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河道治理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鸿  刘媛  李婧 《西北水电》2015,(1):12-15
城市化是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限制性因素。在分析总结城市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科学内涵、原则和目标,从岸线形态修复、河床断面恢复、水质改善与净化、生物栖息地重建、河道景观构造等方面提出修复城市河流受损生态系统的方法和改进措施,以期为今后城市河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河道治理工程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对河流治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探讨河流生态治理原则和工程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河道景观、水质修复治理和生态护安全等生态治理技术,力求满足人们对河道宜居环境、人文景观的亲水要求,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和防洪排涝安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河流整治带来的负面影响 ,论证对受损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是指河道形态和河床断面的修复及恢复丧失的河岸带植被和湿地群落 ,可采用的具体方法有 :恢复河道的连续性 ;重现水体流动多样性 ;给河流更多的空间 ;慎重选择河道整治方案 .在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应用提出合理建议 .  相似文献   

4.
从水文化、景观、管理、安全以及水生态的角度探讨了城市河道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堤坡设计、河道与生态系统修复的生态治理方案;为完成城市河道治理和实现生态系统修复引入生态群落净化与水生植物吸附作用,通过仿真模拟河道环境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拟定的生态治理设计方案能够恢复生态系统环境,可为城市河流治理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出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措施。对河道斜堤重新设计,为河流生态系统提供聚集地;采用先治理后修复的原则,对水质以及底泥治理实现河道修复,为河流生态系统提供栖息环境;使用水生植物吸附作用以及生态群落净化作用,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完成城市河流生态治理。为保证设计治理措施的有效性,模拟环境进行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法恢复了河流生态系统,为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河道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其中加强其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即河道治理。河道治理对于恢复河流原有生态环境,保证河流正常功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水利的建设,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应该引入生态水利,在保证水利工程顺利实施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其对河道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文章分析了生态水利概念及河道治理中的重要性,并对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以横河生态修复工程为例,分析了温州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效果及问题.通过水体的生物修复及水生态的重建,对城市河道污染水体和底泥进行治理,从而使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并逐步建立稳定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逐步使水体功能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8.
解决城市河道的污染,恢复河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是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目前杭州市区河道水体污染的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生态3个方面阐述了杭州市河道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各类方法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实际效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邵帅 《吉林水利》2022,(12):68-70+74
从防洪和生态角度出发,对艾子口河道治理的必要性、河道规划、堤防工程、河道生态工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治理理念以防洪为主、兼顾生态效益,通过堤防工程、疏浚工程、生态工程等多项工程布置提高河道治理水平,既是城市防洪能力的提升,也提高了河道内生态多样化和河流生态修复能力,对流域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道生态修复是河道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水质水文条件、河流地貌特征以及生物物种等方面的修复。文中通过分析现有城市河流生态破坏现状及其成因,在生态修复理论基础上,结合湖南张家界索溪河综合治理工程,分析说明河流生态修复方法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山区城市河流面临洪水急涨急落、水量丰枯变化明显和亲水空间有限等问题,已成为城市河流治理中普遍面对的难点。本文提出山区城市河流近自然综合治理的可行模式。按照安全、自然、亲水和文明的理念,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等方面实施综合治理。强化洪水风险和应急管理能力,维持河道自然形态和枯水期基流量,加强点源和面源污染的拦截净化,保护河道生态多样性,塑造自然型水流和亲水景观,保留河道深潭浅滩结构,河道子槽以蜿蜒型水流和跌水为主,利用滩地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滨水空间,保护少数民族水文化和历史文化。以云南楚雄龙川江和重庆酉阳龙潭河为案例,分别探讨了现有城市拓展地区和新建城区的河流治理方案,对我国类似流域城市河流治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寿阳县的经济和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与此同时,寿阳县的母亲河—白马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基本丧失了河道的防洪和生态功能。基于此,寿阳县政府将白马河寿阳县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和保护工程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实施。研究从设计理念、总体布局、河道治理、道路交通及项目投资等多方面因素考虑,优化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其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的河道治理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城市河流治理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国内外城市河流治理思路转变的基础上,介绍了以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国家为代表的国外城市河流治理现状及我国目前在城市河流治理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治理实例,指出了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在河流生态修复的思路、技术和方法上的差距,认为今后我国城市河流治理应更多地考虑城市河流与周围区域的整体关系、与带动经济和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等多目标相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珠三角中小河流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生态环境受到极大影响。结合珠三角地区河道水生态环境现状,对水生态修复对策进行了初探,包括加强源头控制、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及处理、面源污染治理、开展重点区域水生态系统修复、建设滨水区及加强系统管理等措施。最后简要介绍了茅洲河界河综合治理工程案例,该工程充分考虑了两岸排涝、堤防、道路交通、截污治污和岸线美化等内容,工程设计遵循自然、人水和谐的理念,可为中小河流水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典型河段生态修复工程分析发现,目前的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仍存在重水质改善、轻生态管理、工程目标不清、工程实施强度随机性大、缺乏生态监测指标等问题。为提高生态修复工程的持续运营能力及其对后继工程的支撑性作用,本研究探讨了系统最优控制指导下的河道生态修复策略,以期为"十四五"期间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美国基西米河生态修复工程的经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保生  陈红刚  马吉明 《水利学报》2005,36(4):0473-0477
美国佛罗里达州基西米河1962~1971年的河道渠化工程,将本来蜿蜒的天然河流变成了几段近似直线的人工运河,提高了河道的排洪能力,但同时也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恢复河流原有的生态面貌,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试验,包括改变上游水库的运用方式,塑造具有季节性变化的来流条件;修建拦河坝,人为抬高水位以恢复两岸的湿地;回填被渠化的河道,恢复其自然蜿蜒状态。基西米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利用渠化工程行洪时,不可忽视其对生态影响;通过恢复河道的自然水文水力条件进而重建其生态环境是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和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一些符合生态修复理念的规划设计方法在工程建设中被逐步采用。在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些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效果并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文中结合几个案例,介绍近几年在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和实践方面所取得的部分进展。  相似文献   

18.
自然-亲水-文化的城市河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然、亲水、文化"是现代城市河流的重要治理理念,针对如何将该理念落实到具体实际工作中,指导目前的城市河流治理工作,本文提出了"自然-亲水-文化"的城市河流的内涵和应具备的要素,并构建了城市河流"自然-亲水-文化"内涵的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赋分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哈尔滨市阿什河为案例,应用上述指标体系评价了其现状,明确各指标的分值,进而确定今后应加强的治理方向,评价结果能够为阿什河整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也提高了"自然-亲水-文化"的理念在我国城市河流治理工作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River widenings’ are commonly used in river restoration to allow channel movement within a spatially limited area. Restoration seeks to restore fluvial processes and to re‐establish a more natural riparian communi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erformance of five river widenings in Switzerland, focusing on the re‐establishment of riparian (semi‐)terrestrial habitats and species, and highlights some factors that seem to influence their performance. The restoration projects are compared with pre‐restoration conditions and near‐natural conditions, which are assumed to represent the worst‐ and best‐case conditions along a gradient of naturalness. Fuzzy ordination of vegetation data and calculation of landscape metrics based on habitat maps revealed mark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gree of naturalness achieved by each individual restoration project. However, in general river widenings were found to increase the in‐stream habitat heterogeneity and enhanced the establishment of pioneer habitats and riparian plants. Analyses of species pools based on a hierarchic list of indicator species an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bility of river widenings to host typical riparian species and to increase local plant diversity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distance to near‐natural stretches. Species dispersal and establishment might be hampered by decisions taken outside the scope of the restoration project.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action on the catchment scale is needed to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local management.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