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微絮凝超滤对微污染源水中氨氮去除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絮凝超滤工艺对微污染水中氨氮的去除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氨氮,验证了有机物含量对氨氮去除的影响,同时得出了采用铝盐和铁盐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为2.5 mg/L,最佳pH值为5.5~6.0。  相似文献   

2.
微塑料颗粒与悬浮泥沙的絮凝特征研究,尤其在天然水体环境中生物膜附着的情况下,对于微塑料颗粒在紊动水体中与悬浮泥沙的沉积动力学过程具有科学意义。选用高岭土作为悬浮泥沙的代表,与聚乙烯微塑料颗粒在紊动剪切率可控的搅拌槽中进行絮凝试验,并采用非侵入式絮凝体观测系统进行观测,分析絮团在不同悬浮泥沙浓度及不同紊动剪切率条件下的絮凝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紊动剪切率和悬浮泥沙浓度的增加,絮团的特征粒径总体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利用Winterwerp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数值模拟结果较好地印证了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微污染水源水的强化絮凝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微涡旋控制理论对南方某水厂传统絮凝网格进行了强化絮凝改造。运行结果表明,基于对剪切力与粘性力控制的强化絮凝网格处理微污染水源水具有一定优势:絮凝能耗小,出水矾花密实(分形系数大),矾花粒径大,对应的沉后水浊度降低0.1~0.3 NTU,沉后水、砂滤水藻类和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增加2%~5%。  相似文献   

4.
以模拟集雨窖水为实验原水,通过改变电絮凝过程中的电流密度、通电时间、极板间距等因素值的大小,研究电絮凝在原水浊度去除中的的最优参数组合。得出影响浊度去除效果的各因素主次关系依次是: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反应时间,当电流密度为18.89A/m2,极板间距为1 cm,反应时间为13 min时为电絮凝去除浊度的最优组合,浊度去除率为92.94%,同时对窖水中的CODMn、UV254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5.
对微污染水源水采用微絮凝-超滤组合工艺进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出水水质稳定,对浊度、COD_(Mn)、UV_(254)、>2 μm颗粒物和原生微生物的去除都有很好的效果,去除率分别高达99.8%、48.5%、73.4%、99.9%和99.9%.  相似文献   

6.
由热量平衡原理 ,导出求解圆管材料导热系数的公式 ,经对式中各影响参数进行分析和试验研究 ,以及模拟水管通水状况 ,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聚乙烯塑料水管导热系数的测试方法 ,并进行了实例测试  相似文献   

7.
由热量平衡原理,导出求解圆管材料导热系数的公式,经对式中各影响参数进行分析和试验究,以及模拟水管通水状况,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聚乙烯塑料水管导热系数的测试方法,并进行了实例测试。  相似文献   

8.
针对地表水中Cr(Ⅵ)对水环境产生的威胁,采用电还原/原位絮凝耦合陶瓷膜超滤工艺去除地表水中的Cr(Ⅵ).考察了不同浓度的HA、高岭土以及CaO投加量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8 A·m-2,通电时长t=90 s同时快速搅拌(G=495 s-1),随后进行15 min慢速搅拌(G=32 s-1...  相似文献   

9.
塑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废弃塑料最终以微塑料形式经各种途径进入自来水,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关自来水中微塑料来源的研究和检测技术发展的文献时有报道。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来水中微塑料的来源和检测技术发展的研究现状,讨论分析了样品采集方法、预处理方法和常用的6类检测技术使用条件及优缺点,针对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分别采用化学生物絮凝与化学絮凝两种工艺处理同一低浓度城市污水,对比分析污水中金属元素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加药量的条件下,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在增加絮凝产物中铝元素含量的同时,对部分有害重金属的控制也优于化学絮凝工艺。但该工艺在处理高浓度污水时,处理效果会受重金属浓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塑料作为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其废弃物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会被分解成为微塑料。微塑料作为新污染物的一种,因其不易降解性,可长距离迁移,并通过食物链转移进入人体中,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带来危害,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对可能受到微塑料污染样品的采样、前处理以及检测工作是微塑料科学研究的必要环节。本文根据不同检测方法的特点,提出微塑料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2.
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及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料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水生生态的世界性难题,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其对水生生态安全的影响也愈发突出.对国内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状况进行归纳总结,对其分布、来源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归纳总结微塑料对淡水生物(淡水藻类,淡水浮游动物,鱼类等)的毒害作用研究进展,讨论微塑料对淡水水生生物造成的危害,对未来微塑料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对阜新矿区的微污染矿井水进行处理,对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并研究了过滤特征。试验结果得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最佳投药量和絮凝时间分别为2~4 mg/L和3~4 min,最优滤速为10~14m/h,此时过滤周期可达到30~40 h,出水浊度和悬浮物浓度可分别达到1 NTU和5 mg/L以下,符合回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4.
微絮凝直接过滤法在电厂工业废水回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选择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处理电厂中的工业废水,使其经过处理后能被作为冷却水加以回用。通过小型实验观察混凝剂投量、助滤剂投量、过滤速度等因素对CODMn去除率及浊度去除率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佳投药量的范围。此外通过微絮凝直接过滤的实验,确定了过滤实验的运行周期。  相似文献   

15.
电凝聚微絮凝过滤法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用电凝聚微絮凝过滤法处理生活饮用水,该方法能有效地处理200度以下的低浊原水。文中提出的采用AT值作为电凝聚器的综合运行参数,可为电凝聚器的设计提供依据,而且AT值本身与原水浊度之间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经过河道治理、防洪治理工程的将乐县南部池湖溪河道为研究对象,对池湖溪河道不同位置进行采样处理,分析其中微塑料的成分和各个特征。结果表明,在河道微塑料中,白色和黄色占比最多,达到67%,并且黄色微塑料留存的时间较久;池湖溪河道沉积物微塑料在沉积物中,粒径越小含量越多,其中粒径小于1 000μm的占比63%,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一致;微塑料的主要成分中,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占比14%,聚酯纤维占比22%,人造丝占比23%。微塑料的来源主要为纺织物、装饰材料以及包装材料;治理工程会影响到河道微塑料的形状、成分、颜色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静压力下采用针刺滤布对洗浴废水微絮凝过滤的试验研究,以达到中水回用标准。试验考察了静压力下针刺滤布微絮凝过滤洗浴废水的效果;研究了静压力下针刺滤布微絮凝过滤的特性。结果表明:对SS的平均去除率达96.57%,对浊度的平均去除率达95.56%;反冲洗周期为60min时,平均产水量达3.61t/m2.h,针刺滤布的再生率达99%以上;变压过滤流量随水位的下降而衰减,水位大于40cm时,流量较大;恒压过滤,流量衰减趋势变缓,过滤时间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8.
应用响应面法分析絮凝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露溪 《红水河》2010,29(3):155-160
利用响应面法(RSM)分析聚合氯化铝(PAC)和新生态二氧化锰(MnO2)在不同投配比,相同配水和水力条件下的最佳絮凝效果。主要考察了絮凝反应后的浊度去除率、沉淀结束后的浊度去除率和颗粒总数去除率。通过RSM法计算得到聚合氯化铝(PAC)和新生态二氧化锰(MnO2)的最佳投药范围。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生物陶粒 微絮凝活性滤池工艺对天津引滦水进行中试处理研究。结果表明 ,在水温为 7~ 2 5℃的条件下 ,该工艺对浊度 ,氨氮 ,CODMn,UV2 54 和叶绿素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93 5 % ,6 2 5 % ,6 5 8% ,5 8 5 %和 77 0 %。该工艺在试验期间处理效果稳定 ,出水水质好 ,是一种经济有效、简单实用、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饮用水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20.
微絮凝直接过滤处理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当浊度、SS、COD_(Cr)、TP、BOD_5值为3.7~247 NTU、5~342 mg/L、15~108.1 mg/L、0.2~3 mg/L、2.5~23.3 mg/L时,出水浊度、SS、COD_(Cr)、TP、BOD_5分别为0.28~4.48 NTU、5~19 mg/L 、5.65~39.2 mg/L、0.01~0.67 mg/L、2~7.7 mg/L,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5.6%、100%、94.7%、100%.工艺具有占地少、出水效果好、投药量小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严格控制运行条件,才能让运行效果更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