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学家通常是以价值灌输和价值批判方式来推动公民理性发展的,但是,法律解释、法理论证、个案认知和司法公正性的评判,不仅仅依赖于价值分析,事实上远非价值论述能够消解理性问题:在法律规范领域里,价值追问与逻辑分析纠缠在一起,倘若缺乏相对独立的逻辑方法论研究,则在这种纠缠中产生价值迷失和逻辑误导是极可能的;在事实认知领域里,司法领域的个案真相,不简单归结为真和假的还原,司法证据规则带有价值倾向,真和善是纠缠的,倘若没有专门的诉讼逻辑理论,则可能得出“真即伪”、“善则假”的印象……这些正是困扰法学家,也是困扰公民社会的法律逻辑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假定。在同样的价值认同情况下,有法律逻辑方法和没有法律逻辑方法,可能会使公民对一个法律现象或者案件得出态度不同的结论,或者得出质量不一样的结论。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少法律争论和态度对立,有时候不是因为价值取向的原因引起的,而是逻辑不理性造成的,例如:关于辛普森案的争议,就是大家混淆了哲学标准和诉讼标准造成的;又如,关于无罪推定的误解,最能说明我国学人逻辑思维的欠缺;再例如,李惠娟事件其根源在于她所受之法律逻辑理论教育太少,以至一个好的判决被人抓了把柄……在这组参与笔谈的文章中,《法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谈到了借助非形式逻辑框架,把法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认知理性与价值理性》拟界定一下法律逻辑学之事实论证研究的理论特征,期望将方法论学者的深刻性贯注到诉讼法学和证据法学研究中去。《以论证逻辑为基础架构的法律逻辑》谈到与批判性思维和合理性密切相关的是论证逻辑,而不是作为蕴涵理论的形式逻辑。《法律逻辑研究的三个纬度》论述了要以普通逻辑学理论、非形式逻辑理论、现代逻辑(主要是以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广义模态逻辑为理论基础的道义逻辑)为基础进行研究。《司法独立与逻辑方法论的自治性》谈到司法独立的核心是审判独立,其内涵包括“逻辑方法论的自治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在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和非形式逻辑对话与论辩理论等理论的影响下,法律推理研究历经了一个由语形和语义研究到语用研究的转向。在具有强烈对话或论辩色彩的法律实践特别是司法实践中,法律推理研究的这种语用转向,为司法实践中之法律推理提供了新的分析评价视角,也为理性司法提供了更为恰当的逻辑理性根基。  相似文献   

3.
沈有鼎先生是中国几位有成就的数理逻辑学家之一。他对经典逻辑、直觉主义逻辑、相干逻辑、模态逻辑等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构造了“沈氏悖论”。沈先生在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中的最重要成果,是挖掘出《墨经》中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的逻辑思想,揭示了以《墨经》逻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体系,把我国学者对《墨经》逻辑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方面,沈先生分析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哲学的民族”的观点。沈先生是一位真做学问、做真学问的学者,是一位在众多领域里做出重要贡献的伟大学者。生活中的沈先生是一位十分可爱的老人。  相似文献   

4.
墨辩的认知主体是“心”,《庄子》中的认知主体也是“心”,但内涵有极大差异;墨辩的认知主体强调其感官的官能、认知的意志以及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能力,而《庄子》的“心”则强调以不带个别价值判断为其认知的原则。墨辩的认知客体,即是认知主体以外各种存在性的人事物,《庄子》则分为两个层次,其中形下的经验事物层次与墨辩的认知客体相同,但是其形上的“道”之层次,则有别于墨辩,而涉及到关于宇宙与人生方面的价值意涵。通过从认知主客体及其相互影响的层面分析墨庄认知模式的异同与互补关系,认为主客二元模式可成为主客一元模式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5.
法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1法律逻辑研究的现状作为一门学科,法律逻辑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1年克卢格的《法律逻辑》一书出版[1]。在他看来,法律逻辑是形式逻辑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荷兰学者舒伊特曼提出了一种更为极端的观点,逻辑都是形式的,故根本不存在特殊的“法律逻辑”,正如不存在“草莓逻辑”一样  相似文献   

6.
法律推理作为逻辑学界和法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在司法实践中法律推理的作用日益突出,审判中法官正确恰当地运用法律推理无疑能够增强司法判决的一致性和正当性。对法律推理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与审判实践紧密结合能够使法官加强法律推理能力及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理性、科学的司法裁判。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法律推理,会对法官裁判案件大有帮助。但目前,我国的法律推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司法实践中尤其是与法官裁判活动的结合不够紧密,未取得令人乐观的实质性进展,加强法律推理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7.
法律推理作为逻辑学界和法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对法律推理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与审判实践紧密结合能够使法官加强法律推理能力及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理性、科学的司法裁判.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中国传统茶道的“茶道四境说”进行分析,阐述其内在具有“天人合一”“自他合一”“情境合一”“身心合一”的内涵及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和对“道”的实践要求,并抽取出“止”“观”“修”做为实践中华茶道之方法,并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以“理性直观”的认知模式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模式为基础,为新时代中华茶道文化的构建探索新路,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大是否有权或应当对法院进行个案监督,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司法是一种由第三方独立地、中立地裁判争议的行为。独立、中立、被动是司法的特性。从本质上讲,司法是判断,是一种认识。它必须是由经过严格法律专业训练的人,按严格的法律程序才能进行的一种工作。因此,从司法的性质讲,权力机关不应当对法院进行个案监督,而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立足宇宏观的、一般的、事后的监督。  相似文献   

10.
人大是否有权或应当对法院进行个案监督,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司法是一种由第三方独立地、中立地裁判争议的行为.独立、中立、被动是司法的特性.从本质上讲,司法是判断,是一种认识.它必须是由经过严格法律专业训练的人,按严格的法律程序才能进行的一种工作.因此,从司法的性质讲,权力机关不应当对法院进行个案监督,而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立足宇宏观的、一般的、事后的监督.  相似文献   

11.
论人大个案监督——以司法的性质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大是否有权或应当对法院进行个案监督,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司法是一种由第三方独立地、中立地裁判争议的行为。独立、中立、被动是司法的特性。从本质上讲,司法是判断,是一种认识。它必须是由经过严格法律专业训练的人,按严格的法律程序才能进行的一种工作。因此,从司法的性质讲,权力机关不应当对法院进行个案监督,而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立足宇宏观的、一般的、事后的监督。  相似文献   

12.
“仁义礼智信”系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尽管仁、义、礼、智、信各范畴在内涵上各不相同,所揭示的道德生活内容的侧重面各异,但“五常”是一个整体,各范畴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仁”是美德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是“仁”的内在逻辑推演,“礼”乃为“义”的外在保障,“智”是道德认知的必要条件,“信”则体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合一。  相似文献   

13.
道义逻辑在多智能主体系统理论中扮演了法律规范制定者的角色。社会规范是智能主体行动的依据,是理性智能主体的标志,相当于人类社会的社会规则与法律。道义逻辑用形式化手段描述互动主体之间的规范,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实现智能主体的交互。应用道义逻辑对智能主体社会中最重要的概念“义务”进行了建模分析,提出了规范的3个级别。  相似文献   

14.
依据常理,导致“说谎者悖论”的“本语句为假”无论如何算得上是一个句子,因而,文兰院士的说法——“不存在任何句自己说自己为假”似乎有悖常识。然而,这种“自己说自己为假”的“语句”毕竟不是命题(亦即不是非真即假的单义句),而只不过是多义句。正因为如此,所谓“说谎者悖论”纯属源于语言误解之逻辑误用,根本不合逻辑。事实上,我们只消将文兰院士所谓的“句”解读为“命题”,将其上述说法解读为“不存在任何命题自己说自己为假”,该说法也就不再有悖常识,而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奋斗形象是党内外人士对党百年奋斗的相关执政活动的综合认知、价值评价及情感认同。面对传播领域的误导现象,我们应理直气壮地回答好“过去为什么成功”“未来怎样继续成功”这一问题,有助于国内外更加准确地认知和评判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形象。为呈现一副中国共产党的有理想、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的奋斗形象,需要对“过去为什么成功”进行实践追问,在经验上把握中国共产党奋斗形象的历时性形态与共时性形态;需要对“未来怎样继续成功”进行理性追问,在认知上继续秉持中国共产党“铁的原则”,注重“内外兼修”,保持“亲民为民”的奋斗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主体的价值选择遵循其普遍的逻辑过程,即价值认知—价值判断—价值践行—价值调节.“90后”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冲突集中表现为:价值理解中主体本位与客体本位的冲突,价值认同中主流与非主流的冲突,价值判断标准中一元与多元的冲突,价值判断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冲突,价值践行中行为动力的冲突、主体自身意志力的冲突,价值调节中主体自我认同和自我反思之间的冲突,社会情境变化和主体价值选择相对恒定之间的冲突等.教育者应当通过采取科学的价值认知引导模式,建立合理的价值选择协调机制,探索有效的价值选择养成方法,促进大学生价值选择中的冲突趋于融合.  相似文献   

17.
法律事实认定、法律规范识别、法律价值论证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价值原则始终作为主线贯穿其中,不仅制约着法律推理体系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联,而且事关法律方法的活力与法治技术的发展。法律推理的过程蕴含着在合理性与合法性张力下对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探求,展示其对于法律和正义的理解,使裁判结果与法律的普遍性规定联系起来,使法律推理的逻辑意蕴与实践理性联系起来,以实现判决的公正性和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8.
弗雷格从逻辑的角度考察“真”,认为“真”不可定义,并认为句子是“真”的作用对象;“真”具有客观性和完全性,它是不可感觉到的存在,其表达只存在于断定句的形式中。弗雷格关于“真”之本体论基础的解读促使他将命题作为逻辑研究的对象。弗雷格求“真”的进路给语言学、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带来启迪,而其思想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司法现代化是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可是司法现代化在农村仍然遭遇着种种困境,这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实现农村的司法现代化,一方面要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认真彻底的反思,肃清沿袭至今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则应从制度上保障司法的公正性,在司法领域树立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口译特点 ,通过举例反复论证 :“真错译”和“假错译”在口译中的巧用可达到传神达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