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4):55-59
马克思阶级理论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人民情怀,呈现出多重价值维度,具有理论批判功能、实践引领作用、剖析社会分层的意义。不仅如此,马克思阶级理论中蕴含的人民立场、批判精神、公正意识和实践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精神资源,对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3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相关内容,并且指出了异化的实质,异化劳动理论具有应有的时代价值,它是现代性的先声。本文主要从异化劳动的内容、异化劳动的实质及扬弃途径、异化劳动的当代价值三方面来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6)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劳动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从内涵到特征改变了人们对教学方式的认识,形成了以教师为设计主体的课程。因此,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促进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衔接,将有助于推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吕进  易双 《高等建筑教育》2022,31(5):206-215
劳动教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对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本文采用Nvivo12 Plus对7个省市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进行编码和归类分析,发现已设立的评定标准体系具有强调安全运行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重心、设施完备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中心、育人功能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核心等一些共同特征,但也存在如忽视对教学反馈的评价、内容过于笼统不够全面、忽视基地师资力量评价、各省指标趋同缺乏指向性等问题。为更好地发挥评定标准体系的引领作用,应将教育基地的教学反馈纳入评定标准体系,明确将师资力量构成列为评估指标,增加体验新兴劳动形态的教育内容,在评定标准中彰显地方特性,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更好服务于劳动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24)
文章从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入手,从教育者自身素养和必须坚持狭义教育与广义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其次对当前该专业实践教学薄弱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增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促进地方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新彰显着着实然、或然与应然的三重维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实然维度展示的是从实践得出感性认识,再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解释世界"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应然维度表明的是用真理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改造世界"的过程,而介于其实然维度与应然维度当中,还存在着"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疏离与结合的或然维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三重维度蕴涵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创新路径:认识和实践相结合,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1)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备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树立学生劳动精神等劳动教育内涵。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搜集和访谈,对现行勤工助学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营造勤工助学文化氛围、丰富智慧型劳动岗位、构建勤工助学质量跟踪体系、加强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劳动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9.
由于缺乏广泛的乡村价值认同,我国乡村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追赶城市的发展意识形态之中,由此带来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在新的发展语境下,乡村振兴意味着乡村综合价值的提升,必须先厘清乡村在未来发展中的价值所在,在价值驱动下启发更加广泛和自发、能动的乡土实践。通过中日乡村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对比,阐释了乡村价值认知和发展目标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规律,以及不同阶段乡村建设实践的侧重点,结合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和当前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价值视角下的实践路径优化:以价值认同为起点,启发多元化的乡村发展;以价值共识为基础,促进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以价值提升为目标,开展系统性、多样化的在地实践。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5)
马克思的"历史"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新的阐释。马克思实际是通过超越以往哲学的视域来呈现真实的人类历史;并且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建立在对人的真实理解基础上把历史作为一种研究对象。我们对马克思历史概念的把握要全面,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