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基坑的稳定是地下空间施工的重点和难点,而有临近建筑的深基坑施工则不仅仅要控制基坑,更重要的是保护周边建筑结构。本文以重庆市南坪中心交通枢纽工程为背景,首先介绍了深基坑施工对临近建筑物的不利影响,然后用ANSYS对6个工况做了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并从基坑自身的稳定和临近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两个方面,评价了支护方案的可靠性和深基坑施工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某新建工程进行基坑支护施工,基本采用桩锚支护结构(支护桩加预应力锚杆支护方法)。但临近基坑东侧有两处永久地下建筑物,埋深与此基坑相近,且都留下了当时基坑施工时的支护结构。因此,基坑东侧无法做预应力锚杆,经过专家论证后,提出了采用张拉短桩与双排桩结合的基坑支护方法,保证了基坑侧壁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3.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确保周边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在安全范围是基坑支护体系的重要使命。结合一开挖深度约12.6 m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结果,分析了深基坑开挖导致临近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发展过程,及其与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施工工序、支护结构水平位移、邻近建筑物的基础型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支护桩间水土流失及不当的施工工序是诱发临近浅基础建筑沉降过大的根本原因。强大的支护体系、有效的止水帷幕和正确的施工工序是控制该类深基坑开挖工程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通过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土体、支护结构以及临近建筑物的相互作用的深基坑有限差分的数值模型,土体采用应变相关的修正剑桥模型,分析了基坑开挖引起地表变形的特征和规律,得到了基坑和建筑物基础的位移变化规律,探讨了地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为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临近建筑物的保护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结合镇江迎江大厦基坑支护项目,讨论了在场地狭窄且有临近建筑物的情况下,进行基坑支护和开挖时所面临的问题,并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计算了基坑以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征,通过与现场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利用MIDAS进行环梁支撑基坑支护模拟是可行的,值得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成都地区广泛分布膨胀土,其力学特性具有显著的水敏性,给基坑等建设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基坑支护结构对不同含水率条件下膨胀土性质的力学响应是支护工程设计的关键。以成都膨胀土地区某环形支护体系深基坑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膨胀土在不同含水率影响下的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建立了在不同含水率影响下深基坑环形支护结构力学响应的数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粉质黏土和硬塑黏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均随着含水率增大而减小,且硬塑黏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具有更高的水敏性;在环形支护体系中,支护桩桩顶和桩身的水平位移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且桩身水平位移极大值在深度约13.0 m处;临近基坑建筑物的沉降变形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当含水率增大时,临近基坑建筑物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尤其是当含水率大幅增大时,临近基坑建筑物易发生整体沉降。  相似文献   

7.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体项目基坑施工中,针对临近隧道地铁等无法施工嵌固土层的支护桩等难点,采用吊脚桩结合既有地下结构的支护形式解决了支护桩无施工空间的问题,利用既有的地下建筑物作为基坑支护的一部分,节省了造价,满足了基坑的稳定性要求和隧道结构变形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以无锡地铁某基坑施工为背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分别对地墙、降水、建筑物进行监测,验证了地墙倾斜变形、基坑降水变化对基坑临近浅基础建筑物变形存在一定影响。并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及时反馈了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原因,采取优化多重支护方式,确保临近浅基础建筑物安全可控,为类似工程提供相应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林德山 《福建建材》2012,(9):101-103
深基础施工是大型和高层建筑施工中极其重要的分部工程,而深其坑支护结构技术无疑是保证深基础顺利施工的关键,做好基坑支护的质量控制,对保证施工安全、临近建筑物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依据基坑支护的监理实践过程,对基坑工程防护、质量控制、基坑安全监测方面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昆明螺蛳湾中心项目超大深基坑临近超高层建筑物且仅存狭窄空间为研究背景,介绍了采用深基坑桩锚+内支撑结构支护体系进行基坑东南侧支护施工,并将基坑内支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基坑支护水平支撑设置于水平结构标高位置处,竖向支撑格构柱平面定位于结构框架柱处,达到桩锚+内支撑与结构一体化施工的效果,从而得到了一些可用于指导施工的切实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