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当前社会背景的影响,在对现阶段我国传统住区人居环境的认知的前提下,结合传统住区形制在国内外形成的渊源,对传统住区由来形成的外显特征和开放街区在政策文件相关解读中的社会特征进行对比辨析,思考开放住区的提出所面临的现实语境,主要侧重歧义语境的深刻剖析,以期对传统住区和开放住区的研究进行重新的定位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界定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其形成路径,从住区类型、公共配套设施和居住人口结构三个方面总结其特征,得出空间封闭和社会经济差异是造成居住隔离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开放住区模式,探讨消除居住隔离、促进交流的应对策略,并通过划分小尺度居住空间、引入街道、消除道路隔离效果和营造线性开放空间四个步骤探讨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中不同群体交往的可能性,实现城市居住空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着眼于理论发展对实践指导作用的探讨,按照时间的角度对住区发展背景理论进行综述分析,总结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总结中国住区形态发展历程中体现出的特点,指出在住区形态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升温了窄马路、密路网的街区制的热议。这一对于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的探索所秉持的开放性理念对国内传统生活方式与理念的冲击,堪称互联网时代城市规划的启蒙运动。而在针对有着国际小商品之都之名的义乌的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中,我们发现这种开放的理念在住区形态中已经自发地发展到一种开放到楼的空间极致。这种在当地叫作四层半的义乌住区模式所爆发出的城市活力以及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在开放住区的视角之下重新思考。本文试图从四层半街区的功能、形态、问题以及优化可能等方面,来剖析这种特殊开放街区形态的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住区公共开放空间是指住宅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是住区内建筑与建筑间的空隙或是由住宅建筑围合所形成的场地,具体包括住区内的道路、庭院、广场、游园、景观绿地等。它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连接住区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桥梁,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在现代才被提出,但在中国传统的人居模式中早有体现。上海里弄与北京胡同是我国南北方两大典型的传统居住空间类型,是时代、历史与当地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陈菲 《建筑知识》2011,(11):130
受到英国开放空间宪章(London1877)的影响,开放空间(Freiraum/Freiflaeche)一词从19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在德语中,是贯穿于国土保持、城市和区域发展直到具体项目建设多层面的共同规划任务。而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开放空间规划不仅折射出德国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化历程,同时也成为不同时代背景下特定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7.
裴雨凝  汪永臻 《居业》2022,(11):118-120
步行生活圈的提出,标志着新时代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的重要转型。本文基于开放住区概念的界定和基本特征的概括,梳理了我国住区的发展演变历史,并指出了封闭住区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步行生活圈视角下城市开放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方法与思路,即优化空间结构与功能组织、构建完善的配套设施、优化交通服务系统、优化公共活动空间、提高住区的安全性等。  相似文献   

8.
国外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的剖析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国外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结合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作用,提出系统研究城市望间环境与犯罪关系问题的逻辑框架以及对我国城市规划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国外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的剖析和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回顾了国外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结合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作用,提出系统研究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问题的逻辑框架以及对我国城市规划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工业建筑》2016,(5):76-79
针对当前工业城市中存在的大量工业住宅区综合性陈旧、特色风貌逐渐缺失、老年人变为主要居住人群的现状,以住区再生理论为指导,以住区的再生和工业特色风貌保护为目标,以包头市包钢集团昆都仑区旧工业住区钢32街坊改造为例,通过对其再生要点进行分析,探讨应对工业化城市旧住区再生策略,从而切实可行地保留工业城市记忆,改善企业职工养老生活环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住区再生"。  相似文献   

11.
住区景观建设现已成为住区建设总体评价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如何科学推进住区景观设计全面、高效发展,是我国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提出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理论为基础,运用案例分析与学科交叉等研究方式,从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全面认识住区景观设计,为今后的住区景观设计提出有效导向与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开放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意义,从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公共设施、空间形态四方面,探讨了开放角度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方案,促使城市住区的规划设计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陈红  王峥 《华中建筑》2012,(9):85-87
该文通过分析开放住区道路交通模式的特点,探讨与其相关的道路安全设计方法,以期开放住区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为住区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外来人员属于低收入阶层,且这种住户的数量还在逐年大量增加。由于缺少廉价的临时性住房,从而导致外来人员中的低收入个人住户居住生活水平偏低。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来寻找和借鉴国内的一些优秀策略进行研究。选取二手集装箱的再利用的五个社区场所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充分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策略,从而为我国城市外来人员打造良好的临时性居所提供设计参考,并提出我国集装箱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传统封闭式住区与城市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住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推行开放街区式住区的迫切性。从空间结构、功能组成、行为活动等方面提出了与城市互动的开放街区式住区的设计策略,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城市住区朝着开放、可持续、与城市互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开放住区是改善城市形象、整合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的有力途径,然而,城市发展的理想和现实制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寻求平衡,保证合理的开放度尤为重要。立足中国城市住区的实际,从城市设计的视角进行分析,开放住区的本质在于实现城市空间的融合、城市资源的共享、城市交往的活力、城市发展的有序。在此基础上,通过体现居住空间相对独立性的空间融合、兼顾居民基本需求前提下的资源共享、保证日常生活秩序基础上的社会交往和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变化下的实施过程,实现对住区开放度的合理把握。  相似文献   

17.
在推进街区制开放住区建设的背景下,文章针对当前街道生活消失的现象,调研分析了街道建设存在的现状问题,尝试提出重塑街道生活、激发街道活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张宝成 《山西建筑》2005,31(20):31-32
以人、环境、行为、心理之互动关系为切入点,拟在居住区公共开放空间开发设计中研究探索环境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设计模式语言,指导设计与房产开发,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区居用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国外城市社区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外CPTED(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发展阶段及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从宏观层面的城市犯罪空间分布研究到微观层面的社区空间环境要素与犯罪关系研究,并对实证研究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表明:国外CPTED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涉及多学科的交流与融合,完成了由宏观到微观的跨越。国外社区空间环境要素,如领域感、监视性、空间维护、入口控制等与犯罪存在显著关联,强化这些要素表象,可以有效地抑制社区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住区建设也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即封闭式门禁小区模式,然而在居住者安于小区环境的优美和安全保障之外,大型社区缺乏街道生活、缺乏公共空间活力、交通拥堵、公共环境品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也越发受到广泛诟病。究竟住宅小区应不应该开放?未来理想居住模式应该怎样?本文从城市活力街道网络步行体系建设的角度,分析当代机动车主导的城市格局下的步行环境现状、针对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化等现象,阐述合理街区尺度、连续的城市肌理、公共空间节点网络、道路的步行友好性等要素对当代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作用,指出开放住区的建设不在于住宅小区是否有围墙,关键问题在于规划具有合理步行尺度的街道网络、创造具有连续性和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以此为支撑形成小街区、密路网的开放住区,建立街道界面与步行路径的耦合关系,同时保留住宅街区内部的私密、半私密空间,展现未来以公交为导向的、低碳生态的、人性化的宜居住区规划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