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古北水镇的走访调研,介绍了古北水镇的传统文化特征,从特色民俗村落空间传承与再造要素入手,对古北水镇中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的传承与再造展开深度剖析,旨在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首都经济的转型,北京市提出了发展沟域经济,促进京郊经济发展的策略。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国际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古北水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司马台长城而筹建的。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司马台长城景区内的传统风貌特色,度假区内的接待建筑均采用了传统的合院民居形式。为此,该项目也被列为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示范基地,重点开展传统民居聚落风貌特色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3.
以密云古北水镇为例,提出"构建—表达—体验"的时序关系,对古镇景观的文化意象做出解读和研究。对景观意象生成过程中的文化特质,围绕"创作者""创作对象"和"体验者"展开分析。梳理古镇景观的文化意象从设计师到落实至物质空间,再到被游客感知的全过程。最后对古北水镇的景观文化意象营建提出建议,并为文化意象的创新营构和表达模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水作为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在屯 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 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文章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 安顺屯堡聚落水环境与水景观营建的4个主 要方面:聚落选址山水相生,主要选址位于 河谷坝子与周边山体交接之处,形成“山— 水—田—林—村”的整体空间格局;因水兴 建重要的屯田安居设施,解决饮用水源、山 地稻耕农作以及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凭借河 流水体参与防御体系构建,利用山水之势抵 御外侵,并人工修筑水渠等方式加强聚落防 御性;理水成景,营造稻作农业湿地景观、水 口园林景观等特色山地水景观。  相似文献   

5.
北京密云古北水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紧邻司马台长城。保护和传承长城文化、传统民居文化等多元文化遗产是古北水镇规划设计的出发点,但如何在延续传统风貌特色的基础上,满足文化遗产展示和旅游发展等建设目的,是本文研究与探讨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古北水镇不同功能性的院落空间进行解析,将适用于展示、接待的院落空间组织方式与传统合院空间组织方式进行比较,讨论院落空间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重新组织方式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张萍  吕红医 《华中建筑》2012,(1):171-175
特殊的峡谷地形地貌、特色的石板房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构成了豫北山地聚落特有的魅力景观。该文从河南林县石板岩村落独特的地域景观入手,详细分析豫北山地聚落在规划选址、营造技术和绿化景观等方面蕴含着生态思想。并进而提出山地聚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应是生态、社会文化、经济和建筑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村聚落景观风貌是乡村传统生活方式和历史民俗文化的反映。乡村聚落景观风貌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是新时期乡村景观建设规划的重要研究课题,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乡村聚落景观保护和营造的需求,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环保工程等先进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成性、系统性的方法,包括对乡村聚落景观进行整体保护、局部修复,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修复等内容,以提高乡村聚落景观保护和营造的效率、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甘南藏区传统聚落通过旅游产业转型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和建设,然而在景观规划中,存在一些景观建设的误区,使得乡土景观特色遗失。本文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对甘南藏区传统聚落的乡村景观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的地域性景观规划的对策,以便改善和恢复传统聚落人文景观环境,营造美好的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9.
泉水聚落是先人择泉而居所形成的聚落类型,其依托泉水溢流形成的聚落空间极具地域特色。基于取水利用和防洪排涝的双重需求,泉水聚落不断适应、改造区域水环境,最大限度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灾害快速消解,积累了一系列生态智慧。本文引入水适应性理论,从宏观视野下水适应性聚落选址、中观视域下水适应性聚落空间、微观视角下水适应性聚落景观三个层次对泉水聚落适应各种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水适应体系梳理得出分级用水、分质用水、分时用水三个利用层面。研究挖掘泉水聚落的水适应性生态智慧,并总结为与自然相适的水适应原则、与整体相配的水适应体系、与泉相融合的多样化景观三方面,以期为传统泉水聚落保护与更新,以及现代村镇建设提供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东江三角洲水网密度高,水乡景观风貌特色鲜明。运用风景园林学的景观层次法,采用ArcGIS技术,并结合舆图对比,以东江三角洲水乡景观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尺度层级、聚落尺度层级、节点尺度层级探讨东江三角洲水乡景观表征。在区域尺度层级,阐明东江三角洲依水系演变呈现出的三类结构性景观特征;在聚落尺度层级,以17个典型聚落作为样本,揭示水乡景观在聚落防御、生产、生活所呈现的营造特征;在节点尺度层级,对应区域尺度层级和聚落尺度层级,选取典型水乡景观节点,分析自然景观、社会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呈现特征,以期为岭南水乡景观风貌特色的保护和延续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片区旅游发展对"城中村"的村口、街巷、广场、滨水空间等公共区域的功能与景观赋予更多要求与更深内涵。以后田社区为例,通过公共空间的梳理优化、环境重塑、多功能赋予等更新策略,营造特色景观,改善村镇空间环境,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探索旅游片区内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优化设计途径。  相似文献   

12.
贺鼎  郑淳之  王子瑜 《风景园林》2023,30(4):115-122
【目的】北京长城沿线区域水环境复杂,在旱涝灾害威胁下长城堡寨聚落形成了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价值突出的水适应性景观。对长城堡寨聚落的水适应性景观特征和模式进行总结提炼,以期为山地村镇聚落规划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启示。【方法】根据降水量、城水距离对堡寨聚落选址进行分析,提出水穿城、近水建城、旱地堡寨3种城水关系类型。【结果】归纳得出聚落为应对旱涝双重威胁、季节性干旱、季节性洪涝3种灾害条件,其水适应性景观相应形成台田模式、坑塘模式、沟渠模式3种景观模式,并总结不同景观模式下的空间模式、调蓄模式、作物类型和礼俗信仰。【结论】北京长城堡寨聚落在复杂的水环境与军事防御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多样化的水适应景观模式。在传统水适应性智慧的指引下,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聚落选址布局、旱涝调蓄方式和礼俗信仰。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研究结果对于长城文化带的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水适应智慧的传承与延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特点出发,分析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常规设计思路与原则。并结合工程实践深入探讨乡村聚落景观的聚落格局、建筑特色、生态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地域特色的凸显与文化的传承等。  相似文献   

14.
二都村位于浙江省德清县,它是长三角地区的滨水村落,河网密集,街巷纵横,村落围绕着街道、广场、公共建筑等公共空间有机生长,多采用小尺度体系,呈现出一种宽松舒适的尺度,是一处长江三角洲典型村落。通过实地调研,以及调查分析,在营造乡村特色景观的基础上,对村落进行了整体的整治规划。该文以二都村的公共空间改造为出发点,探讨长三角地区典型村落改造的开放空间营造策略和艺术处理手法,实现乡村聚落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聚落景观元素构成的角度分析了黔东南地区巴拉河流域山地聚落群的景观内外构成。在对巴拉河流域5个特色聚落进行景观特征分析和审美印象提炼的基础上,针对该地域的发展提出聚落景观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规划的策略和定位。  相似文献   

16.
王通  杨瑞祺  尚书棋  宋阳 《风景园林》2021,28(5):107-113
鄂西武陵山区乡村聚落地域特色鲜明,以其乡土景观形态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风景营构传统的概念以及要素构成.通过类型学的物质空间形态分析方法,从宏观尺度解读地貌特性对乡村风景基调的影响、控制;从中观尺度探索"山–房–田–水"的空间布局机制;从微观尺度挖掘乡村聚落空间要素类型、形态特征和场地营建传统,揭示了乡村聚落景观物质空间...  相似文献   

17.
乡土景观理论是一种研究城镇风貌总体特征、构成要素、特色塑造的有效方法。本文将城镇风貌视为一类乡土景观,首先对城镇风貌、乡土景观概念、内涵及其相互联系进行了论述;其次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梨州巩留县库尔德宁镇为例,分析了其自然、聚落、人文等方面乡土景观特征;最后从三个方面十个类别针对性提出了特色城镇风貌营造策略。以期为库尔德宁镇乡土景观培育和特色风貌塑造提供资料及规划思路,并为小城镇风貌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素有将人水共生作为古人聚 居选址及农耕生产的理念和举措。因此,在聚落选址之初,古 人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寻找、观察及借用的用心程度甚至超过聚 落后期的建设过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半干旱区传统窑洞 聚落景观理水智慧,避免本土理水营建技术的消失与断代,以 陕北黄土高原区传统窑洞聚落为研究对象,从人水共生哲学思 想出发,结合DIKW层次结构模型,构建传统聚落理水智慧解 析路径与方法。从聚落选址布局理水智慧、人居营建理水智 慧、农耕生产理水智慧和自然生态理水智慧4个方面,开展陕 北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理水智慧的提取与体系构建。以期为当前 我国半干旱地区乡村聚落生态人居景观营建和水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斌 《风景园林》2018,25(11):112-116
少数民族聚落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演变实质是文化的变迁。聚落景观演变的文化驱动机制有三:内化机制表现为人对聚落景观的意义认同和范式遵从;外化机制表现为人的意志外化为制度文化并对聚落景观施加影响;涵化机制解释相异文化接触交流的途径以及可能导致文化分离、整合、同化或边缘化的结果。分别对传统的和现代的少数民族聚落景观演变进行文化解析,提出基于内化机制重构意义系统,基于外化机制优化制度文化和营造真实景观,基于涵化机制弘扬文化自信与自觉,以抵御少数民族聚落景观的现代异化。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水动力转经筒是藏族宗教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分布在林木及水资源丰富的山谷地带,与周边山体、村落、田地、寺庙等共同构成聚落的特色景观。文章简要概述了水动力转经筒的分布情况,并对甘川交界区洞戈村水动力转经筒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从村民生活、材料选用、构造形式等方面阐述了水动力转经筒的乡土特色。文章提出水动力转经筒是藏族宗教生活的重要物质载体,其营建智慧及建筑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文章强调应加强对传统村落宗教设施的个案研究,为少数民族特色聚落整体系统保护与活化提供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