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紫雯 《新建筑》1994,(1):35-39
以杭州市北山路旧居住区的改造开发规划为课题,把视觉景观容量作为该地区开发建设规划的主要控制目标,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透视度,视觉空间及原有历史建筑等制约条件的定量化分析出发,初步探讨了风景区开发中的视觉景观容量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历史城区是城市区域中历史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环境特色最为鲜明的区域。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及环境的基础上,限定城区的合理容量是历史城区保护的核心任务。以哈尔滨南岗历史城区为例,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及视觉景观分析方法,选定视觉景观控制要素,建立以景中视点与景外视点2个层级控制的分析框架,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历史城区的容量进行评定,并从建筑高度和容积率指标方面对历史城区容量进行控制引导。  相似文献   

3.
城市景观视觉控制已成为城市设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欧美发达国家对城市景观视觉控制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在城市的空间形态上对历史保护地区或地标建筑进行了严格的规划控制。本文针对伦敦城市视觉景观控制方法进行解析,希望有益于我国城市景观视觉管理与控制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4.
视觉美学意义一直都是景观的重要核心价值。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景观作为视觉资源的科学性研究,拓展了现代意义上的视觉景观资源管理工作,并逐步发展到世纪之交开始的景观生态价值观主导和以规划与管理为指向的趋势。简要回顾了现代视觉资源管理学科领域的发展过程,指出地理设计自身的过程逻辑原本就与视觉景观资源管理有相当大的共性,并借助独立的视觉景观资源管理的实践案例分析这种共性,这种新的趋势为地理设计介入视觉资源管理过程提供了进一步的融合可能。  相似文献   

5.
陈李波 《华中建筑》2008,26(3):169-171
城市景观依感知类型而言,可以分为城市视觉号观和城市非视觉景观。较之城市视觉景观主要注重城市景观所呈现的外在形式美而言,非视觉景观则更加重视城市景观所蕴含的内在的生活美以及市民个人的亲身体验。因此城市视觉景现和非视觉景观应视作城市蒂观互为彰显的两个层面,两者在我们对城市景观的欣赏与体验中处于同等地位,甚至在某些层面而言,后者更为重要与迫切。  相似文献   

6.
刘滨谊  姜珊 《中国园林》2012,28(3):22-30
基于人类视觉特征的景观形态设计是纪念性景观传达场所精神的基础。以纪念性景观中的视觉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优秀纪念性景观形态实例的搜集和整理,将纪念性景观依照视觉特征进行统计和分类,并结合案例分析,从6个方面对所提取视觉特征的数据进行数值分析。包括:空间轴线与总平面的数量关系;景观空间序列与游览路线的比照;以景观节点为驻足点的视锥;景观剖面天际线;景观视线通廊长宽高的比例;行列、矩阵及超常尺度景观要素的统计。基于分析结果,将纪念性景观还原成4种"图式"并给出数值描述,最终归纳出纪念性景观在视觉特征上的普遍规律,以期指导纪念性景观的形态设计。  相似文献   

7.
张媛媛 《山西建筑》2010,36(2):23-24
在大量调研国内外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相关概念内涵的挖掘,以及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起源、进展,提出了未来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我国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8.
现代城市多、层居住区因密度大、楼层高,往往视觉景观品质不佳,作为舒适安康型住宅,视觉景观品质为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力求从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等方面,对克服城市住宅在视觉景观上的弊端作些探讨,以求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内北山路地区的改造开发规划为课题,通过调查与分析,从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出发,探讨了景观等地方文化与当地居民的紧密关系.强调了合理开发与利用当地的景观资源,为21世纪城市居民提供情趣化生活环境的必要性。同时,文章又针对北山地区开发与保护问题,提出了“视觉景观容量”的概念,并把它作为重要控制目标,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视野、视觉空间、透视度及原有历史性建筑等制约因素的定量分析出发,探讨了风景区规划中的视觉景观容量的评价方法,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景观资源保护提供了一条科学化分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视觉评价研究作为城市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反应公众 环境偏好程度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全方位地评价、管控并提升 城市景观风貌形态。过往的视觉研究多聚焦于静态视点的分析 评价,缺少对于人群不同观景行为方式动态视觉感知的充分考 量。延续“景-观”互动的双向规划理念,提出动态观览评价 的视觉景观研究新方法,并结合南京滨江型公共空间的实例研 究对评价方法加以验证,试图丰富既有视觉景观评价体系,为 后续城市形态量化及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洁  刘军 《四川建筑》2004,24(3):8-10
对多维景观在城市空间景观形态和城市视觉环境方面进行研究,力求通过合理的组织城市空间视觉环境,创造出城市人群视线形式的城市景观,让人们可以随时感触到城市的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人本身作为城市景观视觉设计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与研究,梳理了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人、城市景观与景观视觉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视觉美学的角度,通过对人的外在形象设计和人的内在气质分析以及人的行为活动研究,提出了具有寒地城市景观视觉特征的人本景观视觉设计方法,丰富了寒地城市景观视觉设计的内容,为寒地城市景观视觉审美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乡村纪念性视觉景观是乡村景观中最为明显直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景观特色的典型代表;作为乡村景观、纪念性景观和视觉景观的交集,具有多方面多层次价值。然而在快速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中,无序的建设开发和盲目的更新废弃,导致大量承载乡村情感和集体记忆的空间场所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究其原因,是乡村景观保护与建设相关理论认识的缺失。本文通过文献评述和理论梳理,解析归纳乡村纪念性视觉景观的概念和内涵。根据风景园林三元论,进一步从乡土性、纪念性和视觉性三方面,理解和诠释乡村纪念性视觉景观,以期提高人们的认识,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创造更为优质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4.
马祾  魏筱丽 《城市建筑》2023,(16):190-193
目前,国土空间规划强调将文化遗产进行全域整体性保护。针对城市工业遗产地景观保护再利用独立于城市空间结构之外,缺乏整体性统筹规划等问题,引入英国的历史景观特征评估(HLC)的保护与规划方法,对遗产地景观进行保护。基于HLC地图进行景观视觉敏感度与开发适宜性影响评估,将工业遗产、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等因素纳入框架进行整体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工业遗产景观视觉敏感度与距离呈正相关关系,整体分布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高适宜开发的区域较少,在东部平原地区分布较多。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保护与发展决策,划分景观保护规划分区,以期解决工业遗产地景观更新与城市发展间的矛盾,为全域宏观性保护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尽管环境视觉感知领域有深厚科研积累,但由于系统性理论及实证缺乏、感受信息采集失真、缺乏实景信息互动等问题,景观视觉规划设计实践仍然相对薄弱。本文以美国景观视觉资源管理方法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研究和预实验的方法,以选取美国林务局视觉规划为例,总结了传统景观视觉规划设计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如何通过包括生物反馈信息采集、地理信息协同平台、增强现实等技术对目前景观视觉规划设计过程进行优化和模拟检验。预实验结果表明上述若干新技术对于改进现有视觉规划设计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并分析了新技术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景观设计》2005,(U05):30-31
水系是上海的稀缺资源,水系景观也就是稀缺性景观。水系周边用地在城市发展中具有相对优质性,往往是区域发展的重点和先行启动区,目前相应的用地规划侧重于指标与容量的控制,在景观方面没有专题性的研究。另一方面,水系周边地块的开发主体即便有愿望对河道景观进行建设和改善,也因为没有专项的规划作为依据而导致缺乏统筹安排。针对这些已经凸现和部分潜在的问题,DA受杨浦区规划与河道主管部门的邀请。对水系景观专项规划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规划理念: 1.注重化内涵,突出景区表演性、展示性、功能性等特点,少数重点建筑采用中国古代建筑形式.其余大部分为民居形式,围合成院落。 2.规划中建筑物前后衔接、布局疏密有致,整个景区分三期开发建设,方案注重各期建设的衔接,作到总体布局张弛有序,不同时期都形成较好的视觉景观。  相似文献   

18.
“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是我国山海城市经自然与人工长期互动形成的多尺度、多维度视觉关系集合。文章针对当下山海城市景观文脉断裂问题,从我国城市景观营建传统方式着手,总结了“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在格局、脉络和肌理方面的特征,并以厦门为例,借助舆图、八景、诗词等资料研究以及“山海城图”的六步绘制,探讨了“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的解析与重构路径。在规划设计中传承“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有利于山海城市景观特色的深挖与彰显,对根植于我国本土文化的城市景观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崔云兰  赵佩佩 《江苏建筑》2011,(5):31-33,6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景观越来越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城市景观控制纳入到城市管理中。香港等地还将景观分析作为建筑设计和地区规划审判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景观控制实践的梳理和剖析,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控制方法和控制框架2个方面对风景型滨水城市的视觉景观控制规划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景观视觉特征的多义性入手,指出景观视觉感知的内隐特征与研究难点。参考“旅游凝视”理论将旅行照片作为视觉表征媒介,研究观察者对于旅游地景观视觉感知的偏向性如何构建。大数据时代数字足迹的普及,使旅行者上传到互联网社交平台的评论信息及地理信息标记照片成为研究景观视觉感知的重要数据来源。基于此,从3个方面展开研究。1)将2种类型数字足迹纳入传统景观评价框架,并从物像、视像与心像之间的转化过程及其关联机制等方面对景观视觉感知评价方法进行创新。以南京历史城区范围内的秦淮河风光带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分析工具NVivo对数字足迹文本内容中蕴藏的景观感知要素进行编码识别,使用定性分析软件RQDA对旅行照片进行编码处理。2)融合专家与公众视角,从自然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3个维度构建秦淮河风光带景观视觉感知评价体系。3)从景观资源分级界定与分类管控的视角,对该评价体系的应用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基于专家与公众视角融合的景观视觉特征分析及基于景观视觉感知评价的设计思考,对于旅游地景观研究与形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