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河治理与河湖江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淮河近千年演变记录、近百年实测的河床演变资料以及治淮的经验教训,论述黄河夺淮使淮河中下游发生本质性变化,加重了洪涝灾害和治理的难度,治淮不仅要研究淮河自身,还应研究和处理淮河与黄河、洪泽湖、长江和大海的关系。认为保留洪泽湖一定的蓄水功能,实施河湖分开,扩大入海通道,消除洪泽湖作为中游侵蚀基准面的负面效应,利用疏浚和溯源冲刷调整淮河中游河床纵剖面等措施,是提高已有治淮工程防洪标准、减轻洪涝灾害的治本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自南向北,运河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而其与黄河、淮河交会处,即江苏徐邳运口和淮安清口的枢纽工程在明清时期是大运河沿线工程最为密集、管理最为严格的区域。这都是在彼时黄河夺淮的情势下采取的人力措施。考察这段水利史,可以说黄河夺淮及淮安、徐州枢纽的建设与运行,在保障江南漕粮顺利  相似文献   

3.
淮河中游河道整治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年 《人民长江》2008,39(16):1-3
淮河中游是淮河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受黄河夺淮和人口增加的影响,淮河中游河道淤积,大量的湖泊洼地被围垦成圩区,造成中游行洪不畅.1983年以来,采取了铲除、退建行蓄洪区堤防,切滩、疏浚河道,整治束水河段,调整设计水位等措施,扩大了河道行洪能力,工程措施在防御1991、2003年和2007年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在对25 a来工程措施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工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淮河中游地区是全国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年均洪涝灾害面积1270万亩。中游地区的洪水威胁大,行蓄洪区运用频繁,涝灾比重大。黄河夺淮导致的淮河中游地理环境变化和特殊的气象条件是中游地区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历史上对沿淮湖泊和低洼地的过度围垦也加重了洪涝灾情。  相似文献   

5.
刘玉年 《中国水利》2009,(12):10-11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人口众多。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能源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且受黄河长期夺淮影响,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水事复杂,治理困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工作,1950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并多次召开治淮会议,研究部署治淮工作。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以防洪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  相似文献   

6.
淮河本来是一条尾闾通畅的入海河道,自12世纪起,黄河南泛,侵泗夺淮约700年,使淮河和沂沐泗河的洪水失去了正常的出路。 对淮河下游治理的主要目标是扩大洪水出路,提高防洪标准。主要工程措施是加固洪泽湖大堤,整治入江水道,开辟苏北灌溉总渠,建设分淮入沂工程,还计划开辟入海水道工程等。 洪泽湖及洪泽湖大堤。洪泽湖,远古时是黄海的海湾。随着海岸东移,平原扩大,洼地成为湖泊。淮河右岸的破釜塘等湖泊,在自然力与人力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洪泽湖。现在,洪泽湖  相似文献   

7.
洪泽湖是黄河南下夺淮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兴建一系列的控制工程,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座巨型平原水库,并对淮河下游地区防洪安全和水资源供给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入研究淮河与洪泽湖的关系.对促进淮河下游治理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由于历代对黄河采取北堵南疏的治理方针,黄河河床逐步南移,至明万历年间,洪泽湖逐步形成。洪泽湖处于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之处,对洪泽湖的治理和开发也因之多有变化。以明代的洪泽湖治理思想为中心,研究了洪泽湖治理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实践,以期对当今的洪泽湖管理和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黄光寿 《治淮》1992,(2):23-23
淮河中上游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究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地质学的观点来说,新构造运动和区域地质条件是淮河产生洪涝灾害的内因,而气象条件及人为因素则是淮河洪涝灾害产生的外因。一、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1、从《中国大地构造图》上可以看出:淮河中上游地段位于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接壤地带,新构造运动在该地带表现为全新世以来的缓慢上升期,加之淮河已属老年期河流及黄河两次夺淮,使淮河的地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河道变迁、淤塞。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安徽省沿淮地区洪涝灾害进行了分析,从概念上提出了因洪致涝的范围,洪涝灾害的成因;从降低淮河干流水位、支流及湖泊洼地的治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抗害避灾能力,结合新农村规划调整村地布局,降低洪水风险,加强非工程措施的研究等方面提高沿淮地区洪涝灾害治理的对策;并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理念,通过综合治理,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也谈黄河夺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决而南流入淮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北徙,史称“夺淮七百年”。本文仅就黄河夺淮的实质及表现、夺淮发展阶段、原因及影响略作剖析,期有所识。 一、夺淮的实质及表现 黄河夺淮是黄河以泥沙侵淤致于淮河河性的变化而呈现阶段性发展的过程,夺淮的最终形成表现为黄河被堤防束导,河道稳定地经流徐、邳、夺淮河清口以下的河段。这时是黄河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决河始南流入淮逾四百年后的明隆庆、万历年间,相应于万恭、潘季驯的治河,可以潘季驯的治河(万历六年三任总河时)为标志。为  相似文献   

12.
万隆 《治淮》2011,(1):5-7
一、问题的提出 淮河原是一条出路通畅直接入海的河流,黄河夺淮661年,淮河尾闻被打乱,洪涝灾害频发,河口海岸向外延伸了70多km,并形成了洪泽湖。新中国治淮60年来,流域防洪除涝体系已初步建成,为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从2003年和2007年大水来看,  相似文献   

13.
吕振霖 《江苏水利》2006,(1):9-11,13
江苏地处淮河下游,苏北绝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淮河流域。黄河夺淮的几百年间,淮河下游水系遭到全面破坏,洪涝灾害极为频繁,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江苏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治  相似文献   

14.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中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河流,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开发的大河。近几次的淮河大水,既检验了治淮建设的成效,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拟下一步逐步实施淮河干流一般堤加固达标工程,行蓄洪区调整工程建设,沿淮及支流洼地治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杨丽 《治淮》2005,(7):7-9
沂沭泗水系由沂河、沭河和泗河组成,沂、沭、泗河均发源于沂蒙山区,原属淮河水系.历史上由于黄河长期侵泗夺淮,淮河流域被分为淮河和沂沭泗两大水系,沂、沭、泗河原有水系被破坏,下游洪水出路不畅,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6.
自从黄河向南夺淮入海,黄河的洪水和泥沙进而威胁淮河。淮河入海水道愈淤愈高,迫使洪泽湖不断扩大。汛期,洪泽湖难以容蓄,于是淮河洪水由五坝泄往高邮、宝应等湖,并越过运河,向东进入里下河区。造成这一带严重洪涝灾害,危害一千多万亩耕地。而当1855年黄河由铜瓦厢向北大改道,形成现在的黄河新道后,丢下了糜烂破败的淮河,淮河的治理就提上了日程。自清代末年开始,建议者不乏其人,其中以张謇最为激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淮河大水,50多万人流落他乡。张謇建议设立筹议导淮局,并开始进行测量,一些地方官竟指使测量队私自纂改测量记录,用夸大开挖工程量的办法进行于挠。这个阴谋直到民国年间复测才被揭穿。  相似文献   

17.
正12世纪前,淮河曾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12世纪,黄河频繁泛滥,干流夺淮入海长达700余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又回归北流,但黄河携带的泥沙已将千里长淮下游河道抬高,淮河丧失了入海排泄的通道。每逢汛期,淮河来水入海困难,在洪泽湖及里下河一带滞蓄、泛滥,水旱灾害频仍。因此,疏浚淮河入海通道、根治淮河水患是淮河治理的重中之重。为整治淮河,近  相似文献   

18.
1 历史洪灾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跨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是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海陆相三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水旱灾害频繁.特别是1194年黄河南决夺淮以后,洪涝灾害加剧.据统计:在黄河夺淮(1194年)以前的1379年中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75次,平均每8年发生1次.1194~1855年黄河夺淮期间,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19次(不含黄河决溢水灾149次),平均5.6年发生1次.1856~1948年的93年中,共发生洪涝灾害85次,平均1.1年发生1次洪涝灾害(钱名开等,《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分析》).  相似文献   

19.
屈璞 《治淮》1997,(7):17-18
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受历史上黄河夺泗夺淮的影响,水系紊乱。虽经建国后多次治理,形成了独立的入海水系,可排水能力差,与本流域峰高量大的洪水特性很不相适应。中下游地区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目前仍不足十年一遇,除涝标准仅三年一遇。所以洪涝灾害频繁,是重点防洪地区之一。 沂沭泗水系中下游地区分  相似文献   

20.
抓住机遇加快沂沭泗河东调南下工程的实施章显(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设计院)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沂沭泗河水系,1194年黄河改道南行之前,泗河于淮阴入淮河,沂河、沭河为其支流。1855年黄河北徙。在这600多年间,由于黄河夺泗夺淮,河床淤塞以及黄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