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大型燃气热电联产供热系统中汽轮机抽汽与热网水换热过程中温差不可逆损失大、烟气排烟温度高、乏汽余热没有充分利用的问题,提出了源网一体化的烟气-乏汽余热协同回收新流程,通过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源网一体化技术,解决了回收烟气余热驱动蒸汽压力和流量不足的难题,通过在热源处烟气、乏汽余热协同回收,进一步提高系统供热效率,解决了困扰燃气热电联产系统供热能力不足(热电比小)、燃气消耗量大的问题。在输入燃气量不变、输出电力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回收烟气和乏汽余热后电厂输出热量能够提高50%以上。以9F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为例,对系统的设计工况和变工况分析、节能性分析以及经济评价进行了研究,该技术可以实现良好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李锋  付林  赵玺灵 《区域供热》2013,(3):52-55,69
常规燃气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烟气的排烟温度一般高达90℃以上,能源浪费极为严重。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并通过北京市某燃气热电厂利用该项技术进行供热改造的工程实例,介绍了技术的工艺流程,并从节能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分析了该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供热能力,研究了应用3S离合器背压供热技术和基于吸收式换热(Co-ah)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分析了两种技术的优劣,通过案例给出两种技术的系统形式,对系统进行了热力分析和经济性分析。3S离合器背压供热技术和Co-ah循环供热技术均可以增大供热能力,但是后者不仅能回收乏汽余热,还可以回收烟气余热,是全面提升燃气热电厂供热能力的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4.
针对燃气热电厂燃气燃烧和排烟余热的特点,采用防腐型高效烟气冷凝热回收装置对燃气锅炉房进行了节能改造,建立了模拟电厂排烟余热供热系统,试验研究了燃气热电厂烟气冷凝余热回收利用的节能减排潜力.工程实测表明,在电厂排烟温度为55~103℃的条件下,进入烟气冷凝热回收装置的水温为19~32℃时,烟气温度可降到30~39℃;烟气温度每降低10℃对应的节能率为1.4%~3.2%;单位容量(1 t/h)锅炉每天产生0.7~1.2 t烟气冷凝水,可资源化再利用;烟气冷凝水的pH值约为2.4,显现强酸性,设备防腐至关重要.在电厂排烟温度低于100℃时,仍有巨大的节能、节水、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3)
为了提高塔中油田燃气电站燃气的综合利用率,回收燃气轮机余热,减少能源的浪费,找到相适应的余热回收方式,通过对塔中油田燃气电站机组运行现状、余热及作业区用能需求的分析,提出热电冷联产方式回收利用燃气电站余热,并对热电冷联产系统在塔中油田燃气电站运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得出热电冷联产系统比较符合塔中油田电站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针对一套二拖一大型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背压供热机组,提出了烟气余热深度利用集成新工艺。该工艺在热力站处利用吸收式换热机组降低热网回水温度,在热源处通过两级加热实现烟气余热的深度回收,可将排烟温度降低到20℃左右,大幅提高了热源的供热能力和系统的供热效率,解决了燃气热电联产系统供热能力不足(热电比小)、燃气消耗量大的问题。与常规参考供热系统相比,该系统在输入燃气量不变、输出电力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全年回收烟气热量能够提高供热总量32.2%以上,供热面积可达1 655万m~2。对该工艺的流程进行了设计,全年运行工况分析结果表明,该工艺可以实现良好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燃气发动机热电联产的余热利用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燃气发动机热电联产系统的余热回收供热水系统的设计方案。探讨了余热热水温度的确定、控制,余热热水循环泵扬程的确定,烟气换热器的压力控制,余热换热器的容量,水箱的容积、温度设定、控制与布置,热水锅炉热功率的确定。  相似文献   

8.
冷热电三联供是通过能量梯级利用同时向用户提供电力、制冷、供热和生活热水等的能源系统,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缓解电网高峰负荷等优点.北京市有12个燃气发电厂,发电的同时产生大量的余热,本文调研本市燃气发电厂运行现状特点,概述燃气热电厂实现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运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节能、环保要求的逐渐提高,烟气余热利用与消白雾技术在燃气热水锅炉得以大量应用。本文简要说明了烟气余热及消白雾的技术原理,并通对烟气成分的分析,结合空气焓湿图计算公式,拟合计算烟气的凝结水量、含湿量、烟气比焓和再热状态点,进而计算系统不同阶段的热量变化和系统热效率,为燃气热水锅炉烟气余热利用及消白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燃气锅炉房排烟冷凝余热利用节能改造工程,并模拟电厂工况,试验研究了不同过剩空气系数条件下烟气冷凝热回收装置的节能与净化烟气效果。研究表明,烟气冷凝热回收装置不仅提高了燃气利用热效率,产生的烟气冷凝水量可观,且净化烟气效果显著,烟气冷凝水呈强酸性,设备的防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余热锅炉的运用使得不同品级的能源可以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在生产实践中,采用燃气发电机组—余热锅炉联合循环技术,用不能再发电的燃气尾气生产蒸汽,对天然气中蕴含的能量进行分级利用,实现了发电、供热双重效益,也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热污染。文章对该热电联合循环的工艺流程进行介绍,通过对燃气发电机组尾气的能量传递进行计算,用热力学原理进行分析,以期实现对使用余热锅炉后的热电联产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燃气供热厂烟气余热的利用是研究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在锅炉尾部增加烟气-水换热器或(和)空气预热器是一种传统的烟气余热利用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回收烟气中的显热,无法回收烟气中水蒸气的汽化潜热。由于传统烟气余热利用方式受限,一种基于吸收式热泵技术的烟气余热深度回收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利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将烟气温度降至30℃甚至更低,充分回收烟气中的汽化潜热,经过工程验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介绍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燃气锅炉房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系统流程,对烟气冷凝的净化效果进行测试,对烟气排放量及排烟温度降低对烟气扩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综述热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在脱白工艺中的应用以及凝汽器循环冷却水余热利用途径。利用烟气余热的烟气脱白工艺包括烟气再热法、烟气冷凝法、烟气冷凝再热法,烟气冷凝再热法通过多组不同的换热器,实现烟气余热的合理利用。循环冷却水余热利用途径可分为吸收式热泵利用、电驱动热泵利用。为实现供热,吸收式热泵与热网加热器联合运行,或采用多台吸收式热泵梯级加热热网回水。电驱动热泵制热能效比高,可消纳风电。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南方某城市目前天然气管网的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了新建燃气热电厂后对燃气输配管网系统运行的影响.通过对燃气热电厂运行后的水力工况进行模拟分析,认为建设燃气热电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背压供热机组,介绍了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新工艺流程。利用AERSCREEN模型进行理论计算,对排烟温度、烟气流速及环境温度对烟气扩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工艺不会造成NO_x落地浓度超标,且能够降低供热系统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17.
燃气电厂及锅炉房烟气中存在着大量的水蒸气汽化潜热,深度挖掘回收这部分烟气余热,是提高供热保障能力、实现节能减排技术措施。北京市市政热网依托现有四大热电中心及调峰热源厂供热,电厂和热源厂尚有大量的烟气余热未开发利用。而城区分散锅炉房受"限气"影响,毫无应急保障基础。本研究通过对现有供热设施,包括热源、热网、热力站,应用烟气余热回收、吸收式热泵等不同技术路线进行节能挖潜改造,实现互联互通,不仅整合了供热资源,提高综合能源效率,增强了应急保障能力,并可为节能减排、增加供热安全、缓解冬季供气压力做贡献。  相似文献   

18.
苏州工业园区污泥干化焚烧系统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电厂余热中压饱和水蒸气作为污泥干化的热源,污泥热干化后送至热电厂协同焚烧,该污泥协同焚烧的技术路线在苏州工业园区污泥处理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该工程实现了污泥热干化系统与热电厂系统的有机结合。通过对该工程污泥热干化+协同焚烧的设计及特点进行研究分析,为同类污泥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娟 《建筑节能》2013,(6):32-33,36
介绍了燃气供热厂烟气深度余热回收系统,详述了锅炉尾部烟气深度余热回收的工程实例,并对工程节能减排收益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烟气深度余热回收系统有很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20.
干湿分离烟气余热利用燃气热水器通过三处自动温度检测及联动控制,设置水-气联动装置、干湿区自动分离调控装置、高温烟气回流补偿装置、风机自动调控装置、烟气排除控制装置实现燃气热水器有效的干湿区分离,解决了烟气余热利用不充分、干-高温换热区管道腐蚀问题。通过对湿-冷凝换热器的换热管道“U”型设计和持续吹风设置,使酸性冷凝水得到快速有效的汇集回收,并及时对湿-冷凝换热器吹扫干燥使腐蚀性降到最低。在稀释中和设备中首先利用冷水对酸性冷凝水进行稀释,然后利用镁棒将酸性溶液中和至pH=6.5-7后排出,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干湿分离烟气余热利用燃气热水器提高换热效率,延长使用寿命,符合国家双碳要求,对燃气热水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