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SEM、TEM等检测方法研究了回火工艺参数对感应加热淬火10Cr Ni3Mo V球扁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感应淬火后,10Cr Ni3Mo V球扁钢淬火组织为细小的板条马氏体和少量贝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10Cr Ni3Mo V钢球头与腹板处的强度与硬度单调下降,塑韧性得到改善;板条界面逐渐消失,晶界处析出的渗碳体长大和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回火时间延长,10Cr Ni3Mo V钢球头与腹板处的强度与硬度略有下降,塑韧性明显改善;碳化物的析出量减少,原有的粒状碳化物有聚集长大趋势。本试验钢获得良好强韧性匹配的最佳回火工艺为:回火温度630~650℃,回火时间3~3.5 h。  相似文献   

2.
热处理工艺对高强度船板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力学性能测试设备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DH40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正火或淬火加热温度的提高,钢的晶粒逐渐粗光,微合金元素的固溶度增加,因此钢的强度不断升高,断后伸长率逐步下降。采用H-800透射电镜对第二相析出的进一步分析表明,钢中析出相一般弥散分布于晶界和位错上,主要起钉扎位错和析出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学显微镜、EBSD等检测手段研究了高强度球扁钢经感应加热淬火、加热炉加热淬火后的组织与性能差异,并对淬火样品经不同温度(600、630、650、670、680、690℃)回火3 h后的组织与性能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淬火方式所得组织均为马氏体+少量贝氏体,感应加热淬火样品组织较加热炉加热淬火组织略细,强度略高。EBSD结果表明,两种淬火方式下淬火马氏体板条块之间均为大角度晶界,板条束之间为小角度晶界。感应加热淬火球头与腹板的平均有效晶粒尺寸(MED_(2°))为2.815μm,加热炉加热淬火球头与腹板的平均有效晶粒尺寸为3.015μm。对不同淬火方式的回火组织来说,回火温度越高,有利于板条界面消失,有利于板条间的界面及原奥氏体晶界处的析出物长大和球化;回火温度越高,强度逐渐降低,塑韧性提高。对于批量生产,采用感应加热淬火热处理,可以获得强韧匹配好,性能均一的球扁钢产品;对于单件生产,实践中可以根据性能需要选择合适的淬火、回火工艺采用加热炉对球扁钢进行调质热处理。  相似文献   

4.
正火对高强度船板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光学显微镜以及力学性能测试设备研究了高强度船板钢不同正火温度后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正火钢的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和珠光体,随着正火温度的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下降,延伸率先提高后下降,正火钢的冲击韧性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应用透射电镜对正火钢析出相进行研究,探讨其强化机理。  相似文献   

5.
抗菌处理对含Cu奥氏体抗菌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含Cu奥氏体抗菌不锈钢的两种抗菌处理方法对其组织、抗菌性能、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抗菌处理影响了抗菌不锈钢基体中富Cu相的析出,低温长时间抗菌处理得到的组织中富Cu相比高温短时间抗菌处理得到的富Cu相更细密,细密的富Cu相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更好。与304不锈钢相比,含Cu奥氏体抗菌不锈钢经抗菌处理后对机械性能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耐腐蚀性也没有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20Mn2CrNb超高强度汽车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将实验钢加热到950℃完全奥氏体化后,经不同方式冷却或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保温时,可实现对该实验钢的组织和性能调控.淬火处理后,实验钢以马氏体组织为主,其强度达1690MPa,伸长率为9.7%;奥氏体化处理后再经300℃保温,实验钢的...  相似文献   

7.
对超低碳Fe-Cu和Fe-Cu-Ni钢进行了900℃×2 h水冷的固溶处理,随后于450℃分别时效0. 25、2、8和32 h。检测了热处理后钢的显微硬度和拉伸性能,以研究富铜相的析出强化效果。采用透射电镜(TEM)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研究了钢中富铜相的析出特征。结果显示:两种钢达到硬度峰值的时效时间相近;由于镍的固溶强化和细晶强化作用,时效相同时间的Fe-Cu-Ni钢的硬度高于Fe-Cu钢;经时效处理的Fe-Cu钢的最高硬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230 HV0. 1和560 MPa,而Fe-Cu-Ni钢的则相应为264 HV0. 1和861 MPa,均高于未经时效的钢的硬度和抗拉强度。APT分析表明:时效0. 25和2 h的Fe-Cu-Ni钢中镍阻碍了富铜相的形核,时效32 h的Fe-Cu-Ni钢中镍在富铜相与基体界面间富集,形成核壳结构,其对富铜相的长大和结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薛东妹  陈雪慧  杨才福  苏航  柴锋  张倩 《连铸》2016,35(3):70-74
采用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相分析等实验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10CrNiMoV球扁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或正火连续冷却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粒状贝氏体,显著降低了钢的韧性。正火加高温回火处理后,粒状贝氏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分解,虽其屈服强度有所下降,但显著提高了10CrNiMoV球扁钢的低温韧性,?40 ℃冲击功达到117 J。通过正火+控冷+高温回火处理后,形成了一定量的多边形铁素体,并且粒状贝氏体得到了充分的分解,获得了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9.
应用扫描电镜背电子散射研究了加热温度对铜时效硬化钢HSLA-100表面氧化层结构和成分的影响。研究发现,随加热温度升高,氧化层厚度增加且结构发生变化,氧化层可根据其组成分为3个部分:氧化铁层、富Cu相层和过渡层;氧化层中的Cu以富Cu-Ni相的形式存在,加热温度对富Cu-Ni相的成分具有明显影;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过渡层的结构和相组成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高牌号ADI的性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采用优质炉料及强化管理,优化熔炼工艺及熔炼控制,选择合理的化学成分和确保良好的铸态组织,提高铸型紧实度与冷却速度,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参数等措施,可以生产出高强度ADI铸件.  相似文献   

11.
加热温度对X70管线钢感应加热弯管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热模拟技术精确地模拟了X70管线钢感应加热弯管过程,研究了加热温度对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从而确定了感应加热弯管加热温度的最佳参数范围。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和历史背景欧洲感应淬火的发展是建立在特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上的,劳动力就是一个经济条件。本世纪60年代,由于缺少劳动力,约有300万外籍工人进入联邦德国;其他欧洲国家也雇佣外籍工人。此外,作为感应淬火设备主要用户的汽车工业,受到的冲击并不太  相似文献   

13.
利用SEM、TEM、EBSD和力学检测手段研究了QLT工艺中水淬及油淬方式对含铜时效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油淬工艺条件相比,试验钢在水淬工艺下获得更高的强度和韧性,屈服强度增加54MPa,-80℃冲击功增加45J。试验钢在QLT工艺水淬条件下的组织为片层状相间分布的板条铁素体和二次马氏体混合组织,油淬条件下试验钢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二次马氏体。EBSD分析可知,水淬和油淬条件下的小角度晶界密度分别为0.938和0.647μm~(-1),有效晶粒尺寸分别为3.67和4.33μm,较高的小角度晶界密度会提高屈服强度,有效晶粒尺寸细化有利于提高强度和韧性;同时,水淬工艺下获得的片层状相间分布的板条铁素体和马氏体组织能够提高裂纹扩展偏折频率,消耗裂纹扩展功,提高韧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Er元素对焊缝的强化作用及机理,对含Er元素铝合金进行TIG重熔焊试验,通过对接头组织结构观察和力学性能测试,发现在焊缝的晶界处有初生Al3Er相析出,但与母材相比析出相数量较少,在晶界处未形成连续的环状,次生Al3Er相在焊缝中也有析出,但数量极少,Er元素将以固溶态和偏析的形式存在.Er元素对焊接接头的强化...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种Ti微合金化中碳钢,在控制轧制后采用在线直接淬火+低温回火(DQ+LT)和离线再加热淬火+低温回火(RQ+LT)两种热处理工艺.通过力学性能检测和微观组织观察,研究了不同淬火方式(DQ和RQ)对Ti微合金化中碳钢微观组织和析出相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方式对试验钢的微观组织特征和力学性能产生了显著影响.DQ和R...  相似文献   

16.
《铸造技术》2017,(1):179-180
球墨铸铁中加入一定量的铜对性能进行调整是常用的方法,在加入比较小量的情况下,对球墨铸铁已有的力学性能和铸造性能没有影响,对局部性能有促进作用或稳定作用时,具有比较实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传统IF钢成分的优化设计,研制了440 MPa级高C-高Nb型高强度IF钢。采用细晶强化、析出强化与固溶强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高强度IF钢退火过程中的再结晶行为,同时研究了退火温度对该钢力学性能、显微组织以及对织构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高C-高Nb成分设计的高强度IF钢在热模拟退火条件下,再结晶完成温度比传统高强IF钢高约20 ℃;由于沉淀强化和细晶强化,高C-高Nb的IF钢抗拉强度比同条件下传统IF钢高约40 MPa。  相似文献   

18.
对冷轧态Cu-Cr和Cu-Cr-Sc合金进行时效处理,使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和涡流金属导电仪等研究了不同时效温度和时间对合金显微硬度、抗拉强度和导电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80℃时效1 h后,Cu-Cr-Sc合金的综合性能较佳,其显微硬度达到161 HV0.1,导电率达到81.9%IACS,抗拉强度达到491 MPa;相较于480℃时效1 h的Cu-Cr合金,显微硬度提升了24.8%,抗拉强度提升了35.3%,导电率下降了12.9%,表明添加Sc可以显著提升Cu-Cr合金的力学性能,但是会略微降低导电率。微观组织分析表明Cu-Cr-Sc合金峰值时效后析出了Cr相,主要形貌为咖啡豆状和球状,析出相均为面心立方结构,与基体保持良好的共格关系。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粒状贝氏体对10CrNiMoV球扁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或正火连续冷却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粒状贝氏体,显著降低了钢的韧性。热轧直接回火后,粒状贝氏体得到一定程度的分解,改善了钢的低温韧性,-40℃冲击功可达46 J。经过正火加回火处理后,粒状贝氏体得到了充分的分解,低温韧性显著提高,-40℃冲击功达到144 J。  相似文献   

20.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铁素体区变形对含铌微合金高强度(HSLA)钢组织及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最终变形在Ar3附近(840℃)时获得近等轴状铁素体+退化珠光体组织,最终变形在铁素体区(550~650℃)时获得部分拉长的多边形铁素体+弥散分布的退化珠光体组织。此外,铁素体区最终变形析出的NbC与晶界析出的Fe3C析出相更加细小且弥散。与高温下最终变形相比,铁素体区最终变形获得的组织显微硬度增量达30 HV。通过强化机理分析表明,位错强化与析出相Fe3C和NbC的沉淀强化作用是铁素体区变形组织硬度提高的主要原因,退化珠光体和渗碳体的细化对硬度的提高也有一定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