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轨道交通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世界四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的网络特性及启示,并以天津市为例,对快速成长中的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网络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分析都市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特征,在借鉴国外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体系构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层次体系与技术特性建议。综合考虑大都市区的用地布局、客流分布以及走廊特征,以扬州市为案例,提出带状用地布局的大都市区市郊轨道不适合直接穿越中心城区,而应该在中心城外围设置终点站与城区轨道衔接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大都市边缘区的发展战略是规划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都市边缘区中小城市的发展,而对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阶段、发展背景均存在较大差异的西部地区关注较少。重庆作为我国西部的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区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其大都市边缘区的发展战略实践对于西部其他区位相似的都市边缘区发展有借鉴意义。为此,本文以重庆市涪陵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重庆大都市边缘区的典型发展特征及主要问题,并从空间格局、优势强化、功能互动、城乡统筹四个方面提出了大都市边缘区城市未来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多中心作为一项城市发展战略,已逐渐 受到国内外大都市区的广泛认可。基于集聚—分 散维度和单中心—多中心维度理论,结合百度热 力图等人口空间化数据,提出能够客观反映不同 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差异性的测度方法和 量化指标——多中心指数(PI)。建立轨道交通 系统对多中心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全国 40个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大都市区作为实证 研究对象,探索轨道交通系统对大都市区多中心 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在控制了道路 交通、人口就业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轨 道交通系统通过线网规模、线网结构以及站点 布局对大都市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产生显著影 响,但影响的正负取决于近远郊圈层的轨道交 通发展水平。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建设,提高 近远郊线网比重、次中心TOD耦合度以及轨道 网密度,可以显著提高我国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 结构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轨道交通线网支撑下,大都市区机动化组织方式由汽车主导向轨道交通转变,轨道交通线网对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重塑机理尚缺少深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着重分析了传统道路网络和轨道交通网络的运能差异和可达性特征,认为大都市区中心体系布局应与网络可达性相匹配。以典型的团状大都市区——成都和西安为例,建构了两种运输方式对应的网络可达性分布模型,发现受轨道快线影响,轨道交通线网可达性分布并非呈现圈层特征,这与路网可达性有极大区别,在3 000 km2以下的范围内,轨道交通线网可达性优于路网;从空间组织效率视角,对我国大都市区规划的分离式极核中心体系提出了疑问,认为在中心城区可提供的轨道运能仍有大幅提升空间的条件下,外围地区中心开发强度不宜太高。  相似文献   

6.
拉丁美洲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的建设,是为缓解随着城市规模增大而产生的交通及环境问题的重要策略。通过综合分析3个代表性的拉丁美洲大都市区轨道交通建设成效,不仅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可以总结出相应的影响规律,为其他同类型城市所借鉴。论文基于PTSMAP框架构建合适的轨道交通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分析认为轨道交通对大都市区的发展不仅具有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也会产生逆城市化等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因此,通过总结4条轨道交通对大都市区发展的影响的规律,可以从城市规模、轨道交通类型、线网布局等方面优化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的一种,但轨道交通系统中又有多种分类,常见的有:国铁(普铁、快铁、高铁)、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地铁、现代有轨电车、磁悬浮和APM(无人驾驶)7种模式.选用何种轨道交通模式作为都市区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有效带动大都市区外围新城产业升级与城镇一体化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对外围新城轨道都市构建策略进行分析,助力外围新城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转型时期,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也在进一步加快。因此,城市群的快速扩张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厦漳泉作为海西经济区的中心都市区,是未来带动海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以厦漳泉大都市区为例,运用arcGIS的NetworkAnalyst模块,对厦漳泉大都市区进行评价分析,重点对城市交通可达性、产业差异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为厦漳泉大都市区协同发展进行有效的预测与指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当前城市发展迈向大都市区时代这一视角为切入点,提出新的都市区绿地系统概念.结合欧洲的规划经验,提出都市区绿地系统是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观点,探讨都市区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异现象,并设计新的规划程序,总结三种规划手段:保护、更新和新建.  相似文献   

10.
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基础:都市区绿地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当前城市发展迈向大都市区时代这一视角为切入点,提出新的都市区绿地系统概念。结合欧洲的规划经验,提出都市区绿地系统是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观点,探讨都市区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异现象,并设计新的规划程序,总结三种规划手段:保护、更新和新建。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空间由单中心都市区向多中心都市圈、大都市连绵带扩展的过程中,新城建设是促进城市空间优化完善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梳理东京地区新城和区域交通系统的发展演变历程,探求交通系统建设与新城开发的互动性,并结合东京地区典型新城的发展历程分析,寻求值得上海借鉴的新城建设和交通系统构建的有益启示。其中,东京地区新城关于建设快速直达中心城的轨道交通线路、建立内部中运量交通系统、土地开发与交通系统构建始终保持同步的发展模式,都是值得上海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新书推介     
<正>《都会之枢——波士顿大都市区的演进》波士顿大都市区的地景形成已有近两个世纪的进程。从1800年的原始郊区村庄中心到今天的遥远的、以汽车为中心的郊区,这里一直是美国城市郊区化发展的标杆。在《都会之枢》一书中,两位作者探讨了波士顿都市区从1800年的乡村村庄和街车郊区演进至今的城市扩张和“智能增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国内超大城市已进入都市区发展阶段,但相关理论却相对滞后,研究我国都市区的空间尺度问题有利于科学地制定城市政策,预留规划设施,促进都市区健康发展。本文从出行时耗角度入手,分析归纳国外发达国家都市区发展历程与当前特征,结合京沪等都市区发展现状及通勤时耗特征,研判我国大都市区空间尺度问题。研究结论证实我国大城市都市区空间拓展应以轨道交通为主要支撑方式,小汽车模式虽然出行效率较高,但边际成本较高,不适合我国城市高强度开发特点。在轨道网络化条件下,从出行时耗的角度,提出都市区内单程最长通勤时耗不应超过1.5小时,采用地铁或市域铁路制式支撑空间拓展最大半径在40~60 km范围内,超大城市都市区范围在7 000 km~2左右,特大城市都市区范围在3 500 km~2左右。为压缩出行时耗,提高通勤效率,应加强交通与用地系统耦合开发,提高接驳系统规划设计水平,整体提高出行链组织效率,保证出行时耗最小化。  相似文献   

14.
旧城策略,现存市场和广场的复兴巴雷鲁是里斯本中心大都市区(AMC)的一部分,位于流经首都的特茹河河口对岸。里斯本是整个大都市区的地理中心,具体来说是其北半部中心,而巴雷鲁是南部的中心。在大都市的概念还没有落实到空间上的时候,这一中心位置通过重要的铁路与市内主要工业区连接在一起。在里斯本大都市区(AML)的区域发展中,巴雷鲁总是处在大规模改造、旧功能淘汰、统一城市空间的改造和更新的交点上。马约市场1号-巴雷鲁这个市场的建设属于城市中心升级工程的一部1主入口,  相似文献   

15.
沈阳经济区区域宏观政策的提出为辽宁中部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政策的推动力在由辽中城市群到沈阳大都市区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介绍了沈阳大都市区产生与发展的政策背景,重点研究了区域内都市区的范围与都市区的组合结构,分析了整个区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区域空间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如何构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所关心的一个重点问题。由于城市发展的特殊性,有必要对我国城市发展的规律加以总结。以上海为例,通过常年的调查研究,从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站点周边土地使用,交通出行的响应和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轨道交通与大都市地区结构的优化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提出建设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区,在建设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弱、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亟待统筹、产业发展缺乏有效配合、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大等。本文主要从科学编制规划、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合作共赢、环境共同保护、资源要素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和区域协调保障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加快推进两大都市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与区域合作是大都市区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德国自1995年逐步确定建设11个具有欧洲影响力的大都市区的目标以来,各城市地区都在积极探索推进区域协作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以斯图加特、汉诺威、柏林—勃兰登堡和莱茵鲁尔为例,对比分析了德国大都市区通过区域管治实现区域合作的四种典型模式及其特点,并总结德国经验对我国都市区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从城市发展的视角出发,从分析温州大都市区、中心城空间结构形态入手,对客流、建设资金、制式以及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心突破、由内而外"的轨道交通建设思路,并对温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魏倩 《中州建设》2013,(15):65-66
德国的城市规划以严谨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其主要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个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受到其核心大都市区的影响。为了加强大都市区的竞争力,各个国家在大都市区规划中都强调了都市区的集聚效应,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