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方红壤丘陵崩岗不同防治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所特有的一种土壤侵蚀类型,也是最严重的侵蚀类型之一。探索与提炼崩岗防治手段与模式,形成高效、和谐与稳定的崩岗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对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崩岗侵蚀防治中,依据开发利用与生态治理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当前治理与后期管护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提出了5种崩岗治理模式,以期对南方崩岗防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南方红壤区崩岗易发区域选取典型崩岗崩壁为研究对象,基于层次分析法开展崩岗崩壁治理模式优选研究,为区域开展崩岗崩壁治理提供科学参考。研究设置细沟喷播植草/灌(RSP)、小台阶细沟喷播植草/灌(SSR)、小台阶三维网喷播植草/灌(SST)、三维网喷播植草/灌(TDM)、土工格网喷播植草/灌(GGP)、穴植草/灌(HPG)、细沟喷播植灌木(RPS)、细沟喷播植牧草(RPG)和对照(CON)等9种处理。通过观测崩壁土壤含水量、崩壁稳定系数、植被覆盖度、侵蚀量和径流量等指标,系统分析不同治理模式对崩岗崩壁复绿、稳定的作用。结果表明,TDM处理为最优崩壁治理技术模式,在相关区域可适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赣南崩岗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赣南是崩岗侵蚀危害的一个重灾区.在长期的崩岗治理实践中,总结了农业开发型、生态开发型、农粮生产型、工业开发型等治理模式,探讨了崩岗治理的技术路线和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鄂东南崩岗崩壁溯源侵蚀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研究崩岗侵蚀机理,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崩岗治理措施,采用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通城县五里镇的两个典型崩岗崩壁溯源侵蚀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崩壁溯源侵蚀是崩岗侵蚀最主要的特征;崩壁溯源侵蚀与降雨量和强雨强度密切相关,但不呈线性关系,同时也与崩岗侵蚀高程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有关。龛的出现和发展是导致崩壁溯源侵蚀的重要因素,龛越发育,则崩岗发生越快。治理崩岗的关键在于防止发生崩壁溯源侵蚀。  相似文献   

5.
崩岗侵蚀调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的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形式。在江西赣南水土流失区发育得较为普遍。不但对坡面土地生产力造成破坏,同时也排泻大量泥沙,淤埋农田和河道。为有效地控制崩岗侵蚀,必须在治理现有水土流失的同时,十分积极有效地预防新的侵蚀乃至崩岗的发生。崩岗侵蚀调查的目的,在于为上述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崩岗调查的内容应包括:一地区基本情况、崩岗发生的部位和面积、坡面侵蚀现状、崩岗边缘距分水岭、距陡壁高度和倾角、悬空体比例、堆积物情况及流通段泥沙特性等,通过对上述因子的综合分析,评定崩岗现有侵蚀规模及程度,并预测崩岗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及潜在胁威,将评定的侵蚀程度和侵蚀强度绘制成崩岗侵蚀图,从而为科学地制定治理规划及合理配置治理措施以及有效控制崩岗侵蚀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崩岗侵蚀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健 《中国水利》2006,(16):47-48
江西省是我国崩岗最为严重的省份,崩岗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江西省崩岗侵蚀具有分布面积广、相对集中、崩岗类型齐全的特点。针对崩岗侵蚀造成淤塞河道水库、淹没农田、毁坏土地资源等,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实行“上拦、下堵、中间削、内外绿化”,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江西于都崩岗侵蚀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岗是沟蚀和重力侵蚀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国南方丘陵区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类型,于都县是江西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843.82 km2,中度以上流失占流失面积的64.01%,尤以崩岗侵蚀为强烈。借助Arcmap 10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江西于都崩岗侵蚀的数据库及影响崩岗的相关图层,将崩岗分布图层分别与影响图层叠加分析,从而得到研究区崩岗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于都县有崩岗4 062处,绝大多数崩岗正处于侵蚀发育旺盛期,侵蚀严重,崩岗类型以条型、瓢型、混合型为主,三者占崩岗数量的86.9%。崩岗主要发育分布在海拔200 m左右、坡度10°~30°、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区域。崩岗在全县23个乡镇均有分布,但在崩岗数量及侵蚀面积均具有北多南少、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南方崩岗侵蚀现状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崩岗是在水力和重力作用下山坡土体受破坏而崩坍和冲刷的侵蚀现象,是沟壑侵蚀的一种特殊形式。崩岗侵蚀不仅破坏土地资源,淤积河道、农田及水利设施,冲毁桥梁、道路、民房,而且给当地生态安全形成巨大威胁,同时也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此,开展了大规模崩岗调查,准确地掌握了南方崩岗分布情况、数量和发展趋势,以为开展崩岗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南方红壤区不同类型植物篱治理崩岗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南方红壤区(粤东山区)崩岗侵蚀的特点,在工程治理的基础上,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篱进行崩岗快速整治。近3 a的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篱辅助治理崩岗,土壤渗透速率最大可提高5.1%,径流量最大可减少17%,土壤侵蚀模数最大可减少53.5%,并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植被覆盖度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崩岗边坡稳定性研究对于崩岗防治、崩岗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通城县为研究区域,对该地区崩岗边坡形成的物质基础、环境条件、形成过程进行调查,并对崩岗边坡岩土体的分层特性和组合特性、崩岗岩土体中的应力源、应力分布特征、应力的平衡与破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采取丘陵组合体-水体-岩土体综合治理方案,以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协调配合,对全坡面及岩土体进行系统治理。该项研究可为崩岗侵蚀机理研究和崩岗治理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1.
砒砂岩区侵蚀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流域砒砂岩区是我国北方生态严重退化的地区,其土壤侵蚀治理长期以来是我国水土保持学界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其难点在于砒砂岩区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多动力复合侵蚀交替发生且时空分异性强、侵蚀岩性机理及侵蚀动力过程复杂、干旱缺水而暴雨集中,以及人们对于砒砂岩区土壤侵蚀规律性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本文从砒砂岩区土壤侵蚀特征、治理措施及其作用与效益,以及砒砂岩治理技术研究新成果等方面综述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进展,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阻控侵蚀与植被恢复一体化、砒砂岩资源利用与生态衍生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及实现生态综合治理将成为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治理技术研究的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黄淇 《中华建设》2022,(11):46-48
乡村空间是自然与社会属性的多层次区域综合,乡村空间规划设计涉及景观、文化、实用性等要素。因此,乡村空间治理以乡村空间为治理对象,通过规划构建,实现农村空间利用有效管控,空间权利有序配置,突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主体参与的综合治理,为切实落实乡村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河道综合治理规划设计中,城镇河道滨水景观的建设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如何在保证河道防洪保安的前提下,充分体现河道的自然特性,彰显区域的文化特色,使其达到"水宁、河动、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是目前规划设计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以四川省松潘县岷江川主寺河段生态护岸工程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对高原地区河流水文特性、地形地质特征、植被分布及区域民族文化等基本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高原河道平面形态、滨水生态修复与区域特色文化展示等规划设计理念,工程建成后已获四川省"天府杯"金奖。其设计理念及对策,可供类似河道的综合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双变量熵信息法的江西省崩岗侵蚀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类型,但关于崩岗的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较少。选择江西省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相关因子分析筛选风险评估指标,采用双变量熵信息法计算崩岗发生风险,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法计算崩岗危害风险,将崩岗发生风险与崩岗危害风险叠加即可得到崩岗侵蚀风险,以此探讨区域尺度崩岗侵蚀风险评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江西省南部、西部崩岗发生风险较高,东部、北部和中部相对较低;全省崩岗危害风险总体较轻微,在中部危害风险相对较高,但比较零碎;综合发生风险和危害风险后,江西省崩岗侵蚀以中风险为主,占全省总面积的63%以上,较高及以上风险主要分布在中部呈东北至西南向的区域范围内。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南方地区的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砒砂岩区地貌-植被-侵蚀耦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砒砂岩地区是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的核心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点。揭示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地貌植被侵蚀耦合规律,对于砒砂岩区生态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本文评述了砒砂岩区侵蚀地貌特征、植被生境空间分异规律、侵蚀空间分异规律,以及砒砂岩区地貌-植被-侵蚀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研究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应着重从机理层面对砒砂岩区的地形地貌空间结构分异特征、植被生境和群落分异特征及侵蚀时空分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将三者作为一个耦合系统的因素进行研究,解决制约砒砂岩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理论水平提升与实践的瓶颈问题;研究不同地貌单元的土壤侵蚀年内时空分异性特征及其成因,揭示坡沟系统水蚀年内时空分异性特征与自然植被时空分异性特征的耦合机理;揭示砒砂岩区地貌-植被-水蚀空间耦合机理。本综述可为黄河流域砒砂岩区生态保护、侵蚀规律研究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岷江源头植被景观与土壤侵蚀强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王桂晨 《人民长江》2008,39(12):25-27
土壤侵蚀生态过程复杂,常常受空间景观异质性影响.深入研究土壤侵蚀与景观的相关性对旨在减少水土流失的流域生态恢复工作来说十分重要.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岷江源头区(约11 100 km2的集水盆地)的植被景观和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1974、1994年2002年)进行了分析,并从景观水平上分析了该区域土壤侵蚀强度与植被景观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景观的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景观聚集度指数均与土壤侵蚀强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侵蚀强度较低的区域,植被景观的多样性更为丰富,其组分和结构更加复杂,破碎程度更低,斑块形状更为复杂,且空间异质性也更强.  相似文献   

17.
基于 RUSLE 模型的区域土壤侵蚀定量估算及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哈尔滨市主城区水土流失问题,以土壤侵蚀估算与评价为目标,采用 RUSLE 模型,依托 GIS 和遥感技术,分析了影响区域尺度土壤侵蚀因子,包括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植被覆盖度和水土保持特性等,定量估算了哈尔滨市主城区 8 个流域的土壤侵蚀大小。在此基础上参考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并结合流域自身侵蚀状况,分析了哈尔滨市主城区土壤侵蚀特性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哈尔滨市八个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范围为 0 ~ 1 272. 61 t·km - 2·年 - 1,各流域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局部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土壤侵蚀; 区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是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哈尔滨市八大流域以微度侵蚀为主,轻度侵蚀次之,强烈侵蚀及极强烈侵蚀区很少,仅在运粮河流域存在极少的剧烈侵蚀区。研究成果可为哈尔滨市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永春县蓬壶镇汤城溪综合治理为例,探讨生态水利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汤城溪河道淤积严重,行洪断面缩小,防护工程标准低,洪水经常出逸。综合治理设计引入生态水利建设理念,将河流治理与景观水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着力恢复河道功能,提高行洪排涝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崩岗是南方红壤地区较为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也是威胁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利用七种影像融合方法对江西赣县金钩形小流域崩岗群的Pleiades卫星全色与多光谱影像进行融合,对不同方法的融合结果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及崩岗自动提取与精度分析.研究表明:能量分离变换法是一种比较有利南方崩岗侵蚀区Pleiades影像进行自动识别分类提取的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崩岗快速调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崩岗侵蚀严重,崩岗调查是崩岗预防治理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需要长期周期性重复,传统调查方法所需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都非常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调查工作的广泛开展。在全面分析总结传统崩岗调查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崩岗快速调查方法,利用崩岗调查区域的无人机航拍影像三维重建出崩岗地貌,并生成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表面模型(DSM)和三维模型,将繁重的野外调查工作转移到室内,借助虚拟三维模型量测和人机交互判读完成崩岗调查工作。通过三组崩岗调查实验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并从信息量、精度、效率和成本4个方面讨论本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