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以华黎的设计怍品"林建筑"为对象.通过10个关键词,阐述其构思起点、形式逻辑、结构组织、建造次序、施工方案和空间表现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建筑师在面对具体场地条件和项目类型时如何根据"在地"原则选择相应的设计构思和建造方案,以及如何因地制宜解决设计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华黎的设计作品为对象,指出其独特的设计哲学、建造策略和审美追求中表现出的传统智慧。分析其中几个突出特点:概念简单、含蓄有力;反对人为,对环境少干预;建造手段和造型表现上的适度;对不同文化与技术一视同仁;体恤现实,扎根泥土,善于应变,身体力行,尊重乡土而近于真知;进而指出:华黎和其他海归建筑师所做的选择,是现代建筑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具体过程,也是民间智慧借现代文明之力重新破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迹·建筑事务所(TAO)主持建筑师华黎,在建筑实践中特别强调和关注建筑的"在地",以及建筑本体的建造问题,努力使建筑回到场所意义的营造。本次采访主要围绕"林建筑"、"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两个木结构建筑作品,来探讨木建筑从设计到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及对于木材料、传统/现代木结构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华黎的建筑是对建筑学基本问题的回应。他的建筑既没有花俏形式的炫耀,也没有对文化象征的向往,或者对"中国性"的迷恋。在华黎的建筑中,人们感受到的首先是建筑的物质性、建造性、空间性和场所性,其次是他对这些问题的价值判断和诠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非同一般的建筑品质。另一方面,场地和场所似乎在华黎的建筑中具有某种特别的地位。在最近杭州举办的"观点"讲座中,他将自己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地区乡土建筑土疙瘩房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地域分布与材料适应性进行分析;其次对建筑形式及其成因进行研究;接着从建造工法的角度,分别研究土疙瘩房建筑建造过程中蕴含的数学逻辑、叠涩出挑建筑结构、材料用量估算以及具体的建造过程与工法;最后指出在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下,土疙瘩房建筑对"土坯"与"泥"的创造性应用在内蒙古乡土建筑建造工法体系研究上具有重要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6.
华黎 《时代建筑》2011,(1):88-95
文章回顾了华黎及其迹·建筑事务所(TAO)设计的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项目的背景、设计理念和建造过程,阐释了建筑师对于如何在当下中国的乡土环境中运用当地资源和适宜手段来诠释建筑的地域性与现代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中国建筑从传统营造转变为现代建造,地域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其他建筑思潮涌起,对国际风的惊人雷同进行批判,但仍不可避免地产生"千城一面"的城市问题。本文尝试脱离主流视角,分析近几十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群体,总结其共性,以张雷与华黎等建筑大家理念加以佐证,提出通过延续建筑时代文脉构建立足于当代的中国特色现代主义建筑群体的城市反思,为探索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建筑师华黎新近落成的"武夷山竹筏育制场"项目定位于工业建筑和地域性建筑之间,虽然形象质朴平实,但能够触发一些格外重要的问题,如中国建筑现代性的表达、中国城乡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消化吸收、建筑学的知识体系与建造本质的关系、系统性的知识传承和个体经验之间的矛盾等。针对这些问题,本刊于2014年10月在项目所在地组织了一次现场研讨会,邀请到华黎本人、理论家、建筑师和项目开发公司代表就项目自身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特邀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金秋野撰写了专题文章《落地生根》,对华黎的设计实践从本土文化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综合解读。本组关注内容涉及项目背景及设计理念、建筑的结构与空间造型、使用功能及施工方式等,也涉及到建筑的结构表达和形态思考、适合乡土和低技的设计策略、建筑学的知识体系和个体经验等理论问题。作为中国当代独立建筑师的代表,华黎的设计作品倾向于一种"提问—解答"模式,即摆脱了既定的理念束缚和建筑师个人的形式符号诉求,针对具体设计条件提出明晰有力的形式解决方案,同时保留一定的诗意特征。  相似文献   

9.
《建筑师》2015,(5)
近几年来,华黎主持的迹·建筑事务所以其侧重乡间地头和自然环境里的建造赢得了"在地建筑师"称号。然而,何为"在地"?如何"在地"?在面对大地的时候,如何感受地景?怎样在"在地"的同时,既不失去对当代先进生产技术与设计理念的关注,亦不流于泛化的地域形象和形式语言?就此类问题,华黎在本次访谈中给出了自己具体而实在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张小玢 《城市建筑》2013,(6):163-163
建筑产业对环境的破坏是超乎想象的,对建筑的"绿化",即在建筑的整个建造过程中考虑其可持续性极为必要。本文从建筑材料的角度对建筑的"绿化"策略进行了解读,并列举了建筑"绿化"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1.
建筑的进化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生产发展互为需求、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传统建筑是我国建筑进化发展的基石,尤其是传统民居,蕴含了先民对建筑建造、维护、运营等方面的大量思考,体现出民居建筑建造技术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过程。其在气候适应、环境适应等方面的"绿色"思维,与当前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该文通过文献调研、项目探访等方式,对巴渝地区的传统民居所体现的"绿色"建造智慧进行了梳理分析,对巴渝传统民居的绿色化发展,以及建筑的全面绿色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茹雷 《时代建筑》2011,(6):86-95
华黎与"TAO迹·建筑事务所"从建筑的空间和建造出发,在遵守教育体制的规范和秩序的前提下,为小学生的校园生活注入童真与乐趣,以激发他们的想象与互动。而校园的建设过程也成为古镇灾后重建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作为外来介入者成为地震之后延续古镇空间逻辑和重构集体记忆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13.
《新建筑》2013,(2)
华黎 Hua Li 颁奖词 视野开阔,理念成熟.关注建筑中空间和建构的本质意义,以及建筑生产过程对社会与生态的影响.对建筑在全球化消费主义语境下沦为时尚符号或形式教条持批判态度,对场所意义营造、场地及气候回应、材料与建造方式、资源分配、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等命题的探讨,构成了他工作的核心内容.以自如的设计手法应对不同的项目需求,张弛有度.  相似文献   

14.
李若星 《世界建筑》2014,(5):110-113
孝泉民族小学是华黎的代表建筑作品。本文将作者与孝泉民族小学学生的对谈和作者与建筑师华黎的对谈并置,从中挖掘出身体是沟通建筑师设想和使用者感受之间的媒介,并揭示出身体经验具有打破主观与客观之间隔阂的作用,以及华黎在设计过程中实现身体经验的沟通效力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山兴  钱锋 《建筑技艺》2013,(4):239-241
通过对体育建筑绿色设计的现状研究,结合分析体育建筑在其设计、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体育建筑绿色设计的原则及作用,以期为更多更好的绿色体育建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华黎,1972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之后曾实践于纽约。2009年在北京创立迹·建筑事务所(TAO)。TAO对当代建筑在全球化的消费主义语境下成为风格化的形式主义持批判态度。在华黎的建筑观中,建筑被视为一个进化的有机体,与其环境构成不可割裂的整体,而非仅仅是一个形式物体。建筑是一个建立秩序的过程,在对  相似文献   

17.
"在地建筑师"华黎的设计作品大都根植于场地,融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注重建筑与所在场地的协调,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建筑设计应尊重周围环境,建筑应从属于环境。本文主要从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造技术等几个方面对华黎作品进行分析,阐述其在建筑设计中与环境融合的具体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8.
蔡迅时 《时代建筑》2005,2(6):66-73
文章将普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华黎的设计作品置于当代中国城市背景中加以审视和考察。通过与华黎的访谈,从非场所、液体、边界、表皮等概念来探讨其设计作品及其建筑观念。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建筑的发展,在工业建筑全寿命周期贯彻绿色建筑理念的必要性也越来越重要。由于不同评估体系在工程设计、建造以及后续运维过程中各有侧重点,评价标准内容的差异和修正导致的措施调整,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通过梳理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以及对项目案例在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LEED)认证过程中有关得分项的分析,可以指导绿色工业建筑实现策略,在满足环保、节能等绿色指标的同时,创造更好的使用环境。  相似文献   

20.
李晓东 《居业》2023,(6):82-84
建筑能耗的快速增长,使得建筑在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开始贯穿在建筑领域中,并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得到应用。文章将通过对具体建筑项目的分析和介绍,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及其在房屋设计中的应用展开深度探讨,旨在提高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用水平,促进绿色化房屋设计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