要体现在国家和全球尺度上,区域尺度的枢纽功能则被其他次中心城市所分解。  相似文献   

19.
北京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城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首都北京已成为全球经济总部落户的首选之地.北京环渤海总部基地位于城市东南,是"北京-天津"黄金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基地地处通州国际新城与亦庄新城的结合部,是两大新城共同发展的重点区域. 产业研究 环渤海经济圈,是指由京津冀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构成的环渤海滨海产业带,北京凭借首都地位、教育科研、文化资源、交通运输与信息通讯等优势,形成以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汪光焘 《城市规划》2019,43(7):9-9,20
全球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研究城市的思维应回归本源.经过改革开放40年.我国已经由传统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城市型国家.城市在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对外合作.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评估显示中国有30个以上城市在世界排名居前.意味着城市在支撑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