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利用湖北省2015—2016年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探测资料,分析了湖北省闪电的总闪、云闪和地闪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密度变化特征。根据分析结果总结了湖北省云闪和地闪主要发生的时间、次数、比例、日变化特征的一致性、空间密度分布的高密度值区和电流强度的主要分布。分析结果为业务人员预报预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闪电的观测数据和来源;利用北京2010—2016年雷电定位数据,统计分析北京市闪电活动特征,通过分析闪电的年变化、月变化和日变化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变化特征,得到变化规律,能够更好地做好雷电防护,为不同时期雷电特征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及闪电定位资料对2019-04-26发生于闽西南连续两次降雹过程的闪电活动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介绍了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对天气环流背景进行了说明;然后对闪电活动特征中的时空分布特征、闪电与雷达回波之间的关系和闪电频数、强度随时间变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以期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1998年01月~2014年12月星载闪电成像传感器(LIS)探测原始资料,分析华东地区陆地及附近海域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含海洋)陆地闪电密度高于海洋;闪电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特征;海洋的光辐射能和闪电持续均高于陆地,光辐射能和闪电持续时间均呈现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光辐射能强度夏季最低,冬季为全年最高,这一特征陆地比海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用搭载于卫星上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a闪电资料,对京沪高铁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京沪高铁沿线的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其主要发生在4~9月,其中6~8月为闪电活动最集中的季节,7月为闪电活动的峰值月份,10月以后闪电活动迅速减少,11~3月,基本没有明显闪电活动;下午和前半夜高铁沿线闪电活动比较频繁,后半夜、早晨和上午时段闪电活动相对较少。京沪高铁沿线的闪电密度分布可分为3个区段:从上海虹桥站至江苏南京段为第一区段,其闪电活动相对较少,闪电密度约为4~8fl/km2/yr;从安徽蚌埠至山东济南为第二区段,是京沪高铁沿线闪电活动密度最大的区域,其闪电密度在10~21fl/km2/yr;京津冀区域内的京沪高铁沿线为闪电活动的第三个区段,是全线闪电活动的次高发区,其闪电密度在6~8fl/km2/yr左右。济南站也是全线闪电活动最多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利用闪电探测资料研究闪电放电特性及其活动特征,对于雷电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卫星闪电探测不受下垫面条件限制,可观测覆盖区域内的总闪电,但无法区分云闪与地闪,地基闪电探测以定位地闪为主,且二者探测原理不同。本文分析了卫星与地基闪电探测在观测目标、定位精度和探测率等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卫星闪电成像仪TRMM LIS与我国国家雷电监测网资料,提出一种结合星地同步闪电观测数据的闪电活动分析方法,该方法对两种资料中时空特性较为相近的探测单元进行匹配处理,通过聚类算法得到闪电信息;利用该方法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2008~2014年的闪电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获得观测区域的闪电信息,且从气候与地形因素等方面可对分析结果给予解释;下一步结合静止卫星闪电探测资料,可从数据匹配误差上获得改进,同时可将多源闪电观测资料结合的方法扩展到更多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ADTD和VLF/LF闪电定位资料的准确性,文章基于广西省2016~2018年ADTD和VLF/LF的地闪数据和高程数据,研究两套闪电定位系统的地闪分布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两套系统的地闪频次月变化、日变化以及正负地闪频次比的月变化具有相似的分布趋势,而两套系统在地闪频次、地闪闪电日数、负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地闪密度、地闪强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两套系统的地闪密度差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VLF/LF系统单位面积上0~50kA地闪频次占地闪总频次比值与海拔高度具有良好相关性,但ADTD系统监测结果显示两者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了解闪电和温湿度的关系,文章利用2008年4月到2020年10月四川省闪电和温度、湿度资料,应用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区域10个典型城市的闪电频次和强度特征与温湿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相关性,得出闪电频次与温度和湿度呈正相关等结论。研究结果能够提升对闪电活动规律的认识,同时为闪电预警预报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雷暴发生过程中影响大气电场和闪电辐射低频电磁波原理,研制了一套本地雷暴自动化观测系统。该系统按照人工观测雷暴的规则记录雷暴发生的时间与方向和结束的时间与方向。文章结合大气电场仪和闪电定位系统的特点,解决了人工观测雷暴方式中的“人工”问题。在提供雷暴数据的同时,也获得了大气电场变化、闪电低频脉冲信息等产品,这些产品可进行雷暴预警和组网观测雷暴等。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2010—2019年湘潭地区82个自动气象站的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湘潭地区小时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并对比了不同季节、不同区域降水的空间差异和日变化特征。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湘潭地区精细化降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做好铜鼓县雷暴大风天气的预警预报工作,文章使用铜鼓国家站数据、江西省闪电数据、江西WebGIS雷达拼图数据等,分析了雷暴大风年分布与地面要素的关系以及“威马逊”台风外围飑线回波带的回波特征和演变规律,以期为监测预警铜鼓飑线天气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Matlab软件,建立闪电定位算法和评估因子数学模型,并开发专门的评估软件;通过对比不同仿真条件下GDOP参数的分布,文章探讨了站点的几何关系、中心站位置、基线距离等因素对闪电定位网探测精度的影响,总结出三维闪电定位网组网原则,完成全省三维闪电定位网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监测预警铜鼓大暴雨天气,了解大暴雨中短时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文章采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等原理对2021-08-25铜鼓大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文章详细介绍了资料来源、天气实况、闪电分布和天气背景;并对辐合线回波特征和短时强降水回波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以期为铜鼓大暴雨天气的短临预报提供识别和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闪电电磁场变化信号实时采集和处理的需求,在讨论提升小波变换基本原理及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提升小波变换的闪电电场变化信号去噪方法.采用改进阈值法进行降噪处理,利用C语言进行去噪效果及算法复杂度仿真,与传统小波相比,取得了较好的原始闪电电场变化信号噪声抑制效果,为移植应用到基于ARM构建的闪电电场信号采集处理嵌入式平台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15.
雷电是一种危险现象,雷电过程所产生的强大闪电电流。将产生电磁场变化和丰富的电磁辐射,不仅干扰无线电通讯。严重时甚至使通讯中断。雷电电磁脉冲屏蔽及电磁防护问题是现在航空航天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闪电的成因。分析了雷电电磁脉冲对金属板的作用。先是分析了雷电电磁脉冲通过薄金属板的场。并依据Bruce和Golde给出的双指数经验公式计算了雷电电磁脉冲通过金属薄板的场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克拉玛依地区的大气电场仪组网资料、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和常规观测数据等,对克拉玛依地区2013年晴天大气电场和雷暴天气中的地面大气电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4个晴天大气电场样本的平均场强日变化存在"双峰双谷"的特征,峰值出现在09:00和18:00左右,谷值出现在14:00和00:00左右,平均场强值的几何平均值在0.18~0.30kV/m之间。设置了三级本地化的雷暴电场警报阈值,电场仪自动监测预警的雷暴事件与闪电定位仪监测资料较为一致,地面大气电场的演变可以较好的反映出地闪的活动信息。  相似文献   

17.
雷暴过程中的大气电场特征与地闪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和大气电场仪资料分析了滇中2007-04-30的雷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由午后强对流活动引发的雷暴过程主要分布在滇中地区,负地闪所占比例较高,正负地闪为中等偏弱电流,在时间上正地闪落后于负地闪;大气电场不仅能很好的反映带电云的产生、聚集、消亡过程,也能较好的反映出地闪发生频数、性质;结合地闪发生频数,可将大气电场的演变可分为6个阶段,各个阶段显示出不同的电场特征,其中地闪初期阶段电场的变化对雷电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ECMWF ERA5再分析资料、三维闪电定位资料及雷达资料对乌兰察布市2021-07-05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文章主要分析了高低空环流形势、地面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的演变特征,以及强对流天气发生时,雷达回波特征和闪电特征,为本地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江西WebGIS雷达拼图产品、江西闪电定位数据和天气形势背景资料,对2016-06-18~19江西北部发生的强雷电、强暴雨天气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表明:每年06~09月是江西地闪的高发期,地闪的月分布呈单峰型分布特征;地闪分布与江西强对流天气系统发生和发展规律基本吻合;地闪分布与雷达回波强度、雷电灾害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地闪分布特点可以提出适宜的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2011—2021年广州黄埔地区37个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对该地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文章分析了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同时对短时强降水的年变化、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该地区中部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高、南北部发生频次低,每年5,6,8月为短时强降水频发时段,前汛期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后汛期日变化呈双峰型分布的结论。所得结论以期为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