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晓伟 《规划师》2017,(1):57-64
网络开放数据作为社会上使用最为普遍的开放数据类型,可以为转型期的城市规划编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但目前学界关于利用网络开放数据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关系与城市中心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以西安主城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开放数据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与优化方法。首先,通过大众点评网对西安主城区范围内的城市级服务业和社区级服务业商户信息数据进行抓取,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其次,结合各类服务业密度分布的空间聚类分析,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中心体系进行识别,明确各类城市中心服务业的主要业态构成和空间集聚程度;最后,在对整体城市中心的服务业划定密度空间聚类识别区的基础上,提出西安城市公共中心体系优化与调整建议,即实现由"一主多副"到"两主多副"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强化城市级商业副中心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错位发展以及提升社区级商业中心的业态等级和空间集聚能力。  相似文献   

2.
批发业作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配送和流通的重要环节,其空间布局对城市商业空间和货运交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局域Getis-Ord Gi~*指数法,采用重庆市主城区批发类城市兴趣点(POI)数据,分析城市内批发业空间特征以及热点区域,并进一步探索分行业的批发业态集聚区的空间分布和选址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主城区批发网点圈层分布呈现城市批发业活动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特征,批发网点主要布局在距市中心5~10km的圈层范围内;②批发网点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明显,形成多中心集聚的分布状态,内环以内集聚中心呈现出"一带两点"的分布格局,且核密度均值显著高于外围地区;③批发网点符合局域Getis-Ord Gi~*统计特征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内环以内,其中九龙镇和石桥铺街道是显著性热点区域,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大;④各批发行业的空间集聚特征不同,食品饮料类批发业数量多且布局分散,纺织服装和文化体育类批发业主要布局在人流量大的城区商业中心地区或靠近城区的商品集散地,建材化工和机械设备类批发业多布局在城市外围地区。  相似文献   

3.
王慧  吴晓 《城市规划》2019,43(3):17-26
以南京市主城区展开实证,基于"分职业"(商业服务业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业)视角,从"就业集聚分区"和"就业中心体系"两方面,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通过空间拟合解析其与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结果显示:(1)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大量集中于主城中南部核心区域,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大量集中于主城北部边缘区域,二者叠加致使外来工就业总体呈现出明显的"核心放射+半环带"的空间分布格局。(2)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呈单中心就业体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无就业中心,两种职业人口共同集聚致使外来工总体呈现出一"主"一"次"、分具"单一"和"综合"特征的"双中心"结构。(3)商业服务业人员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呈现出较好的融合特性,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则呈现出吸引和互斥的多重特征,致使外来工总体与城市就业空间呈现出融合与隔离并存的双重特性。(4)外来工分职业和城市分行业就业中心呈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就业与城市服务业还呈现出明显的分子力作用关系,但叠加之后,两者总体上呈现出了截然相异的空间体系,外来工就业在西北沿江地区形成了独立于城市就业结构的"非依附性质"的另类中心。  相似文献   

4.
杭州城市服务业及公共建筑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求与表现,而相关公共建筑空间分布体系的变化反映了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杭州主城区七大类公共建筑的系统调查,分析了公共建筑现状分布存在的特征与问题,揭示了服务业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规律与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杭州城市服务业及相关公共建筑空间布局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POI多年数据的核密度和分层聚类比较,将传统零售商业与餐饮休闲等服务业结合分析,识别厦门市城市商业服务业空间结构演变和业态重组特征。研究表明:商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各类业态集聚和分布变化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日常零售商业更加强调社区化、小型化、便利化和可达性,并向网络化格局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或商业区零售商业与休闲餐饮等服务业具有综合发展的趋势。并对商业网点规划的理性规划提出了考虑市场因素和城市建设、引入行动规划的概念、考虑使用者角度需求等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圈层结构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网络平台数据,借助核密度分析法,探究昆明市城市主城区的商业空间集聚特征,使用莫兰指数识别昆明市城市主城区商业空间中心并对其分级。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主城区商业空间结构是由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组成的圈层结构,三个圈层的商业点密度值随着圈层的外扩而降低,根据商业点数量将商业空间中心分为市级商业中心、市级商业次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和区级商业次中心四个级别,可以得出昆明市城市主城区商业空间呈现的"一核多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在获取互联网"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相关分析对桂林市域餐饮业空间格局进行辨识,并从住宿、道路交通、旅游景点、购物、娱乐、旅游人群六个方面研究其餐饮业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桂林市餐饮业整体呈现"一主一副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从价格和口碑来看,主城区服务能力较好,阳朔县较差,其他各县均需提升。购物设施对餐饮业空间集聚影响较小,其余要素均与餐饮设施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相关的关系,在不同尺度空间范围内其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陈挚  史北祥 《规划师》2022,(7):79-86
便利店作为服务快节奏城市生活的商业设施之一,与市民生活联系紧密,是打造城市便利生活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武汉市2020年的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方法分析武汉市4类便利店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布局偏好特征,并提取出各类便利店在大城市中的一般空间布局模式。结果表明:武汉市便利店总体呈现出中心城区倒“T”字形连绵集聚,外围点式分布的空间布局特征,且更偏好布局在居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附近;4类便利店的集聚中心临近城市不同等级中心,且集聚强度各异;4类便利店的布局对各业态要素有不同程度的偏好,在空间上错位布局,呈现出在特定城市功能区集聚的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9.
城市防灾避难空间优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建设在单位土地上的集聚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城市灾害放大效应更加明显,防灾避难空间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城市级、区级、社区级3个层次对防灾空间分布提出了分布优化模型,防灾空间面积的大小根据各防灾空间所覆盖人口数量确定.给出疏散道路宽度与人流密度、疏散人口数量的动态优化模型.本文为基于GIS系统的城市防灾避难空间动态优化设计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社会体系及经济结构,受到持续关注。以2017年文化创意企业时空大数据作为研究基础数据,运用Kernel核密度算法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北京市主城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依据各类产业与北京老城的空间关系,将其归纳总结分为中心型、空心型、离散型3类,分别阐述其分异成因。北京市主城区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分布在老城和老城外围地区,呈现三圈层、多节点的产业结构,各类产业分异成因受重要功能单元位置影响,也有政策导向、既有市场、创意人才、文化氛围、房价租金、基础设施等方面因素。最后进行各圈层特征总结及形成机制主要因素分析,并在评价基础上提出了各圈层的空间优化建议,包括打造重要功能单位品牌效应、提供产业联动空间支撑和政策和市场双向驱动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运用核密度分析、Ripley's k函数、空间基尼系数、地理联系率等方法,研究杭州市金融服务业区位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结果显示:(1)杭州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呈现多种金融业态共存,网络金融加速发展的态势;(2)总体形成中心集聚,外围多中心布局的金融业空间格局;(3)不同类型金融业具有不同的集聚扩散特征;(4)城市空间的扩张、地区地理要素的影响、新兴网络金融的发展是杭州市金融服务业区位变迁的主要影响要素。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战略成为大城市破解空间绩效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沈阳"单中心"城市结构历史演进、变化特征基础上,从空间视角探析沈阳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绩效水平,选取近300个服务业类公共建筑样本,借助GIS平台通过IDW空间插值法、反距离权重法分析空间集聚与扩散趋势,同时对人口密度分布变化、动态与静态组织结构的耦合性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沈阳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形态已经显现,但空间发展不均衡,聚集中心的分布呈现圈层式布局特征;人口分布变化具有离心和向心双重现象,一环至三环间人口增长为次级集聚中心的形成提供支撑;城市轨道交通与空间结构的耦合度差。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研究城市功能区空间结构及功能区复合特征,对城市用地优化有着重要作用。以东莞市城市功能兴趣点(POI)数据为基础,采用核密度法、区位熵指数、信息熵、均衡度等方法,从宏观的城市尺度识别城市功能空间,并在社区尺度上进一步探究城市功能复合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市域层面,东莞市形成了“主中心—次中心—主节点—次节点”的多中心多层级功能空间结构,五类城市功能均表现出较强的中心集聚特征,在中心城区、虎门-长安、厚街、大朗、常平以及塘厦等地,形成了区域性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②在社区层面,解析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特征,得出居住功能与商业功能的空间关联性较强,居住、商业和产业在研究区内形成了“产业—居住商业—产业”的功能圈层结构,而休闲娱乐功能沿地铁线形成了一条休闲娱乐功能带,公共服务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则相对均衡。③在社区层面,城市功能的复合开发在中心城区呈现“中心—外围”的空间特征,中心区城市功能要素类型多样,居住、商业、娱乐休闲功能复合水平较高,外围区功能类型单一,多为产业功能与公共服务功能复合,相对而言产业功能与居住、商业以及休闲娱乐三类城市功能的空间兼容性较弱。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主城区热岛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微气候环境的影响一直受到学界及规划管理部门的关注。以武汉市主城区589个控规管理单元为样本,运用RSGIS的技术方法识别热岛空间格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热岛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研究发现:武汉主城区地表温度由中心向外围存在规律性起伏,呈现"双U"型结构;高温区团块集中、沿主干路分布,低温区在大尺度水体周边集中分布;热岛空间格局受"大江大湖"的生态格局以及大规模集中工业用地的显著影响,并与公共中心体系相关。为降低热岛效应,城市空间布局应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采取"五普"、"六普"人口数据,对近10年来杭州城市人口空间变动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近郊区通勤人口的交通出行调查,界定杭州都市区空间范围及其未来生长空间。研究发现,上轮总体规划确定的"一主三副六组团"格局,已成为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格局。同时,提出"一主六片区"的城市空间布局,有利于形成新时期杭州大都市多中心的空间形态,构建不同空间尺度的多中心体系,以引导城镇化人口合理集聚和城市空间优化布局,并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相应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上海中心城区商业中心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游憩-居住功能联系,进一步在上海中心城区内识别出了24个城市级商业中心.依据各中心单位面积对游憩活动的吸引力判断等级,依据游憩者来源地分析各中心腹地并划分势力范围,依据与现状商业中心的距离和居住人口密度确定了商业中心布局优化方向.得出以下结论:①无论从空间分布和等级分布来看,现状商业中心都呈向心集聚特征;②中心的腹地和势力范围的空间分布受地铁、黄浦江等影响;③居民至游憩-居住功能相混合的中心平均出行距离较短;④商业中心规划需要重点关注居民游憩出行平均距离较大且居住密度较高的地区.上述结论有助于认识上海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为商业中心规划布局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邱宁  李泽  韩欣宇 《南方建筑》2020,(1):115-120
摘要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社会体系及经济结构,受到持续关注。以 2017 年文化创意企业时空 大数据作为研究基础数据,运用 Kernel 核密度算法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北京市主城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 布特征。依据各类产业与北京老城的空间关系,将其归纳总结分为中心型、空心型、离散型 3 类,分别阐述其分异成因。 北京市主城区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分布在老城和老城外围地区,呈现三圈层、多节点的产业结构,各类产业分异成因受 重要功能单元位置影响,也有政策导向、既有市场、创意人才、文化氛围、房价租金、基础设施等方面因素。最后进 行各圈层特征总结及形成机制主要因素分析,并在评价基础上提出了各圈层的空间优化建议,包括打造重要功能单位 品牌效应、提供产业联动空间支撑和政策和市场双向驱动机制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理论及广西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合广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实践,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理论进行探索,分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常见误区、发展模式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的要点与重点,提出了"基底层+串联层+功能层"千层饼式叠加分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空间布局方法,并将规划区域特色定性分析与不同类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有七沿"的布局敏感要素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形成了广西"一个核心、三级圈层、五向放射"的总体布局思路以及"一圈两带七轴、一主四副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城市功能与城市人口在空间布局上的错位.因此,以功能布局优化带动空间布局优化的关键在于:明确空间错位发生的产业维度,对可能被疏解的城市功能和空间优化的主要载体进行界定.通过空间坐标精确落点、空间栅格化等技术,可以对上海市各类产业的企业空间分布和就业密度衰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间错位主要发生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维度上,科创产业最有可能成为功能优化的核心产业,而中心城周边地区最适宜成为上海市未来空间优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大都市居住空间分布体现了城市居住活动与城市发展的整体关系,居住空间形成反映了"制度"与"经济"对其的影响。文章利用ArcM ap10.2软件提取西安大都市范围内的商品房住区、保障房住区、单位制住区和未改造村庄的信息点(Piont.shp)数据,并借助ArcM ap10.2软件中空间(核)密度分析对大都市居住空间的分布形态进行分析,得出各类居住空间聚集的核密度示意图。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居住空间的区位熵进行计算,系统总结大都市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分类布局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