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倞  宋捷 《风景园林》2019,26(5):65-70
巴塞罗那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典范,近年来开始注重施行"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推进"慢行城市"构建计划。计划通过重新划分城市慢行片区,规划片区间联系的慢行网络,并与公共交通系统相接驳,增强城市的慢行可达性。在城市慢行网络的建设中,巴塞罗那注重将绿色空间网络与慢行系统相结合,主要利用现有道路、铁路和水渠等线性基础设施空间,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将这些空间转化为多功能绿轴,增强慢行舒适性,实现从机动车优先向慢行优先的转变。该计划的实施为世界各国慢行城市的构建,尤其是对已建成城区的慢行系统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
慢行交通是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绿色发展、公平包容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以绿色交通支撑城市空间优化、组织城市高效运行,制定相应的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策略、目标,作为资源环境约束下睿智发展的支撑。重点介绍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慢行交通专项规划成果,设定"四个一流"规划目标,根据上海市慢行交通现状问题以及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区分市域5类地区,提出空间差别、品质提升、协同推进、安全保障4项策略。基于慢行优先理念,提出针对慢行优先区、慢行重点区、步行街区和慢行休闲区4类慢行单元的慢行设施改善和品质提升措施。构建和谐友好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不仅使慢行交通成为上海宜居城市、健康城市的具体体现,也将成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独特标志。  相似文献   

3.
《国外建材科技》2019,(2):119-123
城市慢行系统是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交通拥堵加剧、人口密度剧增等问题凸显情况下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必然趋势,是发展绿色交通、促进人与人之间互动与沟通的重要途径。该文旨在通过慢行系统网络构建、特色打造、设施完善、空间营造,构建能满足居民畅通慢行,保护居民出行安全,强化市民道路通行体验和舒适感,增强道路空间美观的慢行系统空间,为进一步改善出行条件、构建和谐交通、提标市政设施、提质精品道路,促进绿色交通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提供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和既有城区的生态安全和环境品质都面临着严重问题,生态韧性理念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城市生态韧性概念与内涵的阐述,探讨了既有城区生态韧性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天津市为例,分析了既有城区的空间环境基底条件和存在的问题,解析了天津市既有城区生态韧性不足的原因,从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绿色开放空间网络构建、市政基础设施配置、空间形态绿色设计四个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性的生态韧性空间优化策略,为天津市增强既有城区生态韧性提供了方向指引,也为提升京津冀地区其他城市的既有城区韧性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交通的压力越来越大。道路路权和资源正在向机动化交通方向倾斜,对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的重视不足,不断挤压慢行系统的交通空间,相应设施的服务水平也不断下降。合理地规划慢行交通对于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交通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慢行系统成为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6.
慢行系统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城市慢行系统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提升。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应该符合安全性、畅通性、舒适性和耐久性等基本要求,构筑慢行系统的结构空间与骨干网络。应正视面临的问题,避免陷入建设误区,关键是要践行“绿色交通”的理念,制定城市慢行交通政策及慢行空间发展策略并积极推进,还要堵疏结合、解决占道经营和占路停车等阻扰慢行系统发展的城市顽症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中难得的滨水绿色资源,既是一条独特的城市风景线,又是生态景观、休闲娱乐及生态旅游重要的景观环境承载面。当前,在全球倡导生态建设理念及我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下,城市河道区域成为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热点,修复城市河道生态、改善河道景观以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泸州渔子溪河道景观提升规划以南寿山为背景,结合区域景观资源特色,从功能、交通及生态方面提出景观空间提升策略,通过营造功能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便捷的慢行空间系统、通透的景观视廊及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自然休闲廊道,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以生态游憩和主题文化体验为内涵,实现"山、水、城、人、文"的有机共生。  相似文献   

8.
在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大背景下,许多既有城市工业区普遍存在空间利用混乱、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运用城市网络分析法,选取Reach、Straightness、冗余指标、寻找客流量与客流中间性五种量化指标,对顺德陈大滘既有城市工业区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从配套设施、慢行系统、公共空间三个方面,提出优化选址及调整规模的配套设施改造策略;整体保留与局部修补相结合,构建立体慢行网络系统,协同提升慢行网络密度与设施数量的慢行系统改造策略;构建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生态步行廊道,结合路权改造与设施完善优化沿街空间,塑造多层级特色生态景观节点的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突破普陀区苏州河沿线空间品质提升的局限性,通过实施"公园+""+公园""三线"整合三大策略,在满足全线贯通的基础上,优化了滨水附属绿地开放共享与慢行林荫景观风貌,合理衔接周边城市功能与驿站设施.构建上海苏州河普陀段沿线全线贯通与高品质林荫廊道,可助推公园城市生态价值场景创新转换,促进滨河沿线活动力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0.
吴祥 《建筑与文化》2021,(6):129-130
传统小汽车为导向的"车本位"交通发展模式最终转向更人性化的"人本位"模式.历史城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慢行空间场所,慢行交通空间被挤压,居民出行的安全难以保障,现有交通资源难以承载历史城区文化底蕴.文章以苏州古城为研究对象,基于完整街道理念提出历史城区中的慢行交通设计原则,从慢行体系、道路界面、交通安全、景观设施等四个方面对苏州古城的慢行交通优化进行探讨,旨在研究如何以更加人性化的交通设计引导人们绿色出行.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本主义的回归,慢行系统日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很多国内外城市都开始着手慢行系统的建设,提出慢行城市的理念,这与当前大势所趋的生态城市、步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概念一脉相承。文章从绿色网络空间、慢行街区、绿色慢行交通等多角度出发,倡导小城慢行生活,构建以自然生态为特色、慢行城市生活为主题的小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绿色生态城区理念的指导下,章丘绣源河绿色生态城区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市政4个专项方面进行规划设计,设定各自的设计目标,明确了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方向,确定了生态城区的最终目标定位,打造一个绿色、生态的绣源河城区。绣源河生态城区的规划设计丰富了现阶段的生态城区建设的内涵,为改善城市粗放发展模式和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提供借鉴,引导城区绿色化、生态化和低碳化发展,为以后章丘市城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慢行交通是实现交通领域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末端衔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方兴未艾,关于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建设、规划研究多从城市交通、通勤需求等层面进行探讨,缺乏多元视角的综合研究。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以"绿色交通"理论为导向,以"慢行交通与休闲旅游"为主线,在对现状交通和景观资源等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整合现有公共绿地、旅游景点和开放空间,通过绿道串联城市景观,构建优美的慢行交通环境;以旅游休闲为特色亮点,系统打造慢行旅游产品,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融合性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14.
健康导向下社区慢行绿道规划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行绿道作为联系自然环境与居民生活的载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生理及心理的双重健康保障。现今国内外城市级的慢行绿道已有较多实践,而作为城市级慢行绿道的拓展,社区级慢行绿道可以增加与居民的亲密度,提高步行可达性,提升使用效率。因此作为城市慢行绿道的末端——社区慢行绿道的规划设计对于城市绿道的延伸性及基础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娱乐参与、活动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对社区慢行绿道的功能加以丰富,并以大庆市春雷小镇为例,从社区慢行绿道的构建要点、慢行绿道功能设置、铺装形式及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探讨社区慢行绿道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21,(3)
"花园城市"建设是在生态城市的基础上对建成环境空间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提升,在明确城市建设对既有生态和生活方式造成威胁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建成环境建设更适于人们生活的城市形态。舟山虽具有营建"海上花园城市"的独特优势,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制约了城市的改造和提升,如何对现状生态环境进行优化提升,将其转化成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的条件、实现"建成环境—生态资源"协同发展的路径是构建"海上花园城市"的关键。文章提出在建成环境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构建促进景观环境感知提升的"海上花园城市"生态化建设框架,探索从夯实生态本底到提升景观感知体验的规划路径,以期制定适应自然生态过程、"让自然做功"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规划策略,促进舟山"海上花园城市"的整体空间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6.
谭立  李倞  李鑫  林箐 《工业建筑》2020,(1):62-68+147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慢行系统的构建逐渐成为改善交通拥堵问题、推动健康城市营造的重要途径。城市中的河流廊道作为一种线性要素,具有构建慢行网络、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城市活力的巨大潜力。然而,城市建成区中的滨河场所往往面临用地条件复杂、空间紧缺、被城市割裂等多种问题。研究以构建复合城市功能、慢行舒适连贯、周边连接便利的高品质城市滨河慢行系统为目标,从城市建成区河流廊道的土地与空间梳理、慢行道路断面模式、慢行节点连通模式和慢行服务设施与停留空间布局四个方面梳理总结了河流廊道慢行系统构建的组织模式,并结合宁波塘河的实证研究,对该模式在实践项目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绿色生态城区是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可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人与城市、自然三者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城区,助力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提升人民群众满意感与认同感。杭州亚运村片区获得了浙江省首个"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标识",为省内其他绿色生态城区的创建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系统分析杭州亚运村在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资源与碳排放、绿色交通、信息化管理、产业与经济、人文等8个方面的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要点,总结建设前期的政策引导、规划先行、标准引领和建设期间的社会参与共同缔造绿色亚运等建设管理相关实践经验,可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绿色、低碳、高品质的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国际城市规划》2021,36(6):136-140
2018年2月,习总书记提出"公园城市"的概念,高度概括了将"园在城中"转变到"城在园中"的创新理念,为城市建设寻找生态优先发展路径指明了新方向,也明确了城市绿色空间的新要求.在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实践道路上,田园城市(garden city)强调城市具有功能混合与完整性,并保持生态底线(即农业用地为永久保留绿带,城市中心留有充足绿地),避免了城市发展的恶性膨胀[1];生态城市(eco-city)则明确了以空间紧凑利用,发展"公交+慢行"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建筑,保护自然空间和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为趋势的发展模式.与田园城市和生态城市不同,公园城市将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公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与风貌作为基础前置性配置,将"市民—公园—城市"的优化与和谐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突出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对城市空间系统结构的耦合协调作用,注重对城市公园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善治[2-4].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文明"和"城市双修"两大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中国城市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上海2035")明确提出建设"低碳韧性的生态之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努力,上海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中心城区与伦敦、纽约等全球城市相比,生态空间品质仍是影响上海城市竞争力的短板。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典型代表——静安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密度城区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引入"城市针灸"的原理,对生态空间进行渐进式的干预,践行卓越全球城市的品质追求,同时提升生态空间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绿色发展的新形势下,绿色交通、低碳出行逐渐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城市绿道、慢行道、生态步道等绿色交通方式先后引起热议。由于绿色、低碳、环保的优点,慢行交通再次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选取了西安市城区南部的3个地块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慢行交通系统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研究区域内慢行交通组织提出优化措施及规划建议,使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逐步完善,影响绿色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